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中国狱史
我所知道的重庆市渝都监狱
发布日期:2016-3-10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122   收藏(0)

    重庆市渝都监狱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南岸区弹子石。监狱占地面积400余亩,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现有在职民警600多人,工人100多人,常年押犯500()人左右,监狱现下设16个监区(含医院和育人学校)。监狱前身是建国初期组建于沙坪坝区童家桥街道松山路原“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内的“西南公安局第五劳改大队”(对外称“松山农场”),1955年7月30日(后来这天被确定为监狱的建监日)被四川省公安厅命名为“四川省第二监狱”。1956年初,省二监狱作为战犯管理机构,集中关押和改造西南地区的国民党战犯,如国民党的四川省政府主席王陵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二处少将正副处长徐远举、周养浩等就曾在此关押。监狱驻地于1958年10月迁至现址。19%更名为“四川省重庆监狱”,因重庆直辖1998年更名为“重庆市监狱”,2008年更名为“重庆市渝都监狱”。50多年来,经过几代渝都人的不懈努力,先后成功改造了各类犯罪分子3万多人,监狱也从最初仅有的几栋简陋房屋发展成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

   1949年11月30日,重庆在刘邓大军的包围中宣布和平解放。为了关押和改造各类罪犯,1951年6月,重庆市公安局成立了劳改处—即六处,统筹、指导全市在押罪犯的劳动改造。劳改处下辖若干大队,其中的一、二大队(后合并更名为四川省十二劳改队)就设在监狱现址—弹子石孙家花园。一批民警和一个连队建制的解放军官兵奉命来到了这里,罪犯也陆续从各看守所转来。100多名民警和一个连队的官兵没有一间住房,罪犯睡工棚,民警和官兵睡地铺。无饮用水,无照明电,无煮饭的食堂,无学习场所,连起码的监管设施—围墙、电网更是无从谈起。监管看押罪犯靠战士和民警的高度警惕和设立的明岗暗哨。广大民警和官兵在这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勇敢地担负起了看押改造罪犯和组织生产劳动的艰巨任务。这为之后省二监狱迁于此处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58年10月,省二监狱搬迁到南岸弹子石,接收了四川省第十二劳改大队的少数干部和罪犯(一个犯人中队、一个少年犯中队和劳改医院),十二劳改大队的大部分干部和罪犯迁往南桐地区组建青隆冶炼厂。自此,省二监狱由一个专门管理战犯的场所转变为关押多种服刑罪犯的综合监狱,至1959年底,监狱下设三个罪犯中队、一个少年犯管教所(1962年分离出去)、一所罪犯医院,押犯2000多人。在这里,第一代监狱人充分发扬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忠于职守、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绘就了一幅幅亮丽的画卷:监狱的组织机构日益健全,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生产劳动迅速发展,罪犯改造稳步推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基本建成了监舍、食堂和简易围墙,监管条件得以改善。为了改造罪犯、解决罪犯在狱内的劳动问题,监狱领导班子认识到:在孙家花园这块土地上单靠搞农业是不行的,应在发展工业上进行探索。在当时,监狱要从事工业产品的生产是十分艰难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设备严重缺乏,也无搞工业生产的管理经验,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监狱靠仅有的一把台虎钳和一个化铁用的土高炉,凭着发展劳改事业的决心和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不懂生产技术和管理,就边学边干、在干中摸索。没有设备,就因陋就简地干,并根据需要能自制的就自制,不能自制且急需的就一点一点地添置。就这样,监狱迈开了工业生产的步伐。从1958年底开始搞翻砂生产,1959年已能生产台虎钳、电焊机、电流互感器等产品,特别是生产的100千瓦自偶减压启动器和KMT-6型电磁制动器,在当时西南地区尚无一家企业能生产,且是市场急需的产品。当年,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76.3万元,上交利税54万元,由享受差额补助的行政单位变为能向国家上交利税的工业生产单位。1961年,监狱开始试制镀锌铁丝。1962年,监狱开始试制元钉。之后,镀锌丝和元钉逐渐成了监狱生产的主导产品,在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监狱于1967年1月成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造反团”和“红色战斗队”两个群众造反组织。21日晚,造反组织在市公安局造反者的支持下,召开大会,宣布夺权,监狱党政领导被揪出批斗,领导机构瘫痪。3月,军代表进驻监狱,监狱实行军事管制。1973年9月,监狱重新成立了党委,因“文革”导致瘫痪的监狱党委重新恢复了工作。

   1979年公安部决定四川省第二监狱为对外开放单位。经过几年的紧张筹备,于1982年正式接待了第一批外宾。截至1990年,监狱先后接待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苏联、加拿大、比利时、丹麦、新加坡、巴西、新西兰、德国、巴基斯坦等14个国家的外宾及港、澳、台同胞48批,共445人。他们中有世界著名法学家、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学部主任大家仁教授,法国巴黎大学副校长丹姆希姆,澳大利亚驻北京高级记者玛格丽特·琼斯,英国莱斯特郡警察局局长赫斯特……我国的监狱工作方针得到了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监狱的文明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形象得以展现。

