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监狱(下)
——广东监狱改革开放30周年纪实
聚焦监狱之劳动改造
洗心革面汗水造就新人
中国监狱创办之初,在全国第三次公安会议提出的“为了改造这些犯人,为了解决监狱的困难,为了不让判处徒刑的犯人坐吃闲饭,”精神的指引下,实现了一次艰难卓越、令世人瞩目的跨越。从那时起,新中国监狱就与劳动改造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4年,第六次全国劳改工作会议指出,要改造好一个犯人,一般要使他们过三关,一是认罪关,二是改造决心关,三是劳动关。因此,劳动、监管和教育一起构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造罪犯三大手段,并且形成了系统的方法体系。而其中劳动改造具有其它改造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广东监狱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间创新发展的成就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劳动改造:从求生存到促发展
就在30年前,广东监狱几乎全是通过组建农场(包括林、牧、水产等),组织罪犯参加农业劳动来维持监狱正常的运转,在边远落后、人口稀少地区通过垦荒白手起家创建发展起来的。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劳改事业的创建和发展。1965年3月14日,陶铸副总理和中南局李一清书记视察广东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时,指示要大战3年,种植茶园5万亩,改变英德面貌,并把该公司改名为英德农场。此后,广东劳改系统掀起了一场开荒种茶,发展茶叶生产的高潮,并作为劳改系统的主要产业,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时期。
1979年6月26日,公安部第十一局在江苏省社渚劳改农场召开“劳改机关对外开放工作座谈会”,拉开了中国监狱改革开放的序幕。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广东,富有创新精神的广东监狱人,注重发挥监狱现有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从有限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和罪犯劳动力价值的充分实现方面寻求改革出路,调整生产方向和产业结构,走农林牧、农工商结合的道路,因地制宜,实施多种经营,发展场办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源配置已由计划调节为主转化为市场调节为主,低水平的传统产业不断被高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取代。在激烈无情的市场竞争中,以生产的经济效益为唯一追求的许多社会企业尚且纷纷落马,破产倒闭,何况监狱企业是在背负着无可推卸的为改造罪犯提供劳动场所和手段等特殊职责,必须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因此,注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天然的优势不多,先天不足的劣势却不少。特别是在进入90年代以来,除极少数监狱企业尚能保持发展外,绝大多数监狱企业的改革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企业。经济效益整体滑坡,种种不适应日益凸现。
罪犯劳动组织形式的改革调整迫切地摆在广东省监狱面前。广东监狱人破除“等、靠、要”思想,大胆地走出去,到当时加工业发展迅猛的地区开展市场调查,实地取经,学习当地先进的科学的经营管理经验,专门组织人员研究讨论,集思广益,采纳良言,最终确定了后来被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生产经营模式,把激励机制运用于效益分配,充分调动起警察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在生产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带动下,广东全省监狱各项配套的基础建设也得到了大步推进,整个面貌焕然一新,推动了监狱的快速发展。
跨入新世纪,广东的改革发展又取得了新的成果,财政收入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下,逐步加大了对监狱的财政投入,监狱日常运作和发展不再主要依靠监狱企业生产的效益,而是由财政全额保障。
广东监狱又迎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2002年,局党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提出“收支两条线”,让背负着监狱生存发展重任几十年的监狱企业,真正解下包袱来,还监狱企业本来面目。
2003年,司法部向全国监狱系统提出“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改革要求,其实质是将监狱企业与监狱分离,还监狱国家专政机关的本来面目。
广东监狱虽然不是首批试点省份,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五个统一”、“两权分离”等改革举措,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纷纷出台了。决策者的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让背负了太多历史重任的监狱企业从此轻装上阵;要让数十年为生存斗争的监狱企业从此扬帆起航,还监狱企业的本来面目:
——是否有利于监管安全,有利于改造罪犯,有利于提高改造质量,成为监狱企业坚持社会效益优先,落实改造人为宗旨的具体体现;
