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的人声一点点减弱直至消失。目送最后几名游客乘景区专用车离开,张辉平开着警用巡逻车巡查,一路沿着山路下坡,直到最底处没有路的地方才停下来。这条山路,从最初的一路荆棘,到后来的林中小路,再到平坦的柏油马路,他和他的同事走过无数遍。
他倾听着,远处清脆的鸟鸣点缀着身边山谷的幽静,伴随着柔和轻微的“呼呼”声响,犹如和弦。他抬头望去,十几米高处,硕大的“天眼”遮挡着天际,似乎把整个天空都包容了进来。组成“天眼”的四千余块反射单元每一块上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那动听的和弦就是风穿过小孔发出的声音。
站在“天眼”之下,张辉平静静地倾听着。
张辉平是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公安局克度派出所所长。“天眼”——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就矗立在他们的管界。
从2009年9月到2016年6月,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克度派出所大射电警务室的两间简易板房守在这个名为大窝凼洼地的旁边,确保着这个“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平安。十位民警、十八位辅警组成的克度派出所,辖区面积二百八十七平方公里,人口四万多。
“天眼”的降临,让克度镇一下子站到了平塘县发展的焦点上。警务室刚刚建起时,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让“天眼”所在位置金科村的十二户人家搬离故土。
这亲连亲的十二户人家,祖辈住在田园般的大窝凼里。每日里炊烟缭绕,鸡犬相闻。因为没有出山的路,六十多岁的杨天学老伯从几十年前就过着这样一种日子:到镇上赶集,凌晨3点就要背着自种的农产品出门,然后翻山越岭七个小时,到集上卖了农产品,买些日用品,胡乱吃口干粮就又要七八个钟头才能返回山坳里的家。孩子们上学也不容易,从山坳到半山腰的靛塘小学,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可生活再清苦,也舍不得留有世代宗族印迹的老宅。
大家不愿意搬迁。克度派出所民警杨天荣、刘朝宇走进山坳,和乡亲们唠唠搬家的事。民警说着,乡亲们默默地听着。这十二户人家的老老少少早把这两个小伙子当成了亲人。每次他们翻山越岭过来核对户口、采集信息、办身份证时,乡亲们都会将家里遇到的大事小情和他们念叨一番。淳朴的乡亲信得过民警。民警说,搬家吧。搬家后,国家会把你们的生活安排好,还归我们派出所管。犹豫了几天,乡亲们对再次前来的民警说,我们搬家,有政府建的移民安居房,还有自己的土地,孩子们上学也方便多了,住哪里不是自己的家呢?
2009年10月,大窝凼台址内十二户人家的移民搬迁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六十五口人住进了克度镇的移民安居房。
离家那天,杨老伯和老伴一步一回头,看着曾经的故居,心里实在舍不得。后来,在派出所的协调下,杨老伯老两口留在了山顶,他们为现场勘测的技术人员们做饭。有收入贴补家用的同时,最让他们兴奋的还是每天都能亲眼看着原来的家变成了国家的大项目。闲暇时,杨老伯会坐在石头上,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上一段“我小时候这山坳里……”的故事。
年轻的辅警李孝柱,身高力大,能吃苦。大射电警务室一成立,他就跟着两名民警和其他几位辅警,带着几袋大米、土豆上了山,陪着他们的只有一条叫大黄的土狗。
他们在大窝凼山口紧邻工程人员用房的地方搭起简易帐篷。山顶沙土多,帐篷不易拴牢,大风一吹,帐篷就倒,有时夜深睡梦正酣,帐篷却被刮倒了。有几次,李孝柱猛一睁眼,看见了满天的星星,赶紧披着棉被起身重搭帐篷。后来铁板房建起来后,条件才稍有改观。可是,铁板房也不消停,下雨时房顶“咚咚”作响,刮风时风声一夜无歇。深夜的铁板房里冰冷难挨,盖上两床被子也抵不住凉气侵扰。工地初具模样后,技术人员搬来了很多仪器设备。防火防盗防破坏,警务室仿佛一颗定盘星立在那里。
“天眼”施工伊始,上山无路,施工单位只得炸山劈出一条路来。民警骑着摩托车巡逻时,走不了多远就会遇到几十米、几百米被石块挡住的路面,要想通过,必须一一用手搬开,闪出一条小路来。
不过,山间值班的民警并不寂寞,除了小狗,小猴子和松鼠也常会突然出现在房前屋后。
“天眼”工程按计划推进着,大窝凼里也渐渐热闹起来。特别是几个项目同时作业时,工地上能有几千人昼夜奋战,民警和辅警在三十个足球场大小的工区内二十四小时巡查,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每天,民警都会走到工人中间,记录他们的身份证件,晚上回到警务室再一一核对。每天有多少支工程队施工,有多少人在工地上忙碌,有多少人来自全国哪个地方,派出所的台账记得清清楚楚。
