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监狱志
聚焦监狱(上)——广东监狱改革开放30 周年纪实
发布日期:2014-6-26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923   收藏(0)

聚焦监狱(上)——广东监狱改革开放30 周年纪实

 


  引 子
  一九七九年,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那个春天。
  那个春天,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那个春天,改革的春风以气壮山河般气概吹绿了东方神州;那个春天,南粤大地万木竞秀,珠江两岸春潮滚滚。
  二○○八年,30 年后的又一个春天,仿佛历史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监狱,却是一个历史巨变的30 年。时代变迁的急促脚步,成为《聚焦监狱》中最具历史张力的影像;那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表情,那一个个重获新生的喜悦脸容,成为跨越时空的永恒记忆。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广东监狱凝聚着30 年广东改革开放,甚至是中国监狱改革开放的历史。30 年的历史仍然深深地映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令人感动。聚焦这些历史片断,让我们找到奋斗的目标、追求的方向。也愈加清晰地看到,今天的广东监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甚至,我们有理由骄傲地宣称:这是属于我们每一个广东监狱人的30 年。
  聚焦30 年,在总结和比较中实现新的突破;
  聚焦30 年,在感叹和思考中打开新的局面;
  聚焦30 年,在审视和展望中搭建新的平台。
  日前,广东省监狱学会组织策划了特稿《聚焦监狱——广东监狱改革开放30 周年纪实》,分三期从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公正执法、队伍建设、劳动改造和布局调整等几个方面重温广东监狱改革发展的历史。并以此为主线,撷取广东监狱改革开放30 年间的一些历史片段,从一次次风云变幻、一次次脉搏律动中,对广东监狱改革开放30 年历程进行解读和思考……


  聚焦监狱之狱政管理

   雄关漫道 尽显警察本色
  “5,4,3,2,1”尽管没有群情鼎沸的齐声呐喊,尽管没有喜形于色的扬臂高呼,在公元2007 年12 月31日23 时55 分的这短暂瞬间,在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宽敞明亮的视频会议室里,时钟清脆的“滴答、嘀嗒”声,是如此的欢快悦耳,又是如此的激动人心。
  “报告于局长,2007 年坪石监狱全体警察与驻监武警看押部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全年实现了监狱安全,特此报告。”
  “同志们辛苦了!希望新的一年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这边来自粤北山区的报告声刚落,于保忠局长雄浑而豪迈的声音随着电流迅速传遍了南粤大地。这虽不是天籁之音,但对于广东省全体监狱人民警察来说,却着实令人激动,以不到全国十分之一的警力监管着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的服刑人员,确保了365 个平平安安的白天和黑夜,这是多么不容易,又是多么自豪的事情。
  2008年1月1 日0 时0 分,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25 个监狱单位通过视频系统相继向省监狱管理局报平安,标志着广东监狱系统连续七年实现了押犯无脱逃、无狱内重大案件、无非正常死亡、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四无”目标。这一纪录再次刷新广东监狱工作佳绩,铸造了广东监狱史上新的辉煌。
  2008 年3 月,广东省监狱工作会议在花城广州隆重举行。省司法厅厅长陈伟雄高度评价监狱工作取得的成效。他说,广东监狱系统关押的服刑人员全国最多,在警力严重不足、监管资源极度缺乏、狱情特别复杂的情况下,实现了连续7 年的监管安全,实属难能可贵!
