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游记散文
汶川读碑(王必胜)
发布日期:2016-4-6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004   收藏(0)

川西高原上,深沟大壑间,有巍峨的邛崃山,幽幽的岷江,还有羌人祖地、红色历史、商旅古道和传说中的禹圣灵迹,以及熊猫繁殖地,丰富、特殊的人文风华,在悠悠岁月,留下印记,熠熠生辉。

  而八年前那场锥心之痛,让世人把更多目光投向了汶川。

  八年了,时光并没有磨蚀那沉痛的记忆。那年5月,山崩地裂,满目疮痍,人类灾难,世界震惊。八年后来到汶川,回忆和感叹,让大家心情凝重,复杂而纠结。

  旧貌换了新颜。基础设施得以高效地重建,通衢大道,让人感受到现代化的速度。“都汶高速”追着岷江,逆流而上。这条依山傍江的高速公路,平整、宽阔,路面泛着乌亮光泽。沿线风景,秋色明丽,村落俨然,除了有的山体残留垮毁的痕迹外,几乎看不到地震肆虐过的影子。从成都过来,一百多公里行程有数个大小隧道,长的近十公里,平缓、敞亮,畅通无阻,把这举世瞩目的地方,与外界快捷而有效地联结。

  往事不堪回首,往事刻骨铭心。

  映秀镇,当年的震中。垮塌严重的漩口中学,有四十三名学生和十二名教工罹难。这个秀丽古镇,背靠山谷,面对岷江,是进入阿坝藏区的门户,其地理风貌与人文风情,为川西一带知名。一场灾难,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川西小镇,特别是漩口中学。这里曾举行过悼念遇难者的公祭。重建后,学校另迁,现为地震遗址,校门上一行“深切悼念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遇难师生”黑色大字,刺目揪心。院内左侧,高约十多米的纪事墙上刻有碑文和浮雕。后侧是数间倒塌的教室,裸露的砖块钢筋零乱地支棱着,屋檐上残留民族风格的图饰,依稀还看得出当年样貌。一尊偌大的时钟雕塑,赫然平卧,指针定格在山摇地动的那一刻。在它背后,一杆国旗高扬在坍塌的二层楼上,耀眼红色在空旷峡谷中猎猎生动。

  时间凝固,心沉如铅。肃立在纪事碑前,默诵,祈祝,人手一捧白菊,轻轻安放台阶上,与早已绽放的簇簇黄花,长长黑帐,形成小小的祭奠。之前,刚刚在新建的地震纪念馆参观,众多的图片、文字和实物,记述了那场惨烈的地震,也记录下无数的温情和感动。在那间模拟地震现场的黑屋子,声、光、电高科技,还原了天崩地裂时的情境,数万条鲜活生命失去,美好家园毁于一旦,几分钟的实景体验,让人喘不过气来,蚀骨的悲伤和心痛再次袭来。幸而全社会鼎力救助,同胞友人的爱心善举,使经历了这场浩劫的人们,生产和生活得以迅速恢复。

  爱心接力,大爱善行,业已镌刻在汶川人心中。不远处的“大爱文化广场”,将这一理念具象化。在峡谷空旷间,一双由数十只手叠加而成的巨手造型,开启了“爱之门”。它有四五层楼高,在“让世界充满着爱”的巨幅标语衬托下,双手相对,手心向上,像是祝福,也是宣言。“巨手”之后是“爱立方”馆,长宽各三十米,高二十米,用九百多块花岗石砌成,四面墙体刻有上百个不同字体的“爱”字。在馆内,铜铸的生命之树,爱神飞天,以及古今中外关于爱的箴言、雕塑、图像,立体地描述了爱与生命、爱与人类、大爱传承的故事,将爱的理念立体而高迈地张扬。

  生死考验后,危难相助中,尊重生命,奉献爱心,就有了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大爱广场,体现了创立者的初衷:“爱,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生命的托付与给予,是信任,也是动力,它超越时空、民族与国别。”同时,也表达出经历地震劫难的汶川人,对全社会的真诚感念与回报。面对突发灾难,有八方支援,有政府强力领导,短短两年时间,家园重建,水磨镇等一些旧街老村换新貌,特别是像萝卜寨等偏僻羌寨,废墟断路得到修护和改造。本土诗人羊子《汶川羌》长诗写道:亿万颗心温暖支撑的,崭新的一个家园,汶川。受难的,痛的,苏醒的,回来的,笑的,汶川。是爱的力量,仁义善行,让奇迹发生。

  最早进入灾区重建的是广东省直队伍,时间在当年8月7日。汶川人把全国十九个省市和军队支援的事迹,铸成碑,用赋文形式,存留下来。全县立有十多个碑刻。仅广东省就有广州、东莞、中山、佛山、珠海、湛江、汕头、江门、惠州、潮州、茂名、肇庆、揭阳等十余个城市参与援建。在县城所在地威州镇,一块“广东援建汶川纪念碑”,耸立在县文体广场。“山崩裂裂,灾难泱泱。广东援汶,令发中央。举省共发,大爱无疆……”碑文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用仿赋体文字,简洁介绍了广东省方方面面付出的心血。在县城一些地方,分布着写着援建单位名号的铭牌,昭告世人,大爱暖流涌动在汶川大地。在《草坡乡重建记》的碑文中,我读着这样的句子:“其时草坡,余震不断,滑坡飞石,交通堵塞。冒险蹈死,攀岩涉流,走村入户,解民困厄。”震后,汕头市的一支测量队,冒着震中乱石道路,勘测河道数据,十九岁的秦春利,不幸跌落江中,殉职他乡。汶川人民在他牺牲的地方植树,建“青年林”,以志纪念。

  那天清晨,汶川县府威州天气晴好,我沿岷江行走,往东来到玉垒山的姜维城上,可以一览全景,狭长绵延的城市街道,依山形,傍水势,街面簇新,民俗凸现,大禹像高耸,红军桥巍然,光鲜中不乏朴实。穿城的国道上不见车流,清静得可闻行人声息,那些或高或矮、记录当年援建的标语和铭牌,时而可见。就在我脚下,古姜维城边一条公路的通道尚未完工,那“广州市援建工程”的红色字牌,在晨曦光照中,格外醒目,几处施工场地还挂有“向汶川人民问候”的标语,不觉心生暖意。我甚至想到,这个岷江古道上多灾多难的小城,独特的人文风景,让人沉思,然而,地震后一些新建筑和碑刻,汇入这古朴而独特的风景中,更令人回味。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