——构建了科学的罪犯劳动改造考核机制。由于罪犯个体年龄、身体、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等情况不同,广东监狱企业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劳动考核办法,而是区别不同情况,区别不同劳动岗位建立并完善罪犯劳动考核机制。实现劳动改造考核的公平、公正和合理,不仅关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尤其是关注罪犯思想的稳定与否和整个监管改造秩序;
——构建了科学的罪犯劳动改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劳动岗位出发核定分数,把罪犯从事劳动的难易、劳动量直接挂钩,激励罪犯去竞争;完善对罪犯劳动的质量和数量的考核,制定符合实际的科学考核标准;
——建立起罪犯劳动改造的思想考核体系。劳动态度是否端正,是积极认真还是消极怠工,是重质量讲效益还是弄虚作假,成为教育改造罪犯、分析罪犯思想转化及认罪程度的重要标准。
劳动报酬:法治文明的彰显
劳动给罪犯提供了一个人与人、人与物的接触环境,一个与社会相连接的平台,一个罪犯评价认识自己的参照系。
2006年8月,一封来自广东省慈善总会的感谢信飞进了佛山监狱的高墙内,引出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一名昔日穷凶极恶的抢劫犯,在获悉广东省大部分地区遭受台风袭击后,将自己一年来在狱中参加劳动改造获取的1000元劳动报酬,悉数捐赠给了灾区。
另据统计,仅2006年佛山监狱罪犯中共有100多人次寄出劳动报酬10多万元,用于小孩读书、补贴家用和进行民事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七十二条明确规定: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酬并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
自1999年广东监狱开始尝试实行罪犯发放劳动报酬制度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罪犯劳动报酬激励机制已经渐趋规范和制度化,该项举措在保障罪犯的法定权利、调动劳动改造积极性、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等几个方面都显示出了特殊的功用。
大多数罪犯出身农村家庭,家中经济拮据,有的家庭甚至连探监接见的路费都无从筹措。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报酬制度的实施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如在广东佛山监狱一个技术熟练、积极性高的罪犯,每月获取的劳动报酬可达200—300元,不但能够解决自己的日常费用开支,无须家人“供养”,而且还能积存数目不少的钱款帮补家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四川籍罪犯马某家庭经济拮据,有一小孩需要抚养,使得他在服刑初期有比较大的思想负担。监狱实行劳动报酬制度后,他真诚改造,劳动积极性很高,通过努力,他的账户上渐渐有了一定的劳动报酬积蓄,当他小孩来信说生病了没钱医治时,马某申请将自己220元劳动报酬寄回家。虽然钱不多,但是毕竟凝聚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心意,家里人也甚为感动,也使马某倍受鼓舞,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劳动改造中去了。
近年来,广东监狱系统进一步完善了罪犯劳动报酬制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劳动定量制定相应的劳动报酬制度,其中对直接从事加工生产岗位的罪犯实行按劳动定额指标计提劳动报酬,对非生产岗位的罪犯按岗位职责考核计提劳动报酬,让人人都有参加劳动改造的积极性,都能获得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制度在保障罪犯的法定权利的同时,有力地调动劳动改造积极性,取得卓有成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佛山监狱劳动报酬人均发放额,2003年人均每月24.63元,2004年人均每月57元,2005年已经达到人均每月74.20元。通过发放罪犯劳动报酬,有效地调动了罪犯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教育改造工作,稳定了监管秩序,提高了改造质量。
技术培训:刑期变学期
2005年8月,江门一家制衣厂的厂长魏某正准备再次到监狱招聘工人。就在二年多以前,魏某还在广东某监狱服刑改造。出狱后,他凭着在监狱掌握的服装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江门某制衣厂厂长。并在不到半年时间,让一家只有几十人的小厂起死回生,工人数增加到近200人,还吸纳了10名刑释人员就业。
2006年,魏某自己开办了一家制衣厂,现在,魏某已经是一个小有成就的个体老板了。
早在1980年前,广东监狱对罪犯采取做什么学什么、互教互学、边做边学的方法,立足于劳动改造项目,使罪犯掌握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技能,并对技术学习考试合格的罪犯“发给证书”。
1984年,又结合劳动生产发展需要,从犯人刑满释放后便于安置就业和自谋职业需要,系统地、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生产技术教育,开办技术培训班,建立健全了专门的技术教育机构。到1987年全省劳改系统有技术培训班332个,有专、兼职技术教员438人,当年获得技术等级证、合格证的罪犯有2789人。
1990年以后,根据司法部、部劳改局的统一部署,广东省各劳改单位实施改造、生产上“统一领导、双轨运行”的领导管理体制。在“改造工作依法办事、生产经营放权搞活”的思路下,劳改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生产名优产品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跨入新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个社会的劳动就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刑释人员的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由政府安置为主向个人到社会自谋职业转化;由原单位安置为主向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吸纳转化。