  时任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的刘玉浦同志也对广东省监狱系统各项工作都有长足的进展,监狱持续安全稳定,实现全省监狱连续7 年监管安全的佳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从两条“红线”警戒到红外线报警
  就在三十年前,广东省监狱几乎全是农场型监狱,监狱组织服刑人员生产劳动,不仅是一种矫正服刑人员恶习,培养良好品质等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弥补监狱经费不足,减轻国家负担的需要。犯人出野外,挖鱼塘、种水稻、种菜种茶、开山挖矿等,是监狱日常最基本的工作。因此, 监管安全之难,自然就难在点多、线长,监管戒备设施差。
  “英德监狱最多时设置了几十个关押点,犯人们常年在野外劳动,警力也非常分散,不要说没有高墙电网,就是想要多几个干警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时一个干警带着100 多名犯人在地里作业。”1952年就从部队转业来到广东英德监狱的老警察王景满说,“到了劳动地点,放眼看去,找到几个显目的标志物,对角所成直线就是警戒线。有时到宽敞的田野作业,带上两根竹竿,系上红布条,就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在这种低戒备的监管条件下,服刑人员想不产生脱逃的念头都难。”
  王老的描述听起来仿佛离我们很远很远,甚至有些匪夷所思,其实,这是改革开放前英德监狱的真实状况,几乎就是当时广东监狱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后,广东省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政府加大了对监狱建设资金的投入,先后投入了数亿元,对各个监狱的狱政设施进行改建和整修。
  1986 年10 月,广州监狱装置了全省监狱系统第一个监听、监视闭路电视,有效地加强了对服刑人员的监控,提高监狱科学防范的能力。随后,全省监狱陆续建立健全了监控系统、报警系统、通讯系统、高压电网、监墙照明和红外线报警、武警巡逻道、岗楼等一整套硬件设施。
到2005 年底,全省建成部级现代化文明监所8个,省级现代化监所17个。高科技、智能化的警戒手段在监狱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构筑了严密的安全防线,为确保监狱场所的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很多监狱如深圳监狱、番禺监狱、女子监狱等硬件设施建设已经达到全国一流水平,配备了多媒体数字监控系统、A B 电子门禁系统、围墙远红外线报警系统、全功能环流式环形高压电网装置等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安全警戒设施。在安全防范和安全管理工作中,形成了集监控、监听、报警、巡逻等功能于一体的长效安全防范体系。

  从“严防死守”到全面安全观
  1966 年5 月的中国,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砸烂公检法”口号下,建国以来长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破坏了,广大监狱干部被打倒了,人们的思想乱了,劳改工作破坏了。到1970年底,广东省撤掉16个地处沿海或铁路沿线、生产基础较好的劳改单位,剩下20个地处边远山区的劳改单位也全部下放到地区革委会管理,监管安全工作受到严重冲击,监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劳改工作结束了被动中徘徊的局面,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但是由于广东劳改工作遭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甚为严重,影响监管安全稳定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要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确保监管安全就成了监狱必须严防死守的一个政治任务和目标。
  为了确保安全稳定,广东省监狱系统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系列措施。
  1982 年3 月召开了广东省第12 次劳改工作会议,研究制订了全面贯彻落实“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和“三个像”、“六个字”的政策精神,提出检查落实“文明管理八件事”,着力改革和探索新的管理方法。
  1995 年2 月,广东省监狱系统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动教养工作》“对罪犯实行依法、严格、文明、科学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制订严格的监管制度,严明的纪律要求、严肃的考核奖惩办法,实施文明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切实保障服刑人员权利,依法对服刑人员实施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等,显著提高了监管安全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2002 年1 月起,为有效应对狱内改造与反改造日益尖锐的斗争形势。