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教育模式
一段重要历史实录—关于毛泽东谈《李愬传》
发布日期:2016-11-14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187   收藏(0)

    近日读了《犯罪与改造研究》2015年第4期刊载的李均仁同志的文章《浅谈我国保障罪犯公民权利实践》,其中提到“毛主席还举出唐宪宗时,李愬打吴元济用降将李枯的故事,要我们看看《李愬传》,说明坏人在一定条件下,可做好事。”这说明,在公安部门工作过的老同志多少都知道毛主席说过李愬的故事,并各自联系本专业去理解。那么,李愬的故事是什么,毛主席的原话是怎么说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迪意义?知情的人,倒是应该向年轻一代说清楚。我算是知情人之一,因为当年公安部曾两次交由群众出版社作为“内部读物”印发《李愬传》这本小册子,我都参与其中。第一次是1963年,以白皮非正式出版物印发公安系统。《李愬传》选自《新唐书》。原文是古汉语,为便于干部阅读,领导交办我加以注释。中华书局看到注释本后,派人找上门来,希望译成白话文,由他们作为历史人物传记系列丛书出版,领导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加班加点译完后,经领导审核,派通讯员送交中华书局。未见出版,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文革后,群众出版社曾多次派人去中华书局查询,均日稿子不见了,并归因于文革混乱造成的。第二次印发《李愬传》是1978年,由于交中华书局的译稿不见了,只好将1963年印行的白皮非正式出版物《李愬传》加了封面作为正式出版物重印,仍是“内部读物”。这个过程,使我对当时情况有所了解。我看了李文后,我知道他也是在说清楚一段重要历史,我觉得我作为知情人也应该把为什么印发、出版《李愬传》的情况说清楚,于是当即打电话给《犯罪与改造研究》杂志主编高文同志,说明此意,高文同志欣然表示,如果有时间,希望写个东西留下来。以上就是我对此事的话语权和写本文的原委。

    一、李愬的故事是什么?

   李愬(773-821),唐朝德宗、宪宗皇帝时期的一代名将,曾任唐、隋、邓(均州名)节度使.大家知道,唐朝落镇割据很厉害。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以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为中心割据一方,对抗朝廷。唐宪宗曾两次派唐、邓地区的节度使去讨伐他,均连吃败仗,无功而返。李愬当时也是驻扎在附近的节度使,他自告奋勇一试,宰相李逢吉也极力推荐。李愬为将,多谋善断,高晗远目,搜长骑马射箭。李愬被委任为伐吴主帅后,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将盘踞淮西多年、官兵对他无可奈何的昊元济生擒活捉,押送朝廷问斩,平定了淮西之乱。这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原来李愬采取了一系列与前任不同的新办法,其核心是善于争取、团结、利用敌人营垒的人为我所用。第一,善待被俘降将丁士良、李佑,起了关键性作用。丁士良是昊元济手下的一员猛将,李枯是多谋善战的骑兵将领,由于这两人在以往战斗中杀伤官兵甚多,所以被俘虏后,人人皆欲杀之,甚至有人说李枯是“内鬼”,李愬力排众议,待之以札,委以重任,甚至让他俩佩带刀剑,自由出人军营中,表现出了李愬知人善任的大将风度。在整个平蔡战役中,许多计谋即出自这二人,在最后乘虚夜袭吴元济老巢蔡州城,不仅是李枯的建议,而且李佑也是冲锋陷阵的先锋。第二,普于在关键环节上抓住关键性人物做工作,为夺取胜利创造条件。在吴元济阵营中,除丁士良、李枯外,还有两个关键性人物,一个是驻扎在要塞文城栅的吴秀琳,一个是驻扎在重镇洞曲的董重质。丁士良向李愬建议:昊秀琳部是吴元济的左臂,官兵久攻不下,是因为他手下有个叫陈光洽的人替他出谋划策,我可以出战把他活捉过来,昊秀琳就会投降。李愬采纳了这个建议,丁士良活捉了陈光洽,昊秀琳随即投降。董重质有一万精锐部队,也是吴元济的主要参谋,攻破蔡州城后,李愬除通过他儿子做工作外,还亲自登门拜访,解除他的顾虑,使他放下武器归顺了朝廷,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第三,善于以策略手段分化瓦解敌人,缩小打击面,扩大信息源。前两任主帅规定,凡窝藏敌人奸细的人就满门抄斩,李愬取消了这个军令,改用抚慰的办法逆用敌人奸细,反过来向李愬提供情报.使李愬对敌方虚实更加了解。第四,对投降的敌军士兵,李愬采取去留自愿的原则,愿留者欢迎,愿去者发给钱、米,令其回家与家人团聚,因而投诚的人越来越多。第五,李愬用兵灵活多变,或强攻,或智取,或示之以弱,或缓之以计,或出奇制胜,以多种方式拔除了蔡州周围的据点。由于李愬情报渠道畅通,李枯建议趁昊元济重兵移往徊曲之机,乘虚攻取蔡州。于是在一个漫天鹅毛大雪的寒冬之夜,李愬率军秘密向蔡州进发。此时天寒本不宜用兵,李愬孤军深人,人马冻死的很多,有人认为这是中了李枯的奸计,然而李愬认为,“知道高瞻远瞩的人不必管暂时的得失,考虑大事的人不必注意无关紧要的小节”。果然敌军毫无防备,吴元济在睡梦中醒来,还没有来得及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生擒活捉了。“李愬雪夜袭蔡州”一举成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战例,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就有这篇文章。