广东监狱企业及时转变发展理念,组织罪犯劳动,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罪犯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掌握劳动技术技能,牢固树立“车间就是学校,工位就是实训场”的理念。通过着力开展罪犯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素质,由纯体力型向职业技术型转变,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推荐和指导,使刑释人员能够真正适应社会,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并与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位相适应、与国际行刑趋势相衔接。
2002年7月15日,由广东省佛山监狱与高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办的佛山监狱职业技术培训基地正式建成。监狱每年拿出 20多万元分别开办了家电维修、花卉养植、车缝与裁剪、水果种植、经济作物等培训班,让服刑人员学到1至2门实用技术。
2005年8月30日,江门监狱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正式挂牌,首期153名服刑人员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也正式开班……
对罪犯进行劳动改造不只是为了矫正恶习、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更重要的是使罪犯学会生产技能,并为刑满释放后就业创造条件。因此,以劳动改造现场作为其技术技能学习的主要场所,实现车间与课堂合一;生产技能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合一;学习技能与加工产品合一,采用边学边做的方式,最终形成行为习惯、技术技能、劳动产品三种成果。在监狱生产得到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技工”。这是新时期监狱企业发展的宗旨和根本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罪犯掌握一个就业谋生的本领,是提高监狱改造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减少重新犯罪的治本之策。全省各监狱每年用于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总额达到数十万元,开办电气焊、蔬菜种植、钳工、电工、制衣、裁剪、毛织、烹饪、果树栽培、水产养殖、初级电脑等10余类职业技能培训班,目的是让每一名罪犯都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回归社会再就业的资本。
2004年,有关部门在对佛山市禅城区1998至2002年已经安置就业的265人名刑释人员进行的改造质量跟踪调查统计表明,应聘进企业、从事个体的有252人,占96.6%。重新犯罪率0.4%,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个事实充分证明,给罪犯一个谋生的本领,使他们回归社会后能自食其力才是最实际的、最有效的教育改造方式。
罪犯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社会上和犯罪的过程中养成了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放荡不羁、不遵守社会公德、违法乱纪等恶习。虽然经过监狱组织的职业技术培训后有技术上的优势,但是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始终把罪犯的就业观念转变作为出监培训的重点来抓。进行一系列的出监前教育,教育罪犯正确认识自我,逐步树立符合自身利益和社会现实的正确价值观,进而促进世界观的转变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了促进提高刑释人员回归就业率,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广东监狱建立了刑释人员就业指导工作制度。根据刑释人员就业形势和当前就业特点,建立就业指导队伍,设计就业指导课程,会同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开展就业指导培训活动等,给予刑释人员关于就业的实质性指导和帮助,解决就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如定期邀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人员进行就业指导;邀请心理学专家举办就业前的心理辅导讲座;邀请刑释就业的成功典型进行经验介绍等等,帮助罪犯了解和掌握社会就业现状、就业信息、劳动法规,以缩短回归社会的适应期,同时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市场竞争,树立开拓新生活的勇气。
每年组织社会企业、人才交流中心等,举办高墙招聘会,或发布招聘信息,进行有组织的向社会推荐刑释人员,搭建刑释人员就业推荐平台。逐步形成登记推荐、委托招聘、供需见面会等多位一体、互动的就业推荐立体平台,多渠道做好刑释人员就业推荐工作。
2005年9月22日,广州白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了18家企业,在广州监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招聘会,148名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参加应聘。现场达成招工意向的120名服刑人员。
