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游记散文
舒建勋:一榻高悬
发布日期:2015-8-4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110   收藏(0)

  《滕王阁序》中,一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得丰城隐溪村的徐孺子声名鹊起,闻名天下。

  徐孺子,名徐稚,字孺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高士贤人。可惜他在史料上并未留下太多的记载。前些年,我曾到他的家乡——丰城株山脚下的隐溪村,打听他的家世,同时也想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然而,除了在株山南麓还有被称为“孺子读书台”的遗迹外,其余踪迹全无。那天,我们在其后人的引领下站在山上放眼看去,只见那里山水寂寂,林木葱茏,山上的溪流缓缓流经山下的村庄,“隐溪村”原来由此而名。

  看似一篇偶然的文章让徐孺子青史留名,但真正了解其人其事后便让人不足为怪了。史料上说徐孺子受祖先熏陶,少年好学,饱读诗书,风水、天文、星相、占卜、算术、历法、八卦等无所不通,后来更是成为朝廷太学生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人。他为人恭敬、勤俭、仁义、谦让,注重修养志节,矫正时尚风俗,其高尚品德得到乡邻的一致称赞。当然,从政也是徐孺子人生的远大目标。然而,他所生活的后汉已趋没落,尽管朝廷各派系屡有人想请他出山,但看清了朝廷腐败、时局混乱的他均一一回绝。那时的徐孺子,隐居家乡,与长林丰草、山水田园为伴,虽生活清苦、形容憔悴,但“早迎日出读经书,暮看晚霞咏高歌”的闲适生活,平淡祥和,使他进入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我国古代士人有不少是因为怀才不遇转而寄情山水的,徐孺子却不然,他以一种自尊和知足的态度面对生活。他并没有放情山水,而是身体力行传播知识,济贫帮穷,给人一种平等不辱的旷达和波澜不惊的飘逸。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说到高士磨镜的故事,就与徐孺子有关。故事说他的老师江夏黄公丧葬,徐孺子奔丧没钱,便沿途为人磨镜。他磨镜舍得用料,且做工精巧,磨的镜子出奇的好,既有正衣冠的实用价值,又有照历史的审美情趣,更有磨镜过程中的许多流风余韵为人们所乐道。

  徐孺子几近完美的人格不胫而走,声名远播,慕名而来向他求学者数以千计。他教书重在育人,目的明确——完善人格。他认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当官能安贫乐道,为民能成家立业。这在“学而优则仕”的当时是十分难得的。徐孺子就是在这样一种低调、简朴的平淡生活中不失进取,举手投足间尽显高士风范。怪不得明代模仿山东曲阜“祭孔”的范例,还在江西创立了公祀徐孺子的“祭徐”制度,并延续到清朝。

  在徐孺子的影响下,株山一带民风淳朴、世俗清正,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徐孺子多次得到地方官员的礼待和举荐。东汉桓帝时期,陈蕃任豫章太守,到任后遍访贤能,当听说徐孺子满腹诗书经纶且品德高尚后,十分钦佩,便亲自前去拜访并诚请他到郡府为官。徐孺子婉辞,陈蕃便常常派人送去衣物,以示敬意;还经常约请他到郡府论学献计,秉烛长谈;并特意准备了一张卧榻,专供徐孺子享用。徐孺子一走,陈蕃就把卧榻悬挂起来,直到徐孺子再来,才又放下。王勃那句“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就出于此。

  “榻”是一种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坐榻”是古时人们的一种经典休憩方式,是古人接待尊贵客人的一种礼仪,表示对贤才的器重或对宾客的尊重。因为有了这个经典故事,后人才有了优贤榻、留宾榻、陈蕃榻、下榻见贤、陈蕃解榻等说法。据说,陈蕃设榻有两个标准:一是此人在当地必须有名气,高风亮节,为人典范;二是此人满腹经纶,治国理政有独到见解,且一般人招致不来。陈蕃在府上设专榻待客,客人走了居然还要劳神费力地把榻悬挂起来,颇有些历史上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风范。

  一榻高悬,高悬的是求贤如渴,招贤纳士,是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对贤者的以礼相待。只有礼待贤才,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前来效力,领导者以礼待人,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向往之,人才越多,事业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曹操在《短歌行》咏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咏叹的是一颗求贤若渴之心。刘邦打败项羽后大宴群臣,席间他指着张良、萧何、韩信对大家说:“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唐太宗也是求贤若渴、识人用人的典范,他不仅自己注意发现贤才,还要求群臣举贤。由于他能充分认识到用人对致治的关键作用,积极地发现人才,认真地考察人才,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这些人也各尽所能,从各个方面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我喜欢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的神来之笔,在描绘飘逸风雅的徐孺子时,也把他渲染得通体圣洁。然而,透过这层华丽外衣去感悟其中的沉淀,便觉得它不仅是一篇文情并茂的骈俪文,更是一曲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悲歌。文中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禁不住令人生出学学陈蕃,善待“孺子”的感慨,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