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百家姓
百家姓(第一部)7 何吕施张
发布日期:2015-6-15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118   收藏(0)

    何,姓是个大姓,而何姓之大,比咱们许多朋友想象的要大的多,自己都觉得任何的姓何的不多,但实际上是个大姓。
  
  第一,出自姬姓,但是他是韩的误读,何姓的始祖都说是韩厥。其实这是误读,姓何的一个主体最早是姓韩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读讹了,成何了,所以何、韩是一家。传统当中,何韩不通婚。
  
  第二,外族中的何姓,除了误读以外的韩姓,有大量的非汉族血统,甚至有外国人的血统,很远。在汉唐时候的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地区,但是比新疆更大。在西域的时候,月支人建立一个政权叫康居,原来西域的一些小国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乌那昌、穆等这些小国,都依附在康国之下,这个非常有名叫昭武九姓,今天都在新疆自治区偏西,那里的九姓当中,何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支很重要。唐代的少数民族叫吐谷浑,就有何姓。后金有个大将叫何和礼,而他本姓叫栋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和她的这一支都以何为姓。
  
  第三,他姓的改姓,我们也找到几支改姓的何,最独特的一支,是安徽庐江县黄屯,有一支姓何的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这一支的家谱至今还在,家谱规定,说我们这一支何生姓何,死姓方。
  
  第四,来香港发展的荷兰犹太人,这一支非常特殊有意思,今天最有名的姓何的家族,是澳门赌王何鸿燊那一支,是荷兰犹太人在香港繁衍,香港和澳门特区的新闻,经常提到这一支何姓,这是一大望族。
  
  何姓非常能说明,咱们中国姓氏文化的包容性,发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庐江郡,还有一支就是方孝孺的后代,其实这两支何姓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这一支姬姓的何氏,在庐江后来就形成了望族,现在的大姓小姓往前推几千年都是几个人。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的南朝,大概300年的时间,何姓的一支,就是庐江何姓,见于正史的有十代48个人,当时庐江没多少人的,竟然连续十代,这是不得了的事情,何氏人才只盛,于此可见一斑。我们前面提到一个美男子叫卫玠,和他齐名的美男子是傅粉何郎何晏,那年生的不知道,我们知道他是249年被杀的,他是河南南阳人,那个时候何姓在中原。三国时候,魏国著名的玄学家,汉朝大将军何进之孙,还有一种说法是何进的侄孙,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妈妈后来嫁给曹操,是尹氏夫人,把尹氏纳为妾,把何晏收为养子。
  
  何晏很受曹操的宠爱,少年的时候以才华著称,非常好老庄,而他娶的是一位公主,是曹魏的金乡公主。他的服饰跟曹丕一样,待遇跟曹丕差不多,曹丕称他为假子。当时都知道何晏比较浮华,非常有才华是个才子,但是很浮,所以没有给他任官,都是荣誉称号,没有实职,正始年间,也就是240年到248年,曹爽当政,何晏党附曹爽,一下当了很多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列侯等,权势非常大,后来被司马懿杀了,而且夷三族。何晏这辈子结局不好,主要是遭人恨,遭人嫉妒,因为长得太漂亮了。
  
  何晏皮肤之白,洁白细腻无与伦比,平时喜欢打扮,特别喜欢穿衣服。魏明帝说我哪见过长得那么白的男人啊,就问,下面人说那有那么白啊,都是摸得粉。魏明帝说也是,我看看他到底涂粉了没有。魏明帝也够损的,有一天天特别热,把何晏叫过来,赏了一碗热汤面,何晏吃完了,大汗淋漓。魏明帝就看,何晏用大袖子擦汗,擦完后更白,天下第一白人应该是何晏,所以叫傅粉何郎。何姓排行18位,人口1300万,占全国人口1.06%。
  
  吕,也是一个大姓,也和咱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第一,出自姜姓,炎帝之后,以国为氏,始祖是齐太公吕尚。
  
  第二,出自姬姓魏氏,因为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逃,外逃时候追随人员有一个人魏武子魏犨,重耳回国当上了国君,魏犨就被封为大夫,而魏犨的儿子叫魏锜,就被封在吕和厨两个地方,所以魏犨的有一支子孙姓吕。这一支最早是姓魏,后来以国为姓。
  