广东省广大监狱人民警察与武警官兵并肩战斗,开展共建、共享、共保安全的“三共”活动。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与驻监武警部队召开联席会议,主动交流、通报监管安全形势,达到互通情报目的,还通过积极开展防暴防逃联合演练,提高监狱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协调指挥能力,监管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4 年12 月,为进一步发挥“三共”的作用,构建“三共”的长效机制,省司法厅、武警总队在广州联合召开监狱系统、武警看押部队“共建共管共保安全”活动经验交流暨总结表彰大会,副省长李容根在讲话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了两支警察队伍在“三共”活动中取得的成绩。
  2006 年初,为了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监管工作形势,广东省监狱管理局提出,要树立包括“全面安全观、公正执法观、科学改造观”在内的“三个观念”,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监狱工作的指导思想。而“全面安全观”是指要用全面系统的观念理解监狱安全的概念,准确把握监狱安全的具体要求和标准。这一理念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监狱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举措。
  2007年7月,省监狱局根据司法部要求,依据危机管理理论,结合监狱工作实践,提出了构建防控、排查、应急处置、领导责任“四个机制”的工作思路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管理机制是确保理念得到体现和落实的有效保证。2007年9月,某监狱专管警察根据摸排,掌握了新入监服刑人员刘某(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认为老犯陈某“欺生”,企图进行报复行凶的线索后,及时报告监区,监区迅速启动预警系统,积极采取防范控制措施,避免了一起狱内案件的发生。
  通过建立监狱、监区、专管警察三级信息网络预警系统,高度重视带有动态性、倾向性特征的问题,特别是对服刑人员可能实施危害监管安全行为的各种征兆、苗头、迹象,一旦发现,及时进行情报传递,严格按规程操作,防止了工作的随意性,使全面监控与重点监控相结合,不给有意破坏者任何机会。像刘某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99%以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

  从“放羊式”监管到全方位安全监管
  在老一辈监狱警察当中,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蹲地头、晒日头、看光头、数人头,这句自我调侃的话流露出当时监狱人民警察心中的酸涩和无奈。说起当年的情景,退休警察王景满至今记忆犹新。他说,白天带着犯人到野外劳动,有的种稻谷、木薯、青菜等农作物,有的种烟叶、种茶、下煤矿等等,中午就在地里山上吃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1983年8月,广东省实施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新投犯猛增,省内各押犯单位看押兵力严重不足,劳改作业区中的54%的犯人没有武装看押。当时服刑人员主要以野外劳动为主,加之监管设施落后,警力配备不够,警察带着服刑人员天天在野外劳动,外围只有少量的武警,有的地方甚至于一个武警也没有,全部是警察自己管理,每名警察要管理数十名服刑人员,多的时候是上百人。白天劳动,夜晚还要同服刑人员谈话,要从谈话中掌握服刑人员近期的思想变化,服刑人员会见要知道,服刑人员写信要清楚,服刑人员与家人打电话也要明白,服刑人员什么时间有什么思想变化,都要知道得清清楚楚,生怕漏掉蛛丝马迹,造成不安全事件。
  素有广东监狱的西伯利亚之称的“两江一滩”之一的广东省佛山监狱,
  始建于 1958年,坐落在南蓬山脚下,西江湍急之处。山高林密,而且很多地方还曾是乱坟岗,荒凉无比。原西江劳改队政委、退休警察陈文亨回忆说,每年脱逃几个犯人是正常的,只要没超脱逃指标就可以认定为监管安全。即使是这样,警察还是长年没有休假,节日、带薪休假想都不能想。
  他还说,当时最怕的是夜里警报响。因为监狱没有围墙,犯人常常伺机逃跑,有一次有一个服刑人员逃走,逃到西江上的一个渡口,他向一位等渡船的人借钱,结果借来一副手铐。原来等船人正是派来堵截他的干部;还有一个服刑人员借出工之机逃跑,在山上躲了一个星期,自己迷路,晚上迎着灯光走,结果自己转回到监狱里来了;还有多次服刑人员企图游西江逃跑,被湍急的河流险些要了性命,都被管教干部划船救了回来,惟有一个真正游过了西江河的,当来到在岸边,看到正等着他的管教干部和乡村民兵时,笫一句话就是:“以后再不敢逃跑了”。
当时,西江劳改队与高明县公安局和附近乡政府、公安派出所建立治安联防区,成立联防协作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联防工作。一
旦出现服刑人员脱逃等紧急状况,用喇叭通知村民注意,堵住路口,在第一时间铺开大网,基本上都能抓回来。