   监狱在推进工业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抓好镀锌丝和元钉生产的基础上,还逐渐开发生产电风扇、汽车后桥等产品,并通过技术革新和狠抓质量管理,铸就了“新生”牌系列产品的品牌.几乎每年都有产品被评为部优、省优或市优。如:1978年,60()毫米排风扇获省重大科技奖、市科技成果奖;1979年,600毫米排风扇获省优、中西南三扇一机质量评比第一名。1981年,03.5镀锌丝获省优质产品,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名;1983年,02.8棉花打包丝获省优,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名,400毫米落地扇获重庆市新产品百花奖;1985年,JFT-40型节能风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400毫米台风扇和《)0毫米节能落地扇获部优;1994年1月,接受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家用电器分会的审查,“新生”牌电扇产品质量安全,顺利地通过了国家评审;1995年8月,“新生”牌电风扇等产品被省政府授予“名牌产品”称号…...1990年4月,监狱(新生机电厂)晋升国家二级企业通过现场评审。优良的质量保证和品牌效应,使监狱的“新生”牌系列产品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并多次出口创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79年工业总产值为1494.09万元,利润为336.79万元;1989年工业总产值为4020万元,利润为581万元……

   随着生产的发展,监狱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极大的改善:监狱建起了标准化的围墙和厂房,花园式的监区逐步建成,可容纳1000人的工会礼堂也竣工投人使用,并先后修建了十多栋职工住房,基本解决了民警职工的住房问题。特别是1997年3月,投资700余万元、建筑面积7764平方米的监狱指挥

中心竣工投入使用,主楼共12层,配有电梯,这在当时的西部地区监狱中是绝无仅有的。

   教育改造方面的成绩也是令人瞩目的。监狱按照公安部、司法部的规定和要求,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首倡的对罪犯实行“计分考核”制度得到了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的肯定。监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道路,考核严格、标准统一、奖惩合理,罪犯改造的自觉性得到加强。文明管理作为监管工作的手段广泛运用,罪犯的人格和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1979年,《劳改小报})(后更名为《重庆育人》)创刊,宣传党的改造政策,反映罪犯改造生活,弘扬改造正气,成为引导罪犯积极改造的坚强舆论阵地。1985年10月,重庆育人学校经南岸区政府批准成立,对罪犯开展课堂化的文化、技术、思想道德、法律教育,成为教育改造罪犯的一大阵地。特别的1994年《监狱法》颁布后,监狱依法治监进人了新的阶段,各项工作驶入了规范化轨道。

   1997年12月16日,监狱被司法部正式命名为“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这一年,重庆直辖,监狱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好机遇。司法部领导、市领导多次到监狱视察指导工作。

   2001年12月,监狱民警纳入了公务员管理,监狱按上级要求开展了推行国家公务员过渡工作,全监579名民警过渡为国家公务员,结束了监狱民警身份“几不是”的历史。十余年来,监狱拿出上千万元资金,改、扩建了厂房、罪犯监舍,购买了大量现代化办公设施和用品,监狱面貌焕然一新,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003年,作为全国监狱系统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监狱于6月15日正式启动了监企分开改革。按照“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总体目标,制定出了详细的体改规划。9月,监狱和新成立的“新生机电有限责任公司”签定协议,标志着监企正式分开。至此,监狱逐步结束了“监狱挣钱养监狱”的日子,全部吃上了“皇粮”。监狱生产成了罪犯劳动习艺和矫正恶习的一部分。

   2006年,为进一步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加快监狱的“三化”建设,实现监狱工作质的飞跃,监狱党委一班人审时度势,作出了开展“三基工程建设”活动的决定:从2007年起,连续3年在全监开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民警基本素质”活动。以“三基工程建设”活动为载体,狠抓基层基础工作,提高监狱基础工作质量,切实增强民警队伍基本素质,建立、健全监狱稳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监狱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特别是2008年周永康同志的“首要标准”提出后,监狱一班人更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持“首要标准”,把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放在监狱工作的第一位。除做好教育改造各项日常工作外,监狱还与重庆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实现了联合办学,力争让每名服刑人员在出狱时都能拿到一个工种以上的初级、中级甚至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真正让服刑人员学到技术,增强就业能力。近些年,还加强了监区文化建设,在罪犯中组建了“新生艺术团”、铜管乐队、民乐队、电声乐队、篮球队、足球队、围棋队、象棋队等文体团队,在陶冶罪犯情操的同时,促进了其改造。

   50多年来,在渝都监狱的发展过程中,铸就了渝都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甘于奉献、勇争一流”的精神,这也是渝都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因监狱布局调整和重庆朝天门大桥引桥建设的需要,监狱面临搬迁,新址位于重庆长江工业园区。目前,新监狱已开工建设,占地60()余亩、投资近4亿元。在不久的将来,一座规划超前、设施一流的新监狱将展现在大家面前。伴随新监狱的,将是更加辉煌的工作业绩!

 

 

☆作者陈立兵单位:重庆市渝都监狱

 

摘自《犯罪与改造研究》2010年第2期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