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论坛
审视那些你已适应的事物——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④
发布日期:2016-5-16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907   收藏(0)

  整理旧书,偶然翻到一句话,不禁心头一紧:“从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你已经花费了很多气力才适应的事物,总是让人十分难受的。” 

  想起一位作家的名言,“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适应再适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谁不生活在“适应”之中?人一旦具备自我意识,就一直在适应自己、适应他人、适应社会,调适着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每走进一扇门,每完成一次“转身”,都可能意味着或艰难、或漫长的自我调整。可是,对于那些好不容易才适应的东西,又有多少人能驻足回望、予以省察呢? 

  曾经看过一部有关华尔街的电影。一位年轻的底层股票经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心结识可以让自己飞黄腾达的大人物。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适应了华尔街尔虞我诈的生存方式,不仅帮一个金融骗子挣取了大量资产,自己也因此过上了豪车美女相伴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让他猛然发现,自己那种如鱼得水的“适应”不过是堕落,自己正在过的生活与良知、与正义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电影是虚构的,它所反映的现象却并非无迹可寻。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任何形式的适应,都须支付成本。这成本有必须付出的汗水,有需要克服的怯懦恐惧,但又往往不止这些。作别校园,敛起孩子气,我们是否因此变得世故?步入职场,适应他人的脾气秉性,我们是否会做违心之论?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们又是否偶尔有迷失自我、忘却初心的惘然?人,既是在由不适应到适应的循环里,逐步知悉规则、理解社会,进而在社会规范中寻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又有理由不时提醒自己,适应并不是盲目地“适应一切”,也不是被动地随遇而安,而是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始终有自我意识在场。 

  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检身若不及”。其实,无论梭罗的“步入丛林”,抑或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都是在探寻生活的精华与意义,希望借由省思抵达深刻,让生命之花真正绽放。“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处身节奏愈来愈快的现代社会,对生活自觉保持反思,殊为不易。“人是为了反抗过去才成就未来的”,如果不认真审视那些习以为常、业已适应的事物,就容易变得麻木,罹患“思考厌倦症”,在“适应”的满足和习惯中迷失前行的方向。 

  当我们审视那些好不容易才适应的东西时,我们往往更能看清自己从何处来、想往何处去,也才能更好完成对这种适应的价值判断。而要在适应之后重新打量自己,尤其需要智慧和勇气。有不时反省人生的警醒,有崖岸自守式的坚持,审视内心,让“灵魂与灵魂对话”,不忘初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有机会发掘自己的潜能,登上理想的峰顶。 

  莎士比亚在戏剧《辛白林》中写道:“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或许,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世界,但完全可以调适自己的状态,并对调整本身保持敏感。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8日   04 版)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