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游记散文
黄河入海处 东王好风光(寻找最美乡村·黄河边上⑨)
发布日期:2016-2-13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018   收藏(0)
图:黄河入海口。
  图:黄河入海口。

  资料照片

  图:村中庙宇。

  张建超摄(人民视觉)

  图:东王村村貌。

  资料照片

  图:村口的黄河。

  资料照片
制图:蔡华伟

 

 

  在辽阔的鲁北大地上,黄河犹如一条飘带,穿行而过。青砖白灰或红瓦黄砖的民居错落有致,座座村落点缀在黄河两岸。

  山东省垦利县胜坨镇东王村,这个黄河尾闾处的小村子,据说最早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山西洪洞县的王氏兄弟就落脚在这里,至今已600多年。此后代代生生不息,岁月的洗礼并不曾隔断以往的文化传承。

  穿过村外的石牌坊,村口的古庙群映入眼帘,红砖黄瓦,斗拱挑檐,无不显示着这座村落的文化气息。盛极时,东王村有72座庙。正因如此,东王村名扬黄河口。

  村里的老人说,古庙群扬名,多与黄河有关。黄河入海,似巨龙摆尾,如野马脱缰。对于文人来讲,这是对母亲河的赞美,对于靠天吃饭的老百姓而言,母亲河有时却显得不够温柔。新中国成立以前,黄河在今垦利县境内经常决口,距离东王村不远的棘刘、王院两个村当时盛传一句顺口溜:棘子刘,王家院,开了口子就要饭。而水患也会祸及东王。因此,龙王、河神都是这个村子古庙里供奉的神灵,在石牌坊和不少民居的房顶也都嵌着龙。至今,村民们仍保持着祭龙王和河神的习俗。村民们希望借此得到庇佑,避免水患,风调雨顺。

  徜徉在村内,有不少是已有几十年历史的土坯房。为了防范洪水,房屋统一建到高台上,石头打地基,中间垫一层防碱防潮的木质材料或者芦苇捆儿,再往上就是土坯。这就是黄河口传统的民居。黄河流过,泥沙沉积,河口风大。房子盖起来住得久了,多年的风沙堆积,房子变成半地下,打开房门,还需拾级而上,上房顶也不需用梯子。

  这些年,当地村民重建了村里的王王庄庙,以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腊月十五为时日的大型庙会吸引了大批游客,文化旅游也兴盛起来。

  在东王村,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村东的一口水井被村民们称为“天泉神井”。相传在明朝永乐年间,时逢大旱,村里男女老少在村子里挖井,但不是挖不出水就是咸水井,既不能灌溉,也不能饮用,唯有村东的这一眼“神井”,大旱三年不枯,大涝三年不溢,似泉喷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集中大批人力物力财力,终于让母亲河安澜。

  如今,坚固的黄河大堤如同长龙,日夜守护着母亲河和东王村;人工河道——六干排水渠就像一条玉带,围绕在东王村的周围,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正是这条不足10米宽的人工河道,一头连着治理后安澜的黄河,一头连着东王村改良后的千顷良田,从此,河水只带来丰收,而没有了祸患。

  小贴士

  怎么去:从垦利县城区驱车走316省道约20公里,半小时左右可到东王村。

  吃什么:黄河口大米、老河道鲜鱼汤、黄河刀鱼等。

  玩什么:逛庙会、看“天泉神井”、赏黄河。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