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散文
郭震海:庄稼人老方
发布日期:2015-6-2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139   收藏(0)

    黄昏,老方总是等田地里的人散尽了,才拍拍身上的土,披着夜色归家。上世纪50年代,华夏大地百业待兴,刚刚走出苦难的庄稼人积极性高涨。老方上了半年扫盲班,比起他爹来,除种好田外,心里多了一份向往,这向往就像一束光,让他整个人变得透亮。

  夏夜,月挂树梢。劳作了一天的庄稼人,难得清闲,男男女女端着饭碗,聚在村中央的大柳树下,家长里短,高谈阔论。老方不,他独自一人燃一堆火,借着火光看一本破得已经没有了封面的《汉语字典》。

  这是他捡来的。老方不想当一辈子“瞪眼瞎”,他想学文化。在当时,这念想可谓奢望,老方不能影响劳作,更不能浪费家里的煤油,只能利用晚上,燃起柴火,借着火光自学。他每识一个字,先按《汉语字典》上标注的拼音读出来,再用树枝在土地上模仿着写,一遍又一遍,坚持了8年。8年时间,老方背熟了一整本《汉语字典》。

  县里听说此事,派人来村子里进行调查核实后,专门为老方开了一个表彰大会。会上,县领导为他戴上大红花,颁发了“自学成才模范奖”。获奖后的老方成为全县的“名人”,也成为整个乡里自学成才的农民代表。每当上级来乡里检查工作,老方就会被乡里的干部喊去,换上干净的衣裳,为检查组背诵《汉语字典》。次数多了,老方不干了。他说:“这样做事也太假了,俺学字不是为了表演,是为了不当‘瞪眼瞎’,能看书读报,能教更多的庄稼人认字。”乡里的领导为此还发了火,训了老方。有人说,老方真是个死脑筋,说不定还有机会成为“公家人”吃上“供应粮”,这下完了。老方说:“这样的‘公家人’俺当不了。”

  走过互助组,经过大集体,土地包产到户,时间进入7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的逐步兴盛,太行山里的农村通了电灯,晚上偶尔也能看上一场电影。老方种地舍得卖力,除交完公粮、余下口粮外,他就去县城卖些粮食,逛书店买书,他也是整个村子里第一个自掏腰包订阅报纸的庄稼人。夏夜,大柳树下,如常的热闹,不同的是原来从不参与闲聊的老方,成了柳树下的主角。大家聚在一起,都会问:“老方呢?快找老方。”不到40岁的老方已经成了全村人的“老方”。老方不客气,到来后,会站到人群中央,拿出最新的报纸,清清嗓子,然后开讲。讲国家新政策,讲城乡新变化,讲世界上发生的大事,村里人听得如痴如醉。

  冬闲时,老方就借用村供销社的一面后墙,抹黑,办起了“黑板报”。三天更换一次,讲政策,说法律,歌颂好人好事,几十年如一日,从无间断。用老方的话说,一个人有了文化,就有了精气神,一个村庄有了文化就像有了魂魄,有了正能量。

  村庄因为有了老方的坚持义务宣教,大家懂礼守法,男女老幼和睦相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村干部老连60多岁,连任十年,年年受上级的表扬。受了表扬的老连,总会踏着夕阳的余晖,提一壶自家酿造的米酒去请老方喝酒。一次,老方几杯米酒下肚,向老连提出一个要求。他想利用村集体的活动室办个免费图书阅览室,自愿把自己的书全部献出,再卖几只老母鸡捐些款用来买新书。老连听了后说:“你献书,再捐钱,让俺这当村长的干嘛?啥也不说了,既然这样,今年上边给俺发的补贴,俺全部捐出用来买书。”老方听了兴奋,端起酒杯就和老连碰。

  当晚,老方和老连一拍即合。不到一个月,村子里的免费图书阅览室就正式开门了。在70年代初,这也是整个太行山区第一个有免费图书阅览室的山村。

  村里人听说,阅览室是老方和村长老连两人捐钱办起来时,有人就说:“这哪能行?大家学文化,要捐大家一起捐。”“对,要捐大家一起捐!”大伙跟着响应。就在阅览室开门的当天,村子里的人自发组织来到阅览室门口,浩浩荡荡,有的村民手里提着鸡,有的村民肩上扛着粮。村长老连看到这场面后,感动得刚喊了一句“乡亲们”就泣不成声。

  80多岁的老犟头没儿没女,他把积攒了一生、准备用来买棺木的钱全拿了出来。这一举动让全村人为之感动,当然也包括老连和老方。老连被大伙围着脱不开身,老方几步走到老犟头的面前说:“叔,您这是干甚啊!这可是您一辈子的积蓄,用来养老送终的钱啊!”

  “俺做了一辈子的‘瞪眼瞎’,临死能看到娃们有书看,这不比睡在棺材板子里心安吗,侄儿啊,叔的脾气你是晓得的。”

  老方知道,在村子里,老犟头是出了名的倔强,只要他做出的决定,谁也拦不住。

  老方的眼里蓄着泪,望着老犟头说:“叔,从今天起您就是俺老方的亲人,俺来为您养老送终。”

  “对,您也是我们的亲人,我们都来为您养老送终!”有村民跟着喊。“对,对!您是全村人共同的亲人,我们都为您养老!”大家齐声喊。

  乡里、县里听说这件事后,通报表扬,决定由政府出资买书作为奖励送到了村庄。送书的当天,村里人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比过节还要热闹。

  深藏在太行山中,一个只有500多口人的山庄,闭塞但不落后,因为有一个老方带动起整个村庄,庄稼人种田学习两不误。从国家恢复高考到现在走出了40多名大学生,其中有15个研究生,3个博士。从1949年到现在,60多年里,村庄里几乎没有发生过纠纷。全村人就如一个大家庭,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走进村庄,听到最多的就是开心的笑声。

  2014年秋后,86岁的老方,被金色的秋天带走了。据村里人讲,他中午还笑呵呵地吃午饭,午后就走了。他的离去,牵动了整个村庄,他的葬礼是我在村子里见到过的最为隆重的葬礼。出殡那天,全村不管男女老幼,自发的、没有任何人组织,凡是能走出家门的人都走了出来,为老方送行。甚至在外工作的村里人,能赶回来的也赶了回来,送行的队伍排成了一条长龙。

  我跟在长长的送行队伍中,身边几个拄着拐杖的老人流着泪,边走边念叨:“老方啊,您怎么就走了呢,您……”在村子里,亲如一家的庄稼人,说“你”和“您”的时候,是从来不去刻意区分的,这次我听得清清楚楚,他们喊老方的时候,用的都是“您”,而不是“你”,这让我突然想起老方活着的时候,曾经说过的两句话:

  “我常常在心中默念一个‘慎’字,因为我时刻在提醒自己,最怕自己待人‘心’不‘真’。”

  “如果大家发自内心称呼‘您’的时候,这说明你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人,因为大家把‘你’放在了‘心’上。”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