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赣南雩山之南于都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它的这一身份实在是再特殊不过了。
一方土地的特殊性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其恒久的历史底蕴无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于都因北有雩山而取名雩都。县政府大院内的两株千年古榕树,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大唐军队经过于都驻扎县衙时栽下的,足以印证于都的“千年古县”称号毫不夸张。
雩山脚下有“雩都十景”,其中雩山庙尤其著名,它由宋淳熙丙午年(1186年)州守周必正所建,以祀雩山之神。文天祥任赣州知州时的诗句“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仿佛是句谶语,道出了他以后人生的境况。文天祥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英勇抗击元兵,在于都打了大胜仗,但后来攻打吉赣的宋军为元军重兵所败,被元兵追击到于都北乡的金溪村,文天祥无路可走,潜入庙内躲藏。当时天空突降倾盆大雨,古庙一时被淹没在云海雨雾之中,元兵既惊奇又恐惧,匆匆收兵扫兴而归。元兵走远了,云散雨止,文天祥虔诚地题了一副对联:“威灵耿耿,风云雷雨齐鸣;法令赫赫,日月星辰同明。”
罗田岩石崖洞穴,洞洞相连,有座濂溪书院,是宋代学者周敦颐讲学的遗址,周敦颐在任赣州通判时,经常到这里讲学、和朋友聚会,探讨和传授理学精要,他的心爱之作《爱莲说》全文碑刻于濂溪阁内。宋代理学家朱熹、名将岳飞、元代书法家王懋德也都有题刻于此。早在1957年,“雩都县”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了“于都县”,后来,有人将“雩山”改为“于山”,其实“雩”“于”二字并非繁、简之别,而是两个字,《辞海》和《字典》对“雩”字的解释是古代求雨的祭祀,对“于”字有多种解释,但都没有含“雩”字之“求雨的祭祀”的意思,曾以求雨祭祀活动之地而著称的历史名山——“雩山”,看来没有理由改为“于山”。
二
于都,作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被载入史册,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第一条大河于都河,已经成为一座永恒的丰碑。
八十二年前那四天四夜里发生的历历往事,已经成为多少人难以忘怀的记忆。中央红军当年进行战略转移,为什么要选择从于都河上经过呢?靠近“长征第一渡”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陈列了大量史料、文物,解说员的讲解揭开了其中之谜。1934年,中央制定战略转移的作战计划时,初步确定中央红军“要先转移到湘西去,和二、六军团会师”。首先的突破点选择在江西信丰、安远间敌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上。这样重大的战略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选择大部队能够迅速换防、集结和休整、补充,并能收得拢、撒得开、突得快的最佳地域。于都地处闽浙赣三省要冲,东连瑞金、长汀,北靠兴国、宁都,南邻安远、信丰,境内多丘陵,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正好适合大部队的行动、宿营、隐蔽和补给。
望着于都河,我耳边再次萦绕起陆定一的那首长征诗:“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陈列着当年红军穿过的衣服、草鞋和渡河用过的船只等,还有红军渡河浮桥的黑白照片。讲解员介绍,当时于都河上没有桥,沿岸的百姓听说红军要渡河,几乎把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连老人的寿材都捐献出来。最后,大家共找来八百多条船架成浮桥。于都百姓还帮助安置留在于都的六千多名红军伤病员,并为红军送去五千余名新兵,参加运输队、担架队,跟随红军长征。周恩来为此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如今,十五平方公里的于都县城,有关长征的纪念物、建筑处处可见。当年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的渡口,已经建起了“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渡口周围变成了纪念广场。如今,这里花红柳绿,生机盎然,长征已经成为于都人心中永远的丰碑。县城里,长征广场、长征大桥、长征大道、红军大桥、红军大道,无不随时提醒大家记起那段辉煌的历史。许多小店铺,如食品店、超市、照相馆、复印社,也以“长征”冠名。现在,于都人民不仅建起了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而且已经将长征的伟大壮举和长征精神作为区域发展的动力。
三
于都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于都唢呐公婆吹”。“公婆吹”一般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所以俗称“吹打”,乐器主要是“公”“婆”两支唢呐,“公”唢呐稍短,音色高亢嘹亮,“婆”唢呐略长些,音色低沉浑厚。演奏时,艺人身穿彩服,配以大钹、小钹、大锣、小锣、大鼓、小鼓、梆子等乐器进行演奏。
于都人吹唢呐有很多绝活:冬天吹奏时,不仅手不僵,还能冒汗;夏天连吹几个小时,可以喉口不干。最令人叫绝的是“单手吹”和“换手吹”,艺人们左脚打锣,右脚踩钹,单手举一支唢呐,四只手指灵活起落,吹一阵,换到另一只手,竟曲不中断,衔接得天衣无缝。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公婆吹”大显身手,后来,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又是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依依不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如今,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或几个自发组织的唢呐班子,谁家娶老婆都少不了他们。
于都还有一支“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长征源”合唱团,已成为赣南“红色新名片”。团员来自不同的行业,年龄、岗位各不相同,但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后代。基于这份独特的长征情结,合唱团的主打曲目选择了有华人经典音乐之称的《长征组歌》:《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共十首经典歌曲,汇成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中国经典交响合唱组曲《长征组歌》,气势磅礴,感人肺腑。
于都“上刀山、过火焰山、水上漂、长襟”活动也别具一格。上刀山,表演者赤手赤脚,手抓脚踩,在锋利的刀刃上步步高升;过火焰山,表演者脚沾“符水”,踩进通红的火炭里,带头跑过火坑;水上漂,在水面上拉一条约五十厘米宽的红布,表演者从几十米长的红布条一端徒步至另一端,有惊无险;长襟,又称刀山树下栽根,把未成年男孩或比较多病的男孩,带到刀山树下“栽根”,长襟的物品一般是米果、水果、香烛、灯盏、雄鸡、平时穿戴的衣服鞋帽等,长襟结束后,参加长襟的家庭带着米果、水果、长命鸡(雄鸡)回家,祝福小孩平安成长。
这是与眼睛相遇的欢声,也是与时光重逢的笑语。
刘景明
《 人民日报 》
( 2016年08月17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