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游记散文
建阳,我的家乡
发布日期:2015-11-19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994   收藏(0)

写到家乡,我的笔都会温暖起来。我不知怎样来描述这种温暖给予我的恩惠,但我知道,我常因家乡而感到丰厚的拥有。

家乡福建建阳,在武夷山南。公元前111年,当玉门关成为大汉王朝西北最边远的一个关隘时,建阳成为汉帝国东南边陲最远的一个城堡。

八百年前,一代大儒朱熹在建阳创办书院,书院后被诏赐为“考亭书院”。朱熹与建阳的关系,有史可稽的是他青年时以“建阳籍”学子参加科考及第。1169年朱熹母亲去世,葬于建阳马伏天湖之阳,朱熹为母守墓,并于墓旁建数间草房取名“寒泉精舍”,这是他创办的第一所书院。“寒泉”一词出自《诗经》,代表母爱。朱熹在此守孝著述达六年,又往建阳云谷山办第二所书院“晦庵草堂”。从1169年到1178年,朱熹在建阳十年,完成了《追思录》等著作约二十部二百多卷,这是他学术思想形成的时期。

家乡的历史还告诉我,远承孔子和孔子以前之中华文明的不只是朱熹,建阳蔡元定便是助朱熹完成四书集注的大学者。朱熹晚年编《翁季录》,即是录辑自己与蔡元定探讨学术的言论,以志互为师友之情。1196年朱熹遭庆元党禁,学说被定为“伪学”,蔡元定起而捍卫,被流放湖南道州,杖履步行三千里,抵达道州时双脚流血溃烂,病倒而客死贬所。蔡元定素有注《易》《书》之志,惜未成书,只能嘱咐儿子们去完成。随父流放的第三子蔡沈,在1198年秋扶柩再行三千里回到家乡建阳。这件悲壮的往事让我看到,八百多年前,家乡的文化英雄,汲汲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是怎样步步鲜血滴在追求正义的路上。正是这精神,激励蔡氏一门四代出了九位贤儒,“五经三注,四世九贤”讲的就是蔡氏子弟在五经中注释了三部经典(《易》《书》《春秋》)。

1192年朱熹再次选择回建阳办书院讲学,直到去世,葬于建阳黄坑。人们在朱熹墓前塑了两支大石烛,迄今耸立于斯,昭示着烛照千秋的形象。朱熹去世四十多年后,宋理宗把朱熹在建阳最后办的“沧州精舍”诏赐为“考亭书院”。建阳从此有“文公阙里”之称。“阙里”指曲阜阙里街,那是孔子讲学地。“文公阙里”是把朱子讲学与孔子讲学并称。

朱熹祖籍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童年曾随母寓居浦城,少年随母移居五夫,青年时在建阳结婚成家生子,夫人与长子去世后皆安葬在建阳。那么究竟何处是朱熹故乡?我想,真正的故乡是他心中的中华文化。然而朱熹为什么对建阳情有独钟?我想盖因建阳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中国印刷术起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把此前千秋竹简上的中华文化刻印到书本的重要时期,建阳当时正是全国三大出版中心之一。朱熹与弟子注释的古代文献就在建阳刻印出版成为教本。

注释,就是往通俗化、大众化前进。这是继孔子编纂六经,孜孜于将散失的上古文化找回来并通过教育传下去之后,又一次意义甚伟的文化运动,它使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更多人受教育成为可能。建阳因之“书院林立,讲帷相望”,盛况有甚于春秋曲阜阙里。来此读书的非止建阳子弟,而是四方学子负笈来学。两宋进士以福建为最,福建进士以大武夷文化圈为最,仅建阳、建瓯、浦城三地宋代进士多达一千二百九十四人。这促进了建本刻书业的繁荣,天下书商贩者往来如织,建本因数量多、成就高、影响大,而使建阳享有天下“图书之府”的盛名。

造就这业绩的不只是学者,更有民众。以建阳书坊镇为例,其时雕坊比屋连檐,人口会集约三万,私家出版业前店后厂,书市“逢一六集”,即十日两墟。这种常态化的书市,对中华文化持续的切实的传播,有甚于如今大都市里年度性的展览式书市。为了让运载书籍的苦力在休息时也能翻看书,中国最早的连环画在建阳诞生,且是为促销而设的赠本。延至明清,那些讲造反的书在京都难以刻梓出版,遂使《水浒》《三国》首先在建阳刻印问世。

在一些人印象中,欧洲国家的法制似乎一直比中国先进。可是,写出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著作的却是建阳人宋慈。为什么?宋慈青年时在建阳,常与家乡高士黄干、蔡渊、蔡沈等孜孜论学,探讨疑难。蔡渊、蔡沈即注释《易》《书》者。这样的文化氛围是我们理解宋慈时不能忽略的。中国古代法官勘查检验制度可远溯春秋时期。欧洲中世纪盛行“神裁法”与“决斗”,决斗中一方杀死另一方,是不必负法律责任的。甚至到19世纪,俄国诗人普希金仍在1837年死于决斗。但在中国,武松斗杀西门庆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中国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保留和传播中国悠久的勘查检验知识实有他国不能比肩的优势,宋慈就生长在书乡建阳,这为他集大成备下了极好条件。宋慈成为法医学之父,实属中国悠久文明发展之必然。

凡此种种,都令我心中升起无限感佩,深感家乡先人对中国文化承前启后的贡献。我曾想,我们是不可以轻看了自己的。中华民族之复兴,需各地每个家乡的复兴。

自古以来,多少宫殿倒塌了,多少帝国崩溃了,多少曾经繁荣的经济消失了。四书五经没有丢失。百年前它曾遭遇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乃受劫难,于今又回到中国少年的课堂。我再次对家乡先人曾经的造化深为敬佩。经济重要、科技重要,然则文化是灵魂。祈家乡对文化事业多多鼎力支持,多有创建。千秋历史告诉我们,重文化、重精神,是功垂子孙万代的善举。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