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作文案例
“忘我”是一种境界
发布日期:2015-6-30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039   收藏(0)

    两位杂技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抖杠》。竹杠抖动幅度越来越大,男女演员被抛到了令人揪心的高度,最后翻了个跟头,灵巧地飘下竹杠。表演精彩,掌声不断,演员却充耳不闻般安静。下台后有人问,为何这么镇定?答:表演时耳中塞着棉花,听不见掌声。时时惦记掌声,会影响正常发挥。“听不到掌声,才能赢得掌声”。

  当年鲁侯问木匠梓庆:为何能把鐻做得鬼斧神工般美妙?梓庆说:将为鐻,必静心数日,不敢怀庆赏爵禄及非誉巧拙,然后入山林找木材专心加工。诚然,掌声是认可和荣誉,是干事创业的动力,无论干哪行都需要掌声激励。然而,“至誉无誉”。边做事边记挂此处是否有掌声,反而会因心态失常而行为失度,掌声很可能变成遗憾惋惜声。专心于事,把每个环节做到家,掌声就是自然结果了。

  路遥生前有言:“写作就是燃烧自己。”为创作《平凡的世界》,他花4年时间阅读了100多部长篇小说及各类书籍,翻阅了10年间全国主要报纸,多次重返陕北故乡。创作期间,他把自己“关”起来如牛马般劳作。得知作品获茅盾文学奖时他说:很高兴,但当初只想着写,能不能获奖确实没想过。幸福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那个结果。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自家生命,专注于创作过程,路遥深入“不闻掌声”之境。

  用消化道放射粒子支架成功救治很多患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介入专家滕皋军为此苦心打磨了19年。有人问:创新动力是什么?他说全因不忍心“天天看到病人那么痛苦”。“不闻掌声”,又何尝不是源于忘我。无论从事哪行哪业,惟有内不觉“小我”,外不觉名利,方能“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把事情做到极致。

  “不闻掌声”,在有些人眼里未免太傻。文坛上有人瞄准奖项“投其所好”,或把更多精力花在“跑奖”途中;科研领域中有人想方设法找门子,以求在学术评价或各种奖项中“捷足先登”;官场中有人总是热衷于“干几个大项目”,或刚干出点成绩就要搞得“地球人都知道”……结果,莫不因太刻意于眼前名利而不能正常释放创造力,致使能达到状态的也达不到。

  有个词叫“创新孤本”。创新项目在试点单位或地区看起来较成功,但“一推广就失败”。创新有不确定性,“孤本”有时在所难免。不过,“试”本来就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变试点为示范。投入很大,总是收获“孤本”,就有违试点本意了。究其原因,和太在乎掌声直接有关。为了“此处应有掌声”,一味搞优惠政策洼地,故意掩盖矛盾和问题,夸大试点效果,哪里还能在更大范围推广,自然也难免留下抱怨声。

  曹雪芹“披阅十载”写作《红楼梦》,李时珍历经27个寒暑写《本草纲目》,何尝想过有没有掌声?盯着名利干事,则难免急功近利,以致动作走样,欲速而不达;盯着责任干事,则会专心致志于事业,以止于至善的精神为社会奉献“良心制作”,于“不闻掌声”中最终赢得掌声。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不刻意而高,无功名而治。“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15日 04 版)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