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游记散文
朱法元:夜登千佛山
发布日期:2015-8-18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031   收藏(0)

应该说,平原上的城市,有山的确可贵,山是城市的风景,它的雄伟巍峨,挺拔俊秀为城市拉开了一道美丽画屏。千佛山正是这样。它在济南城东南悄悄立起,虽不算高,但山势奇险,峰峦起伏,林木森森,怪石嶙峋。周朝以前,它叫历山,因禹、舜两帝曾于山下开荒种田,因此,又叫禹登山、舜耕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镌刻佛像,建“千佛寺”,始称千佛山。

我们到达山门,天色已晚。园门紧锁,不见游人。只有园内的路灯把一团团瘦弱的白光洒在树上、地上,更显出林园的静谧安然。售票员是一个瘦高个、背微驼的守门老头,眼睛瞪得很大,搞不清我们何故摸黑登山。最终他给我们撕下门票,拎串钥匙,跑出来开了一扇小门,说是破例放我们进去。

进得门来,抬头一看,但见千佛山影影绰绰,绵延起伏,不辨尊容,在隐约的轮廓里,星星点点地闪着一些微光,估计是登山步道上的路灯。向前望去,我们都不由得啧啧称奇,只见最高峰的两个山头上,闪烁着两簇瑰丽无比的灯火,远远望去,像晶莹剔透的宫殿,又像竞相怒放的繁花。我为之一振,仿佛已经来到了蓬莱仙境的脚下,冲破那幢幢黑影,便是灵魂升腾之所在。于是便招呼同伴,甩开步子,拾级而上,直奔山头而去。

夜登千佛山,的确别有一番风味。偶尔从树林花草之中,挑起一方屋角,皆是仿清建筑,高低错落,虚实结合,倒也给这一弥勒胜苑增添了悠悠古韵。沿小道攀登,便见有一座小亭,名曰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想起京剧《秦琼卖马》一节,

不禁嗟叹。半山腰上,又有一彩绘牌坊,上书“齐烟九点”,笔画遒劲,沉稳大方。琢磨良久,方想起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想必是从那里面借用来的,但却脱胎换骨,字到意到。心想若是白天,登亭驻足,凭栏北望,一定能够尽览明湖如镜、黄河如带的醉人景色了。

行约半小时,便到了兴国禅寺。

寺门高耸,屋宇轩昂。几星灯火若明若暗,衬出院墙隐隐姿容,在月色下愈加显得气定神清,莫测高深。内中大殿的门楣上有石刻楹联一副:

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字体娟秀,柔中见刚,玄机可悟,意味深长。我细细玩味联意,不觉来到了山边女墙跟前,顿时眼前一亮,透着夜色,济南城的夜景尽收眼底,从东往西,了无际涯的是一片茫茫灯海。满眼火树银花,萤蠕蚁动,好一幅都市繁华夜景图!

同伴们见此情景,纷纷举起相机,争相拍照。这真是歪打正着,夜间登山,本是出于无奈,不想却有这么意外的收获,倘若是白天,我们就没有这样的眼福了。

此刻真的犹如在天上俯瞰人间,让人心潮起伏,百感交集,不可遏止。夜色是什么呢?文人把它称为“夜幕”。要我看,它既是一团漆黑,也是一块屏幕。一方面,它的拉开,把世间一切遮掩住了,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奇特的显示功能,日间模糊的事物此刻清楚地显现出来。我透过夜的屏幕,目睹着形态万千的多彩景观。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站在淮河边上,看到满河船只,问宰相刘伯温:你知这河里有多少船吗?刘伯温随即答道:两艘,一艘为名,一艘为利。想这刘伯温真是圣贤,一语中的。古往今来,茫茫人海,奔波倒腾,生生不息,所为何来?除了名利还有什么?你看眼前的灯海,那五彩缤纷的灯楼,那如同白昼的灯场,那奔驰流动的灯线,那若明若暗的灯角??都在那么忙碌地跳跃着、闪烁着、灿烂着、诡秘着。

我不觉摇头叹气,你看,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在接受“追名”的熏陶,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观念早已深入父母心。父母逼着可怜的孩子负重前行,背诵唐诗,舞蹈学琴。生怕孩子落于人后。古人说:“人人坐轿谁去抬?”可惜世人没有几个能听得进去,都想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坐轿的人,及至长大,踏进社会,又觉得光有名不行,若要继续夺得名声,还需利的支撑,于是又拼命“逐利”。如此,以名求利,以利得名,再以名谋利,周而复始,遥遥无期。得不到时,怨天尤人,烦恼揪心;得到时,一阵欣喜,继而又进入新一轮的苦求。人的一生也就在这样的折腾中走向衰竭,走向死亡。其实一条至理名言摆在人们面前:知足者常乐。可有多少人会真正理解并去践行?

其实一部人类进化史都是在和名利打着交道。发现、发明,创造、创新,成功者总是能得到光彩的头衔,社会也能得到新的利益。于是这样的竞争就愈演愈烈,速度愈来愈快。殊不知,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承载力有限,无节制地发展,虽然给人提供了大量资源以供挥霍,带来了精神的物质的享受,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源的衰竭,环境的破坏,病毒的入侵,生命的降质;还有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世风的堕落。近来听说正在兴起一种“慢理论”,总算有些欣慰,只是在这个疯狂竞争的世界上,“慢”能否真正被认同和实施,还是令人担忧。

夜深人静,山风乍起。走过黔娄洞时,忽然起了学黔娄子之意。黔娄子是周代齐国人,一生修身清节,淡泊名利,不事王侯,在这里凿一石洞隐居,终身不下山。曾著书四篇,名《黔娄子》,皆言道家的事情。鲁恭公听说他有才能,就派使节聘请他做宰相,被他拒绝。齐威王每遇兵败都来请教,黔娄子授他秘语,每每转败为胜。据说他死的时候,因为家贫,只能买一块短的布被,结果盖住了头就盖不住脚,往下拉,盖住了脚又盖不住头。当时在场的曾皙说:“斜其被则殓也。”黔娄的妻子却说:“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这句话确能振聋发聩,教人深思。只是古之高士,现在是难见到了,想学怕也难学到啊。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