  改革开放后,针对监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在中央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广东省司法厅和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即“调整监狱布局,从边远山区向靠近城市和交通沿线转移;调整产业结构,从野外农业生产为主向监狱内生产为主转移”。全省先后新建成东莞、番禺、深圳、省女子监狱4个新监狱;对地处偏僻的坪石、蕉岭监狱实行迁建。同时,在监所内部收缩和撤消分散关押点,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承揽加工业,使全省监狱实现了犯人全部在大围墙内劳动和活动,实行封闭式监管的现代化模式。
  “要确保监管安全,光有高墙电网不行,必须有一个科学有效的监管安全防控体系。”跨入新世纪,广东省监狱局党委班子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
  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高整体的监管安全防控能力和水平,再一次摆在局党委班子成员的面前,“要以四个第一位的有力措施落实监管安全稳定工作!”从一名普通监狱人民警察成长起来,对监管安全工作具有深刻体会的于保忠局长的话掷地有声,“局党委研究工作时,把部署监管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在配备警力时,把配足、配好监区一线警力放在第一位;在资金投入时,把监管安全装备,提高科技含量放在第一位;在监管安全与劳动改造的问题上,把监管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劳动改造服从监管安全。”
  2001年初,全省监狱纷纷掀起新一轮确保监管安全稳定的行动,全力以赴落实监管安全稳定工作。将实现监管安全稳定的“四无”总目标逐级分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监狱长与各监区及业务科领导,各监区与专管警察逐级签订安全稳定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管理目标。把监管安全年终考核结果作为评优选先、任免职务的重要依据,实行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经过全省监狱人民警察的共同努力,广东省监狱系统首次实现零的突破,实现全年“四无”,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2年,为了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省监狱管理局提出进一步加大网络建设的力度,开发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搭建安全防控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将光纤接入各个监狱,建成了辐射到各监狱服刑人员生产、生活、学习“三大现场”的监控通信指挥网络,实现了对监管区的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监控。利用信息化平台获取信息、处置狱情、协调指挥、有效控制,并使指挥控制中心和应急分队联动,实现了快速决策、高效指挥。
  点击鼠标,监控点画面瞬间切换,监管区一览无余……
  敲击键盘,信息点动态迅速反馈……
  随着画面不断切换,监管区的一草一木,现场执勤的监狱警察、服刑改造的服刑人员,来往进出的人员和车辆全部收入视线之中。这是目前广东省绝大多数监狱指挥控制中心都可以看到的一幕。
  “信息化建设给我们监管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科技手段有效地提高了监狱监管防控能力。如今,我们对服刑人员已经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全时空的可视监控。”
  在 2008年全省监狱工作会议上,于保忠局长自豪地说,广东省监狱系统信息化建设已纳入广东省政法网建设的整体规划,给监狱系统信息化建设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相信不久,数字化广东监狱将凸现。

  聚焦监狱之教育改造

  大浪淘沙更见妙手丹心
  2006年 8月,广东省某监狱一名昔日穷凶极恶的抢劫犯,在获悉广东大部分地区遭受台风袭击后,将自己一年来在监狱参加劳动改造获得的1000元劳动报酬,悉数捐赠给了灾区。
  2007年 8月 2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景治教授,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宝俊教授等一行 3人,专程从北京到广东省四会监狱,向服刑人员黎某颁发博士结业证书。 这在广东监狱系统尚属首次,在全国监狱系统也是屈指可数的。
  2008年 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全省监狱服刑人员纷纷请缨,主动要求将自己的零花钱和劳动报酬捐献给灾区人民。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如果说建国初期改造战犯的成果,高擎起中国监狱社会主义特色;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监狱教育改造的创新
发展,就是中国监狱事业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巨大贡献。
  回溯广东监狱 30年跨越时空的记忆,监狱人民警察教育人、改造人、塑造人的“本领”历经时间的荡涤和淘洗日趋成熟,广东监狱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工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