   李愬平蔡成功后,被封为凉国公,继续统兵镇守一些要地,并屡立战功。李愬不仅替用兵,而且生活简朴,为官清廉,待兵如子,可惜英年早逝,48岁即病故。

   淮西地区是唐朝首都长安的门户,所以平定淮西之乱对于巩固唐朝政权意义重大。皇帝下诏立“平淮西碑”,表彰李愬战功第一。李愬的成功与善用降将丁士良、李枯是分不开的,显然,毛主席很赞赏李愬的做法,所以联系实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二、毛主席的原话是怎么说的呢?

    1962年3月22日,在公安部负责人汇报工作时,毛主席说了一段话,根据档案记载,以“毛主席指示”为题,印在《李愬传》这本小册子的卷首。

   毛主席指示:

   唐朝德宗时有个李愬派他去打吴元济,俘虏了敌将丁士良,不杀。以后俘虏了李佑又不杀,因而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我们如果不是依靠人民,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就容易杀错人。中央苏区时就搞错过。那时负责肃反工作的李韶九,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搞通供信,用“打地雷”等各种刑罚。又不报告,我们也不知道。有一天,他要我去参观,看见正在用刑。我说,我们不能用敌人对付我们的一套办法去对待他们。以暴政对暴政是不好的。在延安时,保安机关也搞过逼供信,有的人被打了,放也不好放,还搞车轮战。共产党不能搞车轮战,逼供信,要让人家睡好觉再审讯。我为什么在工作会议上又提到不该杀王实味?就是要使干部经常警惕这个问题。你们关于潘汉年、胡风、康泽的处理意见报告,我看了,报告有说服力,可以发到省。我们对这些人都不杀,可以教育人.使省委书记们世得中央怎样处理这些人。我同罗瑞卿同志谈过,抓住国民党的特务,都不要杀,送回香港。送出去后,无非是骂我们,或者再派进来,再来就再抓、再放,七擒七纵。李愬就是采取这个办法。【在公安部负责人汇报工作时的指示(1962年3月22日)】

   这样的谈话内容,对于公安工作的警示和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么一再印发《李愬传》这本小册子的原因。

    三、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毛主席讲历史故事和作出的指示、批示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党的重要政策思愬。20世纪60年代,中国承受双重压力,一是来自国际上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对此,毛主席曾讲过不怕鬼的故事和“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故事,表明中国人民不会屈服于这种压力。鲁仲连是战国时期齐国人,他主张关东六国不要屈服于强大的秦国而臣服于它。为此,群众出版社作为“内部读物”出版了《史记·鲁仲连列传》,也是由我注释的,但这本小册子已经找不到了。二是三年经济困难的压力,经济政策和许多社会矛盾需要调整和处理。在196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毛主席关于对“四类分子”少捕少杀,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人及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指示和批示,表达了同谈李愬的故事中相同的政策思愬,并亲笔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2013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枫桥经验’是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要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枫桥经验”之所以成为“枫桥经验”就是1963年10月,毛主席在听取公安部领导汇报有关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社教运动试点中依靠群众就地改造“四类分子”、以说理斗争的方式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为新人的做法时说:“这就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并指示公安部要好好总结这一经验,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群众是怎样懂得这样做的。二是依靠群众办事是个好办法.1963年11月22日,在中共浙江省委和公安部共同签署的对“枫桥经验”经过调查的报告上,毛主席亲笔批示:“此件看过,很好。……经过试点,推广去做。”可见,毛泽东同志关于“改造第一”的思愬一以贯之。

    四、对今天的启迪意义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①重温毛泽东同志讲过的历史故事和批示,我个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任何时候,任何事业都应牢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古今中外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一切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有些英才常常是来自敌人营垒,这就要求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第二,从根本上说,整个革命工作,以至我们研究预防犯罪问题,本质上都是做矛盾的良性转化工作,也就是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化破坏力量为建设力量,化不稳定因素为稳定因素。其中包括争取敌人营垒的人才为我所用。

   第三,坚持反对逼供信,反对酷刑,否则不仅有悖于人道主义原则,也是做矛盾转化工作一大障碍。1962年毛泽东同志谈话中所指出的“打地雷”、“车轮战”、“以暴政对暴政”,实质上就是酷刑,因为所谓酷刑就是蓄意使人在肉体上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的任何行为。1972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这种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是谁人规定的,应一律废除。”1982年,为配合对干部的教育,群众出版社约我将《史记·酷吏列传》译成白话文,作为历史常识读物公开出版发行。1986年,我国签署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批准。可见,我们党和政府反对逼供信,反对酷刑也是一以贯之。

   毛本席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愬理论遗产,具有永恒的价值!

①2014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据新华社2014年7月8日电。

②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见次日各大报。

 

☆作者冯树梁系本所原副所长、研究员

2015年7期《犯罪与改造研究》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