  第三,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时候,鲜卑族,代北山西北部代北有一支叫叱吕,鲜卑语叫叱吕改成了吕氏。还有叱丘,改成了吕氏,这一支已经分不出来了,因为鲜卑族已经没有了。同时咱们知道满族、黎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都有吕姓,这些吕怎么进来的,有的说的清楚,有的说不清楚。
  
  吕姓作为中国的一大姓氏,各行业都有名人辈出,都有吕姓的人锋芒毕露,三国的时候,吕蒙、吕布等就不去说了,说咱们今天用的成语吧,奇货可居,一字千金,跟吕不韦有关,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说吕蒙,中国任何一个姓,哪怕是很小的姓,起码能讲一个月。吕姓排行43位,人口570万,占全国人口0.46%。
  
  施,姓是一个很古老的姓。
  
  第一,出自姬姓,春秋时候鲁惠公有个儿子叫尾声,他的字就叫施父。
  
  第二,出自夏代的施国,这一国的后人,以国为氏,这一支施氏的地方很怪,在今天湖北恩施一带,快到神农架了。
  
  第三,出自子姓,商代七族,七族是指七个行业,里边有一族叫施氏,做旗子的,施本来的意思就是大旗,这些人就以他的职业为姓。
  
  第四,兄弟民族的汉姓,比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那个施。
  
  第五,方孝孺的后代,方孝孺受迫害,他的后人跑掉了,前面一支姓何,另外一支姓施,把施分开写,方人也,姓方的人是也。
  
  第六。少数民族有施姓,世代居住沈阳的满族有施姓,京族、彝族、苗族、蒙古族、羌族、傣族,怒族、纳西族、傈僳族都有施姓,这也说不清楚来源了。
  
  先秦时候施姓,主要活动在山东、安徽一带,随后西迁河南北部,接着南下湖北恩施地区,从恩施开始进入湖南、贵州,其实有一支西迁到四川庐州地区,和云南的洱源地区,这就成为西南施姓的主要来源。姓施的西南很多,云贵那边非常多。
  
  有安徽古施国南下的一支,是施姓当中最重要的一支,这一支在唐代的时候,已经在今天浙江的湖州形成了望族,到了唐宋开始,施姓遍布江南各地。施姓随便讲一个一文一武,文的施耐庵,1296年到1371年,江苏兴化人,祖籍泰州海陵县,住在苏州。武的,施琅,晋江人,生于1621年,卒于1696年,也就是康熙年间,最早是郑芝龙的部下,降清以后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他还有个谥号叫襄壮,没有施琅康熙很难收归台湾,最起码收回的历史进程就完全不一样了。施姓排行第97位,人口210万,占全国人口0.17%。
  
  张,是超级大姓。
  
  第一,是皇帝之后挥的后代,这个人的官名叫弓正,等于一个军火装备制造的领导,后来就姓张了,这是一支最重要的,因为一直住在青阳,也就是河北清河县,所以是河北张氏,这一支是张氏的主体。
  
  第二,也是皇帝的后代,晋国有个大夫叫解张,他的字叫张侯,所以他的子孙也叫张氏。这一支张氏历代仕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分成韩赵魏三家以后,他的子孙除部分留在当地以外,就开始随三国都城的迁移而迁移,他们都是当官的,随着都城迁移,这就是山西、河北、河南的张氏。河北的张氏有一支是弓长张的后代,还有一支是这个后代,河南和山西的后代就是解张的后代,这两支有很遥远的血缘关联。
  
  第三,赐姓和改姓,比如云南的南蛮部落,有个首领叫龙佑那,三国的时候诸葛亮赐姓为张,云南的张一部分是后来迁进去的,但是本土还有一支,原来是南蛮。魏国的大将张辽不姓张,姓聂,改姓的张。
  
  第四,兄弟民族的姓氏,像女真、鲜卑、匈奴、契丹等很多改姓张。
  
  三家分了晋国以后,张姓的人口就开始分散到三个诸侯国,根据记载晋代的时候,中原的张氏迁到了福建,唐高宗年间随着陈政、陈元光父子,中原张姓大规模的往东南迁,去开发了漳州、开发了泉州,后来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一带的张姓,随同前往,福建张氏后来成为张姓的一个大部分。
  