2006年11月19日,北江监狱热闹非凡,广东省近年来最大的一场监狱招聘会正在这里举行,400多名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和八家用人单位的代表进行供需洽谈,递交就业推荐表、面试、签订就业协议书……
将招聘会开进监狱,这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责任心和使命感。监狱执行刑罚的终极目标,是让绝大多数的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因此,只有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工作,回归社会后才能自食其力,才能巩固改造成果,不致重新犯罪,危害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监狱执行刑罚的目的。
聚焦监狱之布局调整
运筹帷幄方能经纶天下
改革开放前的广东监狱,“偏远、落后、贫穷、无序”等词语就几乎可以概括当时全部的窘况。是改革开放为广东监狱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把监狱事业带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结合广东监狱发展的实际,率先在全国提出:“监狱布局由边远山区向大中城市和交通沿线转移、监狱生产由野外劳作向室内劳动转移的两个战略转移。”由此,广东监狱由墙外向墙内的战略调整中实现了突破,在山区向城市的战略位移中实现了发展。
三十年,历史长河的一瞬,而布局调整的战略决策却赋予了广东监狱这片土地全新的内容、全新的气象。
上山,泛黄照片上的渡江人
“在高山,在平原,一个个监区,一座座校园,我们虽然穿着威严的警装,但有着严父慈母般的情怀,威严的铁门虽然紧闭,大墙内却充满明媚春天,我们是光荣的监狱警官……”今天是钟叔(同事都爱这样称呼他)最后一天上班,明天就是他退休的日子,当粗重的铁门在他身后“哐当”一声响起,《监狱人民警察之歌》霎时在他耳边想起,他眼里噙满了泪水,庄重地举行双臂,仔细的整了整本已经很端正的大檐警帽。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监狱创建初期艰苦岁月,如果不是有感于今昔环境的巨大差异,如果不是有感于监狱事业今天之辉煌,钟叔不会如此感慨不已。所以,作为一个后来者的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钟叔此时此刻的整理警帽的深意。
在钟叔珍藏的相册中,有这样一张泛黄的照片,几个着军装的人,坐在小竹筏上,其中一个撑着篙,小竹筏逆水而行……
钟叔说,那是他刚参加工作时,老前辈送给他的。照片上的人,都是现在广东英德监狱的创建者。当时的英德监狱依山而建,以水为抱,山水就成为了当时劳改场的自然屏障,在起到安全保障作用同时,也使监狱闭塞和隔离于社会之外。
翻阅这段历史,我们又仿佛看到了广东省监狱布局调整之前的概貌。
1983年“严打”前,广东省有24个监狱单位,其中有13个单位分布在山、边、穷地区,在全国十大贫困地区之一的粤北区就有7个劳改单位。此外,还有连平、蕉岭、清远、坪石、怀集等监狱同样位于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隔离的地方。
当时,无论你来到广东的哪一所监狱,远远地站在山区的平坦腹地,放眼望去,在“口”字型的围墙环抱下,几幢破旧的砖房和铁皮房零散点缀在绿林杂草之间,这就是当年监狱整体形象。
监狱四周是一望无际稻田和茶场,罪犯田间地头进行劳动改造,或种水稻、或采茶、或养猪。监狱警察白天组织罪犯在野外作业,晚上在破旧、简陋的办公室对罪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通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由于交通不便,警察职工的家属就业、子女上学成了监狱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监狱办了学校、办了医院、办了派出所,社会上有的机构,在这里都能找到,俨然一个小社会。
下山,拥抱城市的阳光
广东监狱在实施“两个战略转移”之前,监狱从事农业生产,生产力非常落后。例如粤北的英德茶场主要是靠种茶、制茶的收入来弥补监狱经费的不足。为了采得好茶,英德茶场的干警们通常是天未亮,露水未干之时带领罪犯上山采茶。由于交通闭塞,英德茶场的许多干警长年居住在监狱附近山脚下,很少走出大山,是典型的“农民干部”。
一位至今还担任监区领导的警察说,“每个人往往都是两个月、三个月也没下山。平常除了每隔10天左右派人到县城采购一次食物外,其他人是很少下山。”一方面是路途遥远。从山上到山下12公里,有5、6公里是不足3米宽的崎岖土路。虽然坐车只要一个小时就能到县城,可是因为没有公共交通,他们有时不得不步行。天晴的时候要花上两三个钟头。而雨天路面泥泞,时间就更长了。另一方面,警力严重不足,又要劳动力进行抢时间的农业生产,所以下山是一件非常隆重而愉快的事情。
山上山多田广,维持全监上下的生计是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个大问题就常常令人头痛,那就是缺水。“这里虽然常常下雨,可是山体是石灰岩结构,存不住水。到了冬天,用水就是个大麻烦。虽然自己建了蓄水池。不过,存了几个月的水,喝起来味道真的不是太好。”英德监狱警察刘老说:“因为历史的原因,包括英德监狱在内的不少老监狱都建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那时候,人们认为把服刑人员关在大山里,和社会完全隔绝开来,能让他们好好改造。可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我们发现,这样的隔绝反而妨碍了改造。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服刑人员们能够学习的劳动技能多数是如何采茶、制茶或种地,以及少数简单的手工劳动,这些技能对他们刑满以后找工作没有多大帮助。”