  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到进课堂、学文化、改造好
  1960年 10月,毛泽东在接见斯诺的谈话中,提出了“我们的监狱不是过去的监狱,我们的监狱是学校,也是工厂,或者是农场。”但经历“文革十年”浩劫 ,中国监狱基本上处于一种满足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的状态,而大规模地办教育人、改造人特殊学校的工作,则始于上世纪 80年代。
  1981年 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转发“八劳”会议纪要,1982年 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明确要求,把在押服刑人员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要求有条件的监狱、劳改场所均应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建立完备的教育制度,使对服刑人员的法制、道德、文化和技术教育正规化、系统化。
  遵照中央的指示,广东监狱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办特殊学校运动。1985年在梅州监狱召开全省劳改单位办学经验交流会,提出在 3年内分 3批把全省 25个劳改单位办成向服刑人员传授政治、文化和技术的“特殊学校”,并制定了办“特殊学校”的六条标准。
  从此,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滋润着在押的服刑人员,沐浴着改革春风的“特殊学校”事业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特殊学校,这支由特殊园丁培育出来的经霜历雪的红杏,勇敢地挺起她的身姿,昂首绽放,吸引着无数赞叹的目光创建伊始,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块空地,就成了一个特殊的教学课堂。“农忙停学农闲补,雨天停工抓紧学。”曾任广东省西江立新学校教务主任廖老说,“当时办学条件虽然简陋,但是大家办学的热情很高。”到 1987年,全省 26个劳改单位共办成特殊学校 16个,拥有教学楼 28幢,共计面积 2万多平方米,拥有专兼职教师近 2000人。广东省少年犯管教所特殊学校还获评“全国劳改系统优秀特殊学校”。
  1995年,司法部提出了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目标,并在全国监狱系统掀起了一场“创建风暴”,极大地促进了广东监狱办“特殊学校”事业的发展。
  今天,广东无论哪个监狱,不仅有完善的教学大楼,整齐的课桌凳、宽敞明亮的教室,并且普遍运用了电化教学,大型教学还可以通过闭路电视对全监狱服刑人员进行直播,甚至不少监狱单位还配备了录像设备,购置了编辑机,自己可录制制作教学教学片和记录片,这在三十年前,无法想象的。
  服刑人员阿义,湖北咸宁人,曾在湖北省某艺术学校修声乐,因犯故意伤害罪在广州监狱服刑,在广州监狱内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部科目,是广州监狱在狱内圆了大学梦的第一人。
  如果说创办特殊学校是中国监狱的首创,那么在监狱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点,允许并鼓励像阿义这样的服刑人员参加自学考试则无疑是广东监狱,乃至中国监狱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工作的一项开拓性做法,尤其是外国籍服刑人员也纷纷要求参加自学考试,这需要胆识和勇气。
新加坡籍服刑人员阿达,因故意杀人被判死缓,他参加了2003年10月份的自考。“为了未来,我必须重新选择。我报的是英语本科,现在我已
由死缓减到了无期徒刑,相信有一天我会出去的,我要为出狱后找份新工作早做准备。”
  2003年 5月东莞监狱开办自考,当时就有 40多名外籍犯人报名参加考试。到目前为止,该监狱已有 1000多人次参加了考试,有 300多人次取得了 400多个单科合格证。目前,全省设立自学考试考场的有广州监狱、阳江监狱、东莞监狱、揭阳监狱、北江监狱、广东女子监狱、四会监狱、高明监狱、怀集监狱等九个单位。
  早在上世纪末,广东监狱深入开展监狱现代化建设及监狱体制改革,把全省监狱工作引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不但使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共享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而且教育改造观念、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东省监狱工作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教育改造服刑人员观念、方式和内容变化最大的三十年。
