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随感
《本草中国》: 药草里的“慢生活”
发布日期:2017-2-2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917   收藏(0)

    不到30岁的表姐生病了。西医看完,我又陪她去看了同事介绍的老中医。闲谈间,老中医说,人的病啊,大多来自于心,现在的人,做什么都很急,急火攻心,人能好么?不要急,慢慢来。从小看西医长大,对中医知之甚少,印象中的中医大夫大多慢条斯理一派温文,所以我无法判定“不要急,慢慢来”这六个字,是中医的哲学,还是安慰病人的固定说辞。直到最近在东南卫视看到一部纪录片《本草中国》,才渐渐理解了中医大夫的云淡风轻。

  说它是一部纪录片,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部影像诗,青山远黛、白云空流,滴落屋檐的雨珠,振翅而飞的蝴蝶,睁开眼是满眼的绿,闭上眼是悠悠的药草香。它并不粗暴地灌输知识,而是在慢悠悠讲述着一个个中医药人与本草的故事。

  比如,很多药材我们都只是听说过名字,却从不曾知道其背后的故事。藏红花其实并不生长于西藏,只是引入时途经西藏,因而得名。长江口的崇明岛上,就有一群种植藏红花的老人,一种就是十几年。藏红花的采收要在早上九点之前,将花朵摘下来,拨开花瓣取出三根鲜红的花丝,整个过程全靠人工,指甲缝里都是花丝的红。花丝的好坏,也决定了种花人一年的收成。长白山寻参人,要遵守放山的规矩,敬拜、禁言、续种,一个都不能少。采参人一边采参一边种参,这一世业绩的好坏,都藏在湿润的泥土里,等着后辈们从泥土中读取和检验。这种精神,以人参为媒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江西的老中医在不惑之年离开家乡,独自赴异乡支教,只是为了把濒临失传的古法炮制技艺传递下去。他说,“我不想把它们带到阴暗的阁楼里。”白芍要切成几毫米的薄片,一口气吹过去,如雪花翻飞,考验的不只是刀工更是一份心境……这所有的一切,都急不得。

  “追逐一朵花开的时间,等待一颗果实成熟的季节。”这难道不是生活在钢铁森林的都市人正在失去的吗?

  跟着电视一周播放一集的节奏,我的思绪也在从容“追看”的状态中沉静下来,以一生执一事的故事,如今很少听到了。记得早几年读过一本《东京下町职人物语》,讲述日本根岸小城的生活。里面有一段话总是伴随这部片子浮现出来:“匠人说起廖草染蓝,简直是深情款款,要说染蓝有什么困难,那就是察言观色。蓝的心情不好,就不漂亮。一次染的太多,蓝会疲劳。必须重新建蓝。反正要让它正常发挥,就得那么多时间。因为蓝是活生生的。”那是一群过着平凡日子的小市民,他们是豆腐店老板、染布工人、居酒屋老板娘,他们每天工作只为有口饭吃,却又透过工作本身找到了“活生生”的生活。

  我喜欢片子里那些平凡中医药人的故事,印象颇深的是浙江桐庐退休老药工最后一次用古法酿造红曲。大米要在水中浸泡一晚上,第二天才能蒸饭,胖墩墩的白米饭被摊开,亮晶晶地晒在太阳下,再倒入调和好的红曲母,经历数日的风吹雨打,老药工身披蓑衣如隐士般蹲在木檐下,雨水沿边掉落成了稀疏的珠帘。雨过天晴,就是丰收。咿呀学语的孩子和老人一起笑着,把颗颗红曲高高地抛洒。那一刻,有什么东西在心底融化开来,暖成一片。老药工说:“对于传承红曲炮制的人来说,技艺也许会成为历史,但古法的精神不会丢失。”

  《本草中国》的每一帧都很美,航拍、水下摄影、延时拍摄。摄制组历时两年,把这样一部带着药草香气的影像呈现在我们眼前。镜头里的人在讲述,操持镜头的人同样也是讲述者。投资人说:“我们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如果拍完了第一季,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对中医有兴趣的孩子多了一些,就善莫大焉。”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投资人看见了桥对岸茂密富饶的一片森林,也看见了即将断裂的那座桥。他在呼唤更多人一起来帮助修补那座桥之前,先向他们展示了那片森林的美丽。

  而我在观赏的同时,对为我展现这片美丽风景的电视台有种莫名的感激。曾几何时,静静的夜晚演化成浮躁喧嚣的荧屏战场,为博人眼球一掷千金娱乐至上成了竞争法则。我希望有更多的电视频道像东南卫视这样,回到初心,自爱坚守,把有机绿色的精神食粮呈现给观众。正如《本草中国》里的中医药人,在飞速向前的现代化进程中怀着对本草的朴素敬意和诚心,在悠悠药草香中匠心不改,致敬传承。

  也有人说《本草中国》并没有把本草的知识讲透,总是点到为止,意犹未尽。我倒是觉得,它有一种老中医常说的“慢慢来”的精神,不急着把所有的都告诉你,而是先把一种心境传递开来。听说这部片子将要拍摄三季,期盼它带着中医药人的气质,缓慢却坚定地留给我们最好的中国本草印记。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