即使是地处珠三角的佛山监狱、高明监狱的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佛山监狱的经济支柱主要是采掘业,干警长年带领罪犯在山下从事高风险的采掘工作,生命安全都缺乏保障。而高明监狱主要是农业生产与渔业养殖,警察们每天带领罪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由于农田、鱼塘分布面广,导致关押点分散,警戒线过长,监管难度加大,罪犯脱逃时有发生。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广东的这种监狱布局越来越不适应罪犯改造和监狱发展的需要,因关押点太多、太分散,导致管理不便和资源浪费,由于受地理条件、人文资源限制,导致监狱生产资源枯竭或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干警职工、家属子女等的就医、就业和上学等,监狱办社会的包袱越背越重,严重制约了监狱的发展。
为改善监狱执法外环境,1986年,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率先提出实施“两个战略转移”的目标。
全省监狱系统在“两个战略转移”的目标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明监狱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实施省局的“两个转移的战略”,加大力度调整生产结构,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确立了监狱承揽加工业的主导地位。在生产经营上,进行多种经营,发展“三高”农业,1996年投入700万元建一条大型生产现代化的养猪场;利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监狱影响的机遇,大力引进来料加工业,加大机械设备的投入,实现了从农业到承揽加工业的大转移。
全省其他监狱也连续实现盈利。从1995年起,各个监狱逐步开始规划增建加工厂房,发展加工业项目。到1995年底,全省绝大部分罪犯洗脚上田从事来料加工业的生产,其中,高明监狱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劳改农场扭亏增盈先进单位。
广东全省监狱系统在“两个战略转移”后,逐步实现了从大墙外劳动转向大墙内劳动。监狱通过布局调整和撤销分散关押点,提高了监管安全系数,确保了监管安全。自从实施“两个战略转移”后,广东省监狱连续多年实现监管安全,监狱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布局,一盘生机勃发的棋
为激活全省监狱布局这盘棋,当时的监狱管理局党委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综合运用扩、建、迁等方法,大力实施布局调整,逐步凸显出合理的监狱布局带来的成效。
1989年,为解决罪犯关押量不断激增和监狱监管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省监狱管理局决定将济广塘、西安农场进行扩建,这就是高明监狱的前身。扩建之后,罪犯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生活空间得到了延伸,居住条件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监舍的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罪犯由原来的“睡通铺”变为每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小铁床。
此外,还把东莞市的新洲麻风病犯监管所扩建为东莞监狱。在扩建过程中,东莞监狱的全体警察职工以高度的热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用坚强的毅力和辛劳的汗水,将一栋栋高大的、现代化的厂房、监舍、办公楼、教学楼等,矗立在昔日荒芜的孤岛上。东莞监狱建设被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原局长王明迪称之为的“新洲特色”。
1998年1月10日,东莞监狱办公楼前,当司法部张秀夫副部长把红绸布缓缓掀开,东莞监狱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南粤大地升起了第一面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旗帜。
东莞监狱作为我省唯一收押港澳台及外国籍男性罪犯和少数几个对外开放的监狱之一,从1993年开始接待外宾参观,监狱的硬件环境及管理水平,深受港澳及国外监狱同行好评。
“十五”期间,广东省监狱布局调整还相继启动了番禺、广州、揭阳、阳春、四会、清远、英德和乐昌监狱等9个扩建、改造项目。全省监狱布局得到科学的调整,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1997年10月,在广州市郊新建的高度戒备的番禺监狱落成竣工。这所监狱的建成,科学地解决了地域人口与监狱布点的不合理状况,有效地解决了广州地区及全省重刑犯收押问题。
2003年6月17日,南方网在醒目位置刊登题为“广东新建内地最先进女子监狱已全面投入运作中”信息,如实地报道了广东省监狱布局调整工作又一辉煌成就。广东省女子监狱全面投入运作,宣告了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组建的韶关监狱后混合关押结束的历史。
广东省女子监狱选址广州市白云区竹料镇,严格按照司法部《监狱建设标准》建设,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配备了适应监管改造工作需要的现代设施和技术装备。监狱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直饮水系统等先进设施。建设了覆盖监狱所有建筑的信息网络工程,开发多种应用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无论硬件还是软件设置均堪称目前中国内地最先进。
