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散文
韩永强:民间端阳
发布日期:2016-6-15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923   收藏(0)

秭归民间,没有“端午节”的说法。老人孩子都知道五月初五是头端阳,五月十五是大端阳,五月二十五是末端阳,“头端阳”是仅次于过大年的节日。民间端阳最为郑重的习俗呈现、祭祀礼仪、吟诗唱和、迎来送往等等重要的事件,都集中在五月初五头端阳。

  秭归的端阳粽子,不花哨,很纯粹。宽宽的箬竹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糯米中间会放颗红枣。老人们会告诉年轻人,用箬竹叶做粽子包皮,寓长青不衰;雪白的糯米,指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纯洁如玉;粽子的三角形状,象征屈原刚正不阿、有棱有角的品格;包一颗红枣,喻屈子一片丹心、忠贞爱国。秭归的孩子们从每年的包粽子中开始“认识”屈原大夫。头端阳的一大早,家里的主妇就把粽子蒸得热气腾腾,腊肉炒得滋滋地泛出亮亮的油,香喷喷地召唤着家里的汉子们。一小杯琥珀色的雄黄酒在粽子旁散发着香气。汉子们把雄黄酒一饮而尽,再把腊肉快意地卷几块到嘴里,然后吃三两个粽子,就赶到江边的龙船前整装待发了。

  屈原沱在老归州城东四五里处,传说是神鱼驮屈原大夫回家时靠岸的地方。在狭窄湍急的峡江,屈原沱是一个极为漂亮的弧形宽谷,从南岸到北岸,枯水季节也有四五百米宽阔,而五月初的峡江春江水满,两岸更是宽有千米左右,是划龙船最为理想的水域。因为是“屈原沱”,所以唐朝时就有的“屈原祠”临河而建在这里。屈原祠的门脸是牌坊式的,三层高的牌坊歇山式重檐压顶。祠里供奉有屈原的神位,祠后面就是“屈子衣冠冢”。小孩子一般自己不敢去看衣冠冢,因为总觉得那里很神秘。从衣冠冢上一个方形小孔里望进去,在昏黄的灯光下,隐隐约约看见衣冠冢里悬吊着一口大红的棺材,据说里面盛殓着屈姑亲自为屈子做的衣冠。

  头端阳的清晨,天色微曦,所有的龙船就在屈原沱江面上一字排开,所有的桡手在祭司的带领下,来到屈原祠前,为屈原呈上贡品和香案。桡手们面对屈原大夫齐刷刷跪下,为屈原磕头请安。祭祀完毕,鞭炮轰鸣声中,桡手们把龙船推进水里,然后一个个从水里跃进各自的龙船。此时,屈原沱两岸所有的江边沙滩,所有高高低低的山头,已经被从四里八乡赶来的人密密麻麻地覆盖了。没有人号召,没有人组织,大家放下手里所有的大小事情,都心甘情愿来赴这个心灵之约。在彤红的太阳跃上楚王台的山巅之上时,所有的龙船已经井然有序首尾相衔,蜿蜒在屈原沱的江面上。突然一声锣鼓炸响,江面和岸上立刻寂静无声。领头的龙船船头上挺立的那位长者,把手中的祧桡挥舞得风生水起,然后仰天一啸,一个苍凉的声音就裂帛一样在江面上滚动起来:“三闾哟,大夫哦!”刹那间,江水似乎也跳跃起来,所有的龙船昂起了头,随之而至的是所有的桡手们都把积蓄在胸膛的呐喊喷射出来:“嘿吙哟——回故里哟,嘿吙哟!”就如烟花的引线被点着了一样,在“回故里”的呼唤中,岸边沙滩上,夹岸的山岗上,立刻滚雷一样发出一声共同的呼唤:“大夫啊,大夫啊,回故里呀!”那呼唤撕心裂肺,声泪俱下。一时间整个屈原沱,整个秭归,还有峡江的晴天亮日里,到处都响起了“大夫啊,大夫啊,回故里呀!”的回声,江水和山岳就在这回声里悲情四溢。

  正式比赛时,桡手们光有蛮力就不行了,得有艄公识得江中泡漩夹马和江水流向的绝活,才可以拔得头筹。除了艄公,耍头的更是“奇兵”。在激流最为汹涌澎湃之时,在所有的龙船奋力“抢水”的紧要关头,耍头的在龙船剧烈晃荡之中,要在宽不盈尺的船头,突然一个筋斗翻转过来,以手为脚倒立其上,再以脚为手,在空中玩出花样。谁的花样玩得精彩绝伦,谁能把其他船上桡手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哪怕是几秒甚至一秒钟,那些被吸引的桡手们就会在刹那间乱了方寸,眼睁睁看着那个最为惊艳的耍头人的龙船突围而去。

  做龙船,采艾蒿,泡雄黄酒,给孩子洗艾叶澡,划龙船游江招魂等等,构成了秭归民间端阳最充实的内容。但是,秭归端阳还有了一个习俗,往往被专家们忽略。端阳节前,所有住在归州一带江边的人家,都要做好迎接姑娘回娘家和前山后岭亲朋好友的准备。在秭归,过年是民间最大的节日,老百姓更看重“团年”的意义,但出嫁了的姑娘是不能随意回娘家“团年”的。而端阳节就成了女儿回娘家最好的节庆,因此也成了秭归人最看重的节庆。一般在五月初四的下午或者晚上,出嫁了的姑娘会带着自己的夫婿、子女和对父母的孝敬,喜气洋洋回娘家。那样的夜晚几乎是彻夜不眠,大家坐在一起包粽子,准备发面粑粑或者油心饼,一边说着古今的故事和屈原的传说,也说些家长里短,喜事烦心事。父母对女儿的烦心事要进行开导,告诫她们务必尊崇妇道,侍奉公婆,克勤克俭,相夫教子。女儿听了心里暖和,女婿听了心里踏实,回到夫家禀告给父母,公公婆婆也开心,第二年就会为儿媳准备更为丰盛的土特产让儿媳带回家。娘家的人会借势让女婿回家邀请亲家们第二年也来过端阳,看划龙船。如此来来往往,亲戚们越走越亲,更加和和美美了。这样也给了诗意端阳节之外,几分世俗的人间烟火味道。这大约是秭归民间把端阳节当作同年节一样重大节日过的一个重要原因。

  节庆一旦植根于民间的厚土中,一旦成为了习俗,就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上世纪那个“破四旧”的年代,划龙船也成了“四旧”。屈原沱不能划龙船了,但是在乡间河汊里,依然有“龙”在潜行。一个聚落的村民会找来几条木划子,找来几串响鞭,在鞭炮声中划起木划子,照样唱着招魂曲游江,村民们聚集在一起放声应和。没有奢华,没有排场,甚至没有仪式,但是乡人依然一丝不苟地让江水泛起波澜,满怀深情。他们认为这样做了,不仅仅对得起三闾大夫,也对得起自己一年的牵挂。

  这样的端阳就是民间最淳朴本色的端阳!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