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论坛
传承“工匠精神” 助推“中国制造”基业长青
发布日期:2016-5-28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953   收藏(0)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2016年工作重点首提“工匠精神”,他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十三五”规划热点,各行各业围绕“工匠精神”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然而“工匠精神”在我国并不是新鲜词汇,它是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孜孜以求、绵延传承的对劳动者基本的同时也是至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它不仅是劳动者的职业准则,更是政府、企业的金色名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保持长盛不衰的源源动力。

  提倡和弘扬“工匠精神”正当其时,刻不容缓

  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的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透露,“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业“家大业大”,然而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整体产品质量档次不强,那么就亟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调整,以适应和带动新时代背景下的供求关系,具体落实到生产者,则需要大力提倡和推广一丝不苟、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今年年初,国人蜂拥赴海外购买马桶盖、电饭煲、吹风机等一时成为热点新闻,放着庞大的国货市场而去舍近求远,购买价格高昂的海外产品,也许不能仅仅归结于国人的“崇洋媚外”,与其说他们是对那些产品的认可,不如说是对产品背后的技术、质量,更深层次地说是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工匠精神”的认可。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存在一种“路径依赖”,高价引进国外设备、零部件、甚至以市场换技术,待自身具备了生产该产品的技术和能力时,产能过剩便出现了,而与此同时,国外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又再一次冲击国内市场,这对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来说绝不是长久之计。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海外公司对中国企业的技术输出越来越谨慎。在此背景下,用“工匠精神”培养一批优秀的大国工匠,呼唤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中国的产业发展来说正当其时,刻不容缓。

  每个普通劳动者都能成为“工匠精神”的诠释者

  “工匠精神”并非业界模范的特有殊荣,任何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价值的普通个人都能成为“工匠精神”的诠释者。我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管子在自己的论著中提出“夫欲得天下者,必先得人”,这句话一直被奉为管理界的至理名言,从哲学角度讲,它说明了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涌现出了钱学森、王进喜等一大批大国工匠的代表人物,他们用自身行动践行着甘于奉献、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新时代这种精神被传承绵延,不少人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默默地扮演着建设者的角色,他们看似渺小,但所做的每一步以及他们身上具有的“工匠精神”都成为企业乃至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如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技术岗位上的胡双双、高凤林、孟剑锋、张冬伟……他们用最平凡的专注、刻苦钻研,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神话。新时期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提倡“工匠精神”,既体现了对劳动者、对普通匠人的尊重和价值认同,同时也为“中国制造”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

  中国企业需放缓步伐,用“工匠精神”铸就“大国制造”

  秉承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企业需要放缓步伐,脚踏实地开拓市场,让“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变革的大潮中屹立不倒。“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要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对此科技部部长万钢透露,“目前,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出现了很多企业牵头的高铁、核能、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项目”。这些项目作为“中国制造”的代表,需要企业秉承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来完成,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的周予启曾在采访中谈到,“中国制造的水平提升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则是将‘中国品质’提升上去的关键”。正是对“工匠精神”传承理念的坚守,才让中建一局所代表的“大国制造”走出国门,赢得世界的认可。

  新时期以来,我国一批民营企业努力自主创新,逐渐在海外树立起响当当的“中国品牌”,这与企业一贯坚守的“工匠精神”是分不开的。对华为来说,“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精髓;而“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是海尔始终追求的企业精神,归根结底,都源自于敬业、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由是观之,要想在世界经济的变革中屹立不倒,中国企业必须抛弃“短平快”的发展理念,以“工匠精神”为灵魂,踏实做好每一步,推动“中国制造”走向“大国制造”。

  对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在经济转型时期提倡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势必带来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向心力,助推“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浪潮中不断前进,从而打造更多质量过硬的、可与世界名牌相抗衡的“中国品牌”,让“中国制造”基业长青。(文/王翼莉)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