“天眼”施工难度大、周期长,有的工程队要进驻两年,最短的也要七八个月。最近的施工点离克度镇也要二十多公里,崎岖的山路拦住了民工下山的脚步,一天劳累过后,他们只能靠喝酒、聊天打发时间。一天傍晚,两支不同省份的施工队酒后起了争执。民警巡查时听见工地上的吵嚷声,连忙赶过去。几位年轻民警镇定地站在工人中间,隔开矛盾双方,然后分头了解争执原因。好一会儿,民警才从情绪激动的只言片语中明白了原委,在深山中待得太久了,民工们想家,可手机又没信号,就借着酒劲抒发思乡之情,不知怎么却莫名地起了争执。
闻讯赶来的张辉平听到这个原因,索性拉着民工围坐一起聊起了家常。在山坳里,在建筑工地旁,张辉平和民工们聊起眼前这个工程的价值,聊起“举世瞩目的天眼有着咱们的功劳,将来我们的子孙都会为我们挑大拇哥的”。作为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张辉平觉得从警岁月中能有一段守护“天眼”的经历,是荣耀,值得自豪。他也安静地听着民工们讲他们的家乡和亲人。渐渐地,民工们的情绪稳定了。虽然夜色已深,但他们意犹未尽,月光下的倾诉和倾听让警民之间、工人间的情感一下子近了许多,深了许多,暖了许多。那晚之后,工地上绝少纠纷。
“天眼”开建的消息,引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文爱好者。但“天眼”是国家重点项目,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场参观。劝返“天眼”的“粉丝”,成了民警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难题。
2015年大年初一清晨,和同事在山上度过除夕的张辉平一走出警务室,就看见不远处的山路上开过来几十辆私家车。张辉平知道,前不久,一家新媒体报道过“天眼”的有关消息,后面还会有游客慕名到来。千里迢迢赶来的游客们希望能一睹“天眼”容颜。几百人满脸期待地站在门口,施工方却不敢放人。眼见人越聚越多而且情绪逐渐激烈,张辉平和副所长路义军火速征得上级和施工方同意,由民警和辅警开车带领游客到山坳旁欣赏天眼,观看结束立即返回——条件是必须全程听从民警指挥。那时,“天眼”的反射单元刚刚开始安装,山坳里仅有各种支撑物拔地而起,但场面依然很壮观。游客见到这样的情景,仍然不禁欢呼起来。
这个大年初一,民警们上百趟地来回跑动,让众多游客观看了“天眼”,直到傍晚,绵延几公里的私家车才满意而归。
对2016年的大年初六,民警王军也记忆犹新。当时,多名四川天文爱好者驾车观看“天眼”,带队的是三十岁出头的晓光。他们在大门口被辅警拦住。见无法进入,晓光一挥手,咱们走。晓光和同伴离开大门后,开车围着山左转右绕,误打误撞找到一条当地人都很少走的路,他们绕着陡峭的山梁,攀爬险峻的岩壁,用了六个小时,直到晚上8点多钟才爬上“天眼”北面的山梁。亲见“天眼”雄姿的几位登山客兴奋得难以自持。然而,精疲力竭的几个人在经历了短暂的惊叹后,开始感到寒冷和恐惧。漆黑的山上,树影摇曳,风声响在耳畔。更可怕的是,他们迷路了。犹豫再三,晓光借着手机微弱的信号,拨打了110。
值班的王军接警后,联系上晓光,大概摸清他们的方位,他让晓光原地等待。“天眼”周围的路,王军每天巡查,已经烂熟于心。但即使这样,王军和辅警杜君峰还是在陡峭的山崖上艰难爬行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饥寒交迫的几个人。这条路的坡度超过六十度,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山崖。王军和杜君峰带着几个人回到警务室时,天已蒙蒙亮了。
2016年4月,离“天眼”竣工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按照规定,“天眼”投入使用后,方圆五公里属于无线电静默区,被确定搬离的人家超过一千户。克度派出所又一次全员上阵……
2016年9月25日,“天眼”——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仪式暨国际天文论坛在平塘县克度镇举行。
五天后,“中国天眼”迎来第一个国庆黄金周。数以万计的观光者站在观景台上,感受着“天眼”的壮丽。那些曾经住在这里的乡亲们,也挈妇将雏来了,他们欣喜地说自己也是“中国天眼”的一分子,用小家为国家做了一点事情。
而张辉平和他的同事们依旧在忙。“天眼”之下,七年的光阴已静静地流淌而过,曾经的波澜已经刻进了他们的心底,成为他们的珍贵收藏。
你看,那“天眼”的眼,清澈的目光和犀利的眼神里,有他们完全融入的情感,也有他们执着如一的坚守。那大写的责任,就像淡云清风,就像山石树影,随心,随形。警徽映衬下的那抹深蓝陪伴着“天眼”,一路同行。(谢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