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女子监狱现有女性服刑人员中外地转监犯的比例己达到83%,这些转监犯与青海省本地犯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如何对转监犯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改造,研究和掌握转监犯的改造特点,对我们改造女犯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转监女犯的改造特点
(一)适应能力强、接受能力快,能较快地建立改造自信心。2008年以来新转监女犯文化程度有明显提高,小学、初中文化的女犯已占到印%以上。这些转监犯年纪轻、反应敏捷,无论从身体素质或是文化程度和个人能力上都具有明显优势。转入新的监狱后,通过短时间的观察和比较很快就能发现自身长处,并充分利用自己走世界、看社会积攒的阅历、经验勇于展现自己,从而在所在监区、分监区给自己准确定位,较快地投人到新的改造环境中并取得一定的改造成绩。
(二)转监犯比本地犯有优越感,喜好拉帮结伙,不易管理。转监犯大多年幼时离家外出打工,频繁地接触社会,见多识广,头脑灵活。本省犯大多来自青海农村,她们身上老实、诚恳、质朴的农民气息很让这些转监犯不以为然,她们并不认为这是优点。每个月罪犯开大账购买物品时,这些转监犯想尽办法购买美容、养颜、营养类物品,而经济上不如她们富裕的本省犯却只购买基本的生活用品。生活方式的差异、经济基础的差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均使转监犯产生地差的优越感。她们明里暗里拉帮派、认老乡,言谈中歧视本省犯,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
(三)转监犯普遍存在严重的投机心理,想在改造上走捷径。在转监犯当中,很多女犯怕吃苦、贪图享乐、不愿付出却想得到,想在改造上走捷径的心理都在日常的改造中暴露出来。如:以疾病为借口请求照顾.以家庭贫困、老无人养幼无人教为理由骗取警官同情,毛遂自荐想获得好工序,故意使坏、找茬、闹事甚至不惜自杀博得政府安抚。察言观色、投警官所好和警官套近乎以求获得私利等。
(四)离乡背井精神上产生失落感,对于社会及家庭的不信任产生悲观情绪,呈现焦虑、多疑、刻薄、自私的性格特征。转监犯转监后只有通过信件与家人联系,通信间隔期长,信件内容真实与否无从核实,有些罪犯家人一年半载不回信致使服刑人员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怀疑家人抛弃自己或是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从而变得焦虑、多疑、情绪不稳定。
二、对外地转监女犯改造教育的对策
(一)首先从人监教育入手,加强行为规范教育,把规范化管理和行为养成放在首位。加强行为规范训练,统一行动听指挥,身份意识也得到强化,使女犯对自己的身份有较准确的定位。严格管束,从吃饭到睡觉,从出工到收工,从言行到举止,从生活现场到劳动现场,从遵纪守法到文明礼貌,时时处处要求严格规范,使转监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自觉遵守规范的自觉性。
(二)通过对转监女犯日常改造特点的分析、总结,将转监女犯进行分类,在管理当中要综合押犯的犯罪类型、年龄、籍贯、性格特征等因素分类管理,分到各个小组、寝室时尽量有不同籍贯参差开来,这样不仅可营造出“五湖四海是一家”的氛围,同时也减少了“认老乡”、“拉帮派”现象的发生。
(三)发挥教育改造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努力培养女犯自尊、自爱、自重、自强高尚的道德观。从思想教育着手,把法制教育和认罪服法教育摆在首位,使她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罪行的危害,增强罪责感从而自觉接受改造。强化“三观”教育,帮助她们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真、善、美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情操。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女犯整体素质,帮助她们树立重新做人信念和信心,踏实改造、任劳任怨。
4.心理矫治工作要跟上,及时摸排转监犯改造情绪,对于每逢佳节或因思乡而情绪低落的罪犯要及时谈心、开导,运用情感交流方式启迪罪犯,要“以心换心”“以情感人”,真正做到理解她们的委屈和困惑,安抚她们的不平与情绪,开导她们的心胸和思路,培养她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增强改造信心,提高她们自立的能力和改造积极性,使她们保持振奋、向上、愉悦的情绪积极投入到改造生活中。
5.加强社会帮教,连接亲情纽带,增强转监犯改造信心和积极性。在佳节或在这些远离家乡的转监犯情绪最低落的时候适时开通亲情电话,亲人的声音、亲情的勉励可以促使罪犯振作、奋起。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或社会团体等来狱内帮教,签订帮教协议,与“三无”人员结成帮教对子,通过座谈、交流、法律援助、心理矫治等方式激励她们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作者朴向华单位:青海省女子监狱
2010年增刊《犯罪与改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