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游记散文
周华诚:“最美”小城
发布日期:2015-4-2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237   收藏(0)

主持人介绍到她的时候,她的座位空着,人已不见了。

过了很久,她才回来。她去接了一个电话。有一个人遭遇不测而离世,家属刚刚同意把器官捐献出来。

她是一名医生,名字叫陈玮。那天,她作为“最美”人物典型,在座谈会上发言。可她并没有讲太多关于自己的事。她说自己并不是最美的,还有许多平凡而普通的人都很美,“他们比我更美”。

拨开骚动的人群,一个身形娇小的女子出现在众人面前。

“我是医生。”她说。

围观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地上歪躺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已经昏迷。她蹲下身去,医生的职业本能让她马上做出一连串的反应与判断。摸不到脉搏。瞳孔散大。意识丧失。呼吸微弱。情况危急,根据经验判断很可能是猝死。她立即对他施行胸外按压,这是心肺复苏术的一种。她非常明白,对这种心脏骤停的情况,最初十分钟的抢救非常关键。

生死关头。而她如此镇定。

仿佛又回到了熟悉的手术室。

仿佛她来到这个遥远的车站,就是为了参加一次对陌生人的抢救。

每一次和病人家属打开那个话题,似乎都是一件困难的事。

他们不愿听到任何没有意义的语词,他们只想听到一句话:“你的亲人还活着。”

世事并不总能如愿,这也是令医生最感沮丧的事实。

生离死别,痛彻心扉。

但是,有另一种方式可以让爱的人继续活下去,让生命在另一个人身上延续,让活的希望继续在世间生长。

我想,作为一个医生,陈玮是真正称职的:她不会放弃救活病人的任何一个希望。从医二十多年,她目睹过许多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人离开人世。

就这样,陈玮把火种、光明、爱意传递下去。

每一起器官捐献几乎都要经历一波三折,经过许许多多个环节,花费很多很多人的心血,直到供体最终在另一个身体里工作下去,那才叫“成功”。这样的“成功”,是何等珍贵。

两年来,陈玮和她的同事们一起,促成了六例器官捐献,使二十三位患者重新点亮生命的火光。

一个普通的夜晚,一个人拨通了另一个人的手机。

那个夜晚,市广电总台一位员工在家突发心脏病,他拿起手机,拨通了只有一面之缘的陈玮的电话。接到电话后,陈玮凭着记忆里的模糊线索挨家挨户地爬楼梯敲门,终于找到了这位员工的家,挽救了他的生命。

对陈玮来说,一个医生的战场不只是在手术台。

“只要选择了医生作为职业,就不可能有完整的休息天。因为生病是没有节假日的。”陈玮说。但是对于十四岁的儿子来说,妈妈,总是没有时间陪伴和照顾他。

座谈会上,还有几位“最美”典型人物说起自己的故事——一位小学教师,一位大学生,一位社区干部。

更多的“最美”其实并未到场——他们是工人、警察、护士、农民;是爷爷、妈妈、儿子、媳妇;他们相