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散文
邵丽:巾帼
发布日期:2016-11-10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846   收藏(0)

小雨淅沥,“重走长征路”就这样开始了。重走,一次沉甸甸的旅途。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嵌碑两千两百八十八块,镌刻有八万五千名红军战士的英名。八九万鲜活的、青春的生命活成了石头,年龄永远定格在也许也是这样小雨淅沥的日子里。这里是四川省巴中市城南的南龛山,是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这,是我们此行的起点。

  在细雨中,采风团举行了肃穆的启动仪式。其后的拜谒中,不期然,我遇到了那属于我的、此行“长征”的起点。由此,我有了一份隐秘的心情,仿佛冥冥之中的一次召唤,一个生命的邂逅,就藏在这巴山蜀水中,等待着我的到来。

  张琴秋。

  这个名字并不陌生,甚至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里还相当引人注目。她生于1904年11月3日,逝于1968年4月22日,学名张悟。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长征期间,张琴秋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传》中,专门介绍了张琴秋,视她为没有军衔的红军将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认定张琴秋为红军唯一的女将领。“文革”爆发后的1968年,因受残酷迫害,这位杰出的女性毅然以死抗争。直到1979年,才被平反昭雪。

  这些史实,之前我已经有所了解。然而,此刻我真正遇见了她。

  我之遇见,确乎是那种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遇见,有血肉的相逢,更有同属女性的那种唯一的、吐气如兰的彼此交融。原谅我,原谅我此刻暂时忘记了铁血与丹心,忘记了戎马倥偬与创业艰辛,我只能够服从在自己有限的、一个女性的情感里。我想,恰是这样一份女性的气息流布在八十年前的那次征途中,才使得史诗更加的丰饶与低回,更加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她的塑像——不——她,立在细雨里。她的身边站立着徐向前、陈昌浩、曾中生、傅钟,甚至,不远处还反向站着张国焘。八角帽,红五星,短发齐整,笑容矜重。她就那样地看着我。她当然是矗立着的,我唯有仰视才能迎上她的目光。但是,远远地,远远地,我就读懂了她目光背后的那份深意。那是女性和女性相视时的默契啊,甚至,都怀有一份不足与外人道的私密的窃喜。那里面,有同类雀跃的心情,也有同类的感同身受与百感交集。

  我知道,她出生于浙江桐乡县石门镇的一户小康人家,与茅盾先生是同乡。她的小学同学孔德沚,恰是茅盾先生的夫人。这对她的第一次婚姻乃至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振华女校毕业后,她先后到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和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校读书。在上海读书期间,她经常去看望也在上海的孔德沚,很自然地认识了茅盾先生,接着,也认识了茅盾先生的弟弟沈泽民。由此,她有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许是“茅盾先生”这个因素使然,那种与文学密切关联的信息,更加使得我与她心有戚戚。当我迎向她的目光时,宛如受到了精神世界一次盛大的邀约。我的写作,我的生命,都将因此而别开生面。我愿意,将此看作是我写作长征“重走”的一个契机。她读懂了我眼里的那份迫切与震颤吗?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她与沈泽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25年11月,她与沈泽民举行了新式婚礼。婚后与茅盾夫妇、瞿秋白夫妇比邻而居,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充实的生活。不久,孔德沚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茅盾夫妇、沈泽民夫妇都成为共产党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家庭。

  多么美好的一段往事啊。胸怀天下,意气风发,铿锵生活的背面,还宝贵地伴随着琴瑟和谐、情投意合。我是多么为她这样的日子而高兴,就像多么愿意给天下的姐妹都送上祝福。

  随后,就是留学苏联,就是归国革命,我崇敬她革命家的英姿飒爽,也同样牵挂她作为一个女性特殊的遭际——生子、丧夫,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承受着一份普通女性不能忍受的生命之重。

  1933年,沈泽民病逝,年仅三十三岁。三十年后,1963年,沈泽民的迁葬追悼仪式在红安隆重举行。在这三十年里,张琴秋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沈泽民的死带给她的创伤又是怎样被生活的针脚密密麻麻缝缀起来的?然而,在这一天,心中的伤口终于迸裂,血流如注——此时,张琴秋抱着沈泽民的墓碑,泪飞顿作倾盆雨。

  1936年7月,在第三次过草地之前,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结婚,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婚姻。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部两万余人组成西路军,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已怀孕的她作为组织部长,担负着繁重的干部调配工作。不久,担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的陈昌浩要西路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把张琴秋送到西路军总医院,以使她能安全分娩。但在临泽守卫战失败后,西路军后勤单位被迫撤离。在撤离途中,“马家军”的骑兵穷追不舍,张琴秋恰巧在这个危急时刻分娩了。由于战场的特殊环境,这个婴儿没有存活下来。这次分娩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妇科病,使她此后再没有能够生育。

  “分娩”“再没能生育”……这轻飘飘的几个字,对行走在生死线上的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呢?

  大时代之中的革命者啊,我们将应当怎样猜测你们的心情?抑或是,到底要有多坚强才能承受这一切?

  陈昌浩去苏联治病,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而无法回国,不得不长期滞留苏联。他与张琴秋的婚姻名存实亡,组织上同意了张琴秋与陈昌浩解除婚姻关系的请求。即使与陈昌浩解除婚姻关系,张琴秋在对待陈昌浩的前妻和孩子上,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也值得在历史上重重地描上一笔。

  1943年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苏井观结为夫妻。徐向前和当年红四方面军的许多老战友都赶来向他们庆贺。新房的墙壁上张贴着原红四方面军老战友撰写的一副对联:“两位老家伙,一对新夫妻”——呵呵,“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战争中结下的深情厚谊”,从来没有如此鲜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新中国成立以后,苏井观、张琴秋夫妇双双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副部长:一个在卫生部,一个在纺织工业部。他们相敬相爱,过了一段十分美满幸福的生活。1964年,苏井观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病逝。“老家伙”剩下了一个,“新夫妻”留下了一人。

  ——四年后,形单影只、悲愤莫名的张琴秋从楼上一跃而下,坠地而亡。

  以一个女性的历史,尤其是婚姻史来丈量一位革命家的一生,这也许是我的狭隘,但我想从这样的“狭隘”之中,抵达更为辽阔的宽广。

  我们在细雨中凝望着彼此。她的目光如此坚定,其来有自;我的目光也如此执着,欲罢不能。这个“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的女人,当她饱经磨难、九死而未悔的生命被突然从高空抛下,那一刻,她想到的是什么?

  这凭空一跃,让她的历史充满了玉石俱焚的脆响和我们扼腕叹息的惆怅。

  此刻,我只想到了一个词:巾帼。

  巾帼,古时贵族妇女祭祀大典时戴的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其上装缀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如今,我们把“巾帼”作为对妇女的尊称,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但依旧请原谅我,此刻,我想省去“英雄”的后缀,只以“巾帼”来呼唤她。

  ——巾帼。

  当我这样默默呼唤她时,我真的听到了群山的回响。

  祝福这个民族吧,祝福天下,祝福苍生,祝福这天下苍生中的巾帼吧——这,不就是你当年拼将一生休所谋求的一切吗?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