  30年来,广东监狱不仅教育改造成果显著,而且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质量也明显提高,绝大部分监狱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好率都在 95%以上。2004年,佛山监狱对禅城区 1998至 2002年的 403名刑释人员进行改造质量跟踪调查。在实际调查的 381人中,已经安置就业的 265人,占67.44%,其中应聘进企业、从事个体的 252人,占96.6%。重新犯罪率0.4%,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刑释人员重新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有的还当上了企业厂长、经理,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如2004年到江门某制衣厂就业的河南籍刑释人员魏小忠,三个月后被聘为业务厂长,此后不到半年时间,让一家只有几十人的小厂起死回生,工人数增加到近 200人,还帮助该厂安装了近百万元的绣花和梭织生产线,吸纳了10名刑释人员就业。
  英国皇家监狱官员参观东莞监狱后说:你们不要管西方国家怎样评价中国监狱,要按自己的路子走下去。
  甚至一贯以挑剔眼光看待我国监狱的美国“人权对话基金会”主任康原在参观东莞监狱后也感慨地说:“你们的工作令人信服,我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参观监狱很少题词,但今天所看到的一切实在让人高兴,对此表示感谢!”他在题词中写道:“贵监狱不愧是一座模范监狱,这次参观加强了美中友谊和相互理解。”

  从单一、强制性的封闭式改造到互动、感染式的社会化大帮教
  服刑人员邱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0年,入监以来,由于恶习较深,对自己要求散漫,监规纪律意识淡薄,服刑期间经常顶撞警察、打架斗殴,违规不断,警察对其多次谈话教育,均无效果,被监狱列为顽危犯。专管警察走访后与其家属联系沟通,协商对邱某的帮教工作。后邱某亲属和专管警察经过近半年的帮教,该犯在思想、行为上有明显的改观,改造表现也有较大进步,2006年4月获得了减刑 1年的奖励。
  2007年12月3日,曾当选“2005年全国十大法制新闻人物”、2006年“广东十大新闻人物”的王金云,带领“阳光之家帮教团”回到曾经服刑改造的武江监狱,开展帮教活动。
  某军分区原参谋长、退休老党员姜英贵同志,不顾 80岁高龄,积极参加帮教工作。
  佛山市禅城区普君帮教组为重点帮教对象服刑人员冯某的女儿,找到了工作,顺德区安置办帮助服刑人员代理驾驶证年审等等。
社会帮教以墙外的关怀实现墙内的稳定,通过多种形式切实帮助解决服刑人员个人、家庭的困难和顾虑,达到促进、感化服刑人员自觉改造的目的。
  监狱在中国古代称圜土,就是用土筑成园形的墙来关押服刑人员。斗转星移,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仍然俗称监狱为大墙内。一般人都认为大墙内是阴森恐怖的,封闭的。
  然而改革开放的春风却似摧枯拉朽的气势吹开了监狱封闭久远的大门。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也从单一、强制、封闭的教育转变为互动、感染、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
  2001年 8月 12日,一场大型服刑人员亲属帮教活动在东莞监狱举办。包括党政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个体户在内的 900多人将深入到服刑人员学习、生活、劳动的现场,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察”。
  消息一发出,在服刑人员亲属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振动。他们怀着各种心态迈进东莞监狱大门,大墙内一番意想不到的景象令他们惊叹不已:高大宽敞的厂房、现代化的工艺流水线、机构设施齐全的教学大楼、平坦宽阔的操场、花园式的环境等等。
当他们来到服刑人员监舍时,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间明亮整洁的住房,洁白如雪的床单、棱角分明的被褥,所有参观者无不感叹:这哪是监狱,分明是工厂、学校或者部队。
  亲属们通过实地参观监狱全貌,听取监狱警察介绍和观看服刑人员文艺队的演出及与亲人面对面的接见等活动,真切了解了监狱的教育改造政策,纷纷表示今后一定协助政府做好服刑人员的改造工作,有的还送来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锦旗。
  社会化大帮教,使监狱逐步改变了单一的封闭式教育改造模式,与社会建立了密不可分的互动教育关系,工青妇帮教团、台商学会帮教团、老干部帮教团等等轮流来监狱帮教送暖,以巨大感染力激励服刑人员积极改造,谱写出一曲曲联合帮教的新乐章。
  到目前为至,全省各监狱都与所在地区建立了帮教关系,形成了帮教网络,建立起了帮教体系,社会各界对服刑人员已没有了以往的那种神秘窥探,增强的是一份凝重的社会责任。
  2006年起,团省委与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联合策划开通了“爱心帮教直通车”计划,在此平台上,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省立中山图书馆等10所教研单位相继与省未成年犯管教所10个监区签订“校所共建”协议,建立起长期固定帮教关系。
  2008年1月16日,怀集监狱举办“监狱开放日”活动,包括省市县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媒体、服刑人员亲属等共200多位来宾参加了活动。这一次,怀集监狱干脆将开放日办成了“亲情帮教日”、“社会帮教日”、“法律咨询日”以及“社会监督日”,向社会各界人士充分展示了怀集监狱依法治监、公正执法的工作成效。