  清初开始,闽粤的张氏陆续有人迁入台湾,后来又有人到海外谋生,从今天的状况来看,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作为顶级的大姓,可以讲的故事太多了。现在传统文化复兴,很多人喜欢写古体诗,但是现代人和传统文化毕竟间隔的比较远,所以往往写出来的是打油诗。打油诗不是新东西,唐朝就有了,是姓张的叫张打油发明的,这个人没有什么名字,但特别会写诗,跟当时李白、杜甫的都不像,有点像顺口溜,所以人家管它叫打油诗,因为写的人叫张打油。最有名的一首《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是中国第一打油诗。现在很多茶缸印着《百忍歌》,《百忍歌》就是张氏家训,是张公艺的作品。张姓排行第3位,人口8500万,占全国人口6.79%。

 何姓堂号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着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庐江堂: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韩(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吕姓堂号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淮南郡: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
  
  东平郡:汉有东平国,南朝为郡,治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金华郡: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旋改金华府,治金华(今属浙江省)。民国废府。
  
  晋江郡: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县。泉州州治与晋江县县治同地。此时泉州领晋江、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今仙游县)五县。治所在今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
  
  堂号
  
  吕姓堂号有:“河东堂”、“渭滨堂”、“东莱堂”、“锦上堂”、“明烟堂”、“敬和堂”、“三相堂”、“著存堂”等。
  
  施姓堂号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堂号
  
  吴兴堂:以望立堂。
  
  张姓堂号
  
  清河堂:张姓得姓始祖张挥,字玉爵,号天禄,为黄帝之子或孙,“观弧制矢,赐姓张氏”,或“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或“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挥居于尹城国之清阳,清阳者,清河之南也,汉属清河郡、清河国。后世张氏谱书有以尹城为郡望者,然多以清河为郡望,谱书常标以“清河堂”字样,以示永记先祖之地。清河为极古老之河,战国时为齐、赵两国之界。《水经注》载其源在河南北部,流至今河北威县以下始称清河。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隋以后东光以下被导浚为永济渠(京杭大运河之一部),东北以上则渐废。今清河县已无清河。
  
  报本堂:广东省普宁市泥沟乡,是粤东地区一古老村落,置寨至今七百余春秋。乡中有多姓集聚,现以张姓人口最为繁茂。泥沟乡张氏先祖,张翠峰公,原居于福建道兴化府(莆田县)大菜园村,因避战乱,于元世祖至元22年(1285年),同携兄弟七人及妹翠娥来到潮州府,另创基业。以张翠峰公为第一世,自以第四世为开始,辈序诗为:
  
  继子乙大衍天清,腾光上国鸣珂声。
  
  伯仲怡和咸济美,夔龙勋业动虞延。
  
  张氏宗祠张氏宗祠俗称老祠,位于老寨南门侧,建于明嘉靖庚辰年(1520年),距年近五百年,坐北朝南,格局严紧,材料简朴,讲求坚固。雍正三年(1725年)张祖之玄孙御前特等侍卫张灿恭立匾额“报本堂”。
  
  张氏宗祠设置龛几,奉祀翠峰公祖考妣及二世祖凤梧、凤雏、凤居之公考妣神位。
  
  3、百忍堂:系唐高宗泰山封禅(665年)经濮阳过寿张(今濮阳市台前县)时,登门拜访张公艺(张良26代孙,生于577至676年,时八十八岁,前李世民在公艺门前小河马失前蹄遇难,公艺救至家中疗伤,世民未告真情。贞观九年(635)世民亲书“义和广堂”金匾,差人送给公艺。)。据《资治通鉴》载:“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部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其内容为: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上善之,赐以缣帛。”唐高宗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旌表。封公艺为醉乡侯,长子希达为司仪大夫,(寿张县志载)。故张旭题诗曰:“张公书百忍,唐朝著勋名。天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儿孙须当记,族远诗为凭。”尔后族人便以“百忍”为族徽。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