“监房像学校,饭后还有水果。”跨过广东省女子监狱高大的铁门,你仿佛置身于一方明亮宽敞的天地,如同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时近傍晚,只见有几名女犯正在把大蕉往各个监区里送,那是犯人的饭后水果。“每天都可以冲凉!”这可能是所有女犯最开心的一件事。这个新“家”对女犯人的身体特别照顾。在每个房间都有两个太阳能热水器,每天都可以在莲蓬头下痛痛快快地洗热水澡。“监房的窗户也都装上了纱窗,睡觉时再也不怕蚊子了”。
地处粤东湖汕山区的东径茶场,原是规模小、关押点分散的劳改农场,虽然距汕头、揭阳市不远,但由于山地阻碍,交通不便,曾被称粤东的“西伯利亚”,“路不通、电不明、水不清、信息不灵”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据揭阳监狱的领导介绍,在迁建之前,监狱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外面不敢进来投资设厂,自己没钱进行开发,重重困难约束着经济的发展。1993年,利用新建的广梅汕铁路的机遇,在靠近省道的揭阳玉窖经济开发区,大力进行布局调整,经过七年异地建设,终于新建成为大型监狱。
迁建后的揭阳监狱享有四通八达的交通区位优势,产生了一连贯的效应。揭阳监狱大力发展承揽加工业,开发支柱产业,开拓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工业生产转移,成为广东省监狱实施布局调整的成功典范。
英德监狱是广东省监狱布局调整的又一生动实例。广东省英德监狱是建国开始的首批监狱之一,地处粤北石灰岩地区,在英德市龙头影,占地面积20.1平方公里。2001年,英德监狱被省监狱管理局列入“十五”规划的扩建项目之一,凭借此“东风”,英德监狱经过五年的努力完成了监狱首期土建工程建设。现在英德监狱已建成为一个监管设施齐全、楼房林立、环境优美的新型现代化监狱。监狱工作从自进入了一个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时期。
经过布局调整后,广东监狱硬件建设日臻完善,监狱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配套设备一应俱全,执法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全省有26所监狱,其中4所是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绝大多数由山区搬迁到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城市周边,已初步形成以珠三角为重心、京广铁路线为轴线、东西两翼并驾齐驱的格局,为广东省监狱工作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30年前吹向的那一声号角,已成为13亿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阔步向前地坚定足音;30年前打开的那一扇窗,已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性巨变的最好平台,中国如此,中国的监狱也一样。30年前开始的监狱建设发展,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好注脚。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新年贺词中讲道:“2008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008年,站在坚持改革开放的新起点,回望先行者的路,我们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30年广东监狱发生的巨大变革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广东监狱人民警察对法治文明的不懈追求:
30年来,广东监狱人民警察高擎法律、正义与人道之剑,以改造罪犯为神圣职责,使一颗颗扭曲的灵魂得到净化,获得新生;
30年来,广东监狱人民警察春风雨露般贯彻落实党的监狱工作方针政策,高墙内洋溢着许多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
30年来,广东监狱人民警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肩负重任,清贫乐道,无怨无悔,谱写了一曲曲唱响时代主旋律的奉献者之歌。
2008年,站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关键点,展望广东监狱未来发展之路,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进一步解放思想,是推动监狱工作创新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2008年3月,广东省监狱工作会议在广州隆重召开,省监狱管理局局长于保忠对广东监狱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规划,“树立全面安全观、公正执法观、科学改造观的三个观念,推进规范运行、布局调整、人才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四大战略!”省司法厅厅长陈伟雄指出,“要牢牢把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转型期,紧紧抓住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机遇期,积极投身于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创新期!”,为监狱工作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望未来,改革发展仍然是广东监狱工作的主旋律,广东监狱仍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当好全国监狱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为促进和谐广东、建设平安广东作出积极贡献。(全文完)
高莞山(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