  从“亲情大帮教”到“爱心帮教直通车”、“监狱开放日”,使监狱教育改造社会化程度得于进一步深化,也意味着监狱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如果说社会帮教所体现的是社会文明在监狱的一种表现形式的话,法律援助所体现的是服刑人员作为共和国的特殊公民,将与普通公民一样,共享着社会主义的法治文明,同时,更是社会化大帮教的一种具体而重要的方式。
  2001年12月,我省第一个服刑人员法律援助机构——佛山监狱服刑人员法律援助部挂牌成立。自此,法律援助如雨后春笋般在我省各监狱开花结果。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律师自愿深入监狱基层,现场与服刑人员面对面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活动。
  佛山人邓某夫妇是佛山监狱服刑人员法律援助部的第一批受惠者。他们曾在佛山大道旁用按揭方式买了一套 8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后来,他们夫妇因诈骗双双入狱,无法继续供楼。银行把他们告上法院,判决后,法院准备拍卖他们的商品房还债。拍卖的日期确定了,邓某夫妇急得团团转:这是件大事,两人却无法到场,万一有“猫腻”怎么办?服刑人员法律援助部此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按邓某夫妇的申请,专门派人对拍卖全程进行了监督:请估价机构、摇珠确定拍卖机构、成交,对每一个环节的合法性都予以确认。邓某夫妇的房子顺利拍卖还债后,知情人都说:“请律师监督拍卖,比邓某夫妇自己监督还细心呢。”
  香港籍服刑人员阿贵,诉深圳某经济贸易有限公司欠其借款、商业投资等总计人民币 100多万元。阿贵申请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基地的律师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内就顺利地帮阿贵把钱追回来,阿贵激动地说;“如果不是法律援助,真的不敢想还能把这笔钱追回来,有了这笔钱,我家人展时期。如果说社会帮教所体现的是社会文明在监狱的一种表现形式的话,那的生活暂时不用愁了。”
  据统计,全省监狱每年进行了近百场次的现场法律咨询活动。有数万名服刑人员获得了法律上的帮助,数十名服刑人员获得法律援助,合法权益切实得到维护的同时,促进公平正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搬进高墙不仅仅是满足服刑人员的读书求知需求,而是社会帮教工作务实而创新的具体体现,足以反映出改革开放大潮中,广东监狱教育改造工作领域所发生的崭新而又深刻的变化。
  2004年4月22日广东省省立中山图书馆与广东省监狱局签订读书合作协议,首批选择了广州地区的6个监狱,由中山图书馆为其开通读书直通车,每年捐赠一定数量的书籍,同时无偿为服刑人员办理集体借书证,长期免费提供大批量的图书借阅服务。
  2006年2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又与揭阳监狱等12所监狱建立“求知图新”读书基地工程。
  读书、读书,多读一本好书,就少犯一个错误,服刑人员群体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读书热潮。
  读书、读书,多建一个图书馆,就可少建一所监狱,“求知图新”读书基地工程进一步延伸了社会帮教空间,俨然成为促进服刑人员改过自新的重要手段。

  从千人一面的集体化教育到因人施教的个性化教育
  改革开放前教育改造工作存在严重的“知”、集体化、“行”不统一问题,灌输式的教育改造模式成为当时监狱工作的主流,这与干警队伍力量不足、素质不高有着重要关系。
  改革开放后,省委和省政府十分重视监狱警察队伍建设,监狱警察的文化素质和执法水平日益提高。在实践中,警察充分认识并承认不同服刑人员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主动措施开展教育改造工作,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手段。
  1989年6月,全国监管改造罪犯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主要议题就是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技术的运用问题。会议形成了共识:犯罪除了深刻的社会根源,也有重要的心理方面因素。因此,开展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对矫正服刑人员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服刑人员重新回归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1989年底,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生辰欢聚日、思罪悔过日、改造回顾日、出所希望日活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改造环境,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
  1998年,东莞监狱投资几十万元建起来的“服刑人员心理倾诉间”,设有导入室、亲情室、宣泄室和导出室。十年来,有不少心理患者从这里摆脱心理的荫翳,从这里重新找到人生的自信和尊严,已不是数字统计可以说明其意义那么简单。毕竟对监狱而言,少一个心理患者,就多一份安全稳定。
  服刑人员阿华,思维混乱,有抑郁倾向,经专家用测试诊断:该犯缺乏正义感、责任心,有妄想症和神经过敏和明显的心理变态倾向等,通过诊疗后,该服刑人员走出诊疗室高兴地说,感觉好多了。
  服刑人员阿东疑心重,觉得身体不舒服,总是怀疑有人“整”他,有被害妄想症。医生使用认知领悟疗法和行为疗法进行心理矫治,与他一起制定了行为表现作业,引领他走出了心灵的阴影。
  阿华和阿东的案例是监狱实施心理矫治的成功体现,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不但受到警察普遍重视和认可,而且已经成为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第四大手段”。全省各监狱在人力物力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每年有专项预算经费用于开展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全省已培育了几百名持证上岗的心理咨询师,这种崭新的矫治方法和手段愈来愈日成熟,并已成为大墙内一道亮丽的风景,越来越多的犯人通过这种科学的矫治,化腐朽为神奇,从昨天的沉沦走向明天的新生。
  文化具有直入人心的力量,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化建设更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工作一项富有成效的探索,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改造质量,并且逐步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监狱文化,它以不可抗拒的文化魅力,在不同性格特征服刑人员精神世界里营造出各自精彩的灵魂“绿洲”。
  监狱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服刑人员的文化基础、年龄状况、犯罪性质等,因地制宜地开展文化活动。每个监狱几乎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节和文化艺术团队,一年举办一届,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着力丰富改造生活。
  监狱由于它自身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不被社会所了解,监狱事业的改革需要监狱工作向外延伸,面向社会,去争取更多的帮助与支持。监狱文化充当了“使者”,走出大墙,走向社会。
  红裙子、黄裙子、蓝裙子、绿裙子,舞动、跳跃、微笑……2002年9月16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演了一场特殊的演出——“新生的呼唤”广东省服刑人员汇报演出。演出在全省引起了轰动,各路新闻媒体史无前例地进行广泛报道,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哪能想到,参与演出的每个成员,小到放音乐的DJ,大到主持人,都是服刑人员。五米高墙内,曾经的社会“弃儿”竟然有如此精湛的艺术才华。与其说这次演出充分展示了监狱文化建设的成果,不如说监狱文化出色的完成了“使者”的光荣使命。
  改革开放三十年,监狱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已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范畴,不少监狱每年都举办文化艺术节,除以文艺的形式外,还以书画、绘画、工艺、创作等活动陶冶服刑人员的情操。
  2006年,佛山监狱开展建设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了“一监区一品牌”的特色文化。如五监区“引入经典教育”品牌,使传统经典文化与服刑人员教育有机结合,开辟服刑人员思想教育的新途径;二监区“引导服刑人员合理使用劳动报酬”品牌,引导服刑人员利用劳动报酬进行民事赔偿、补偿,进行感恩忏悔,为监狱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径。还有三监区“六个结合指导就业”、一监区“分片包干”等等,充分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中监狱改造工作的鲜明特色。
  今天的监狱大墙内,你随便到哪个监狱单位参观,便可看到很多引人注目的广告和新闻:庆七一文艺晚会、培正杯运动会、工艺美术展、读书演讲赛、歌曲小品赛。健康向上的文化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服刑人员,占领了服刑人员除劳动改造、学习教育之外的“业余时间”,净化着服刑人员的心灵,使他们获得新生的力量。
  文化是交流的纽带,我们独具特色的监狱文化建设在外国同行看来,是具有东方魅力的改造方式。挪威司法大臣布斯特吕德参观少管所后谦虚而又诙谐地对代表团中的挪威司法部监狱司司长维奈尔先生说“学了人家的经验,你回去最好要认真地促一促我们的工作”、“你最好在这住一段时间,把经验带回来”。
  他还说:“我当政治家以前,当过老师,教过调皮的学生,所以,我对你们所从事的工作格外感兴趣,尤其是你们文化建设,你们的工作很了不起,创造了很好的环境来挽救犯罪少年,我们挪威也一样,社会的发展是通过法律法制来创造的,对犯罪分子要严厉打击,但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改造手段,使他们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之才,我对你们的工作十分的敬佩。”而挪威是北欧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其司法体系非常健全。
  请继续关注《聚焦监狱》(中)

  高莞山(特稿策划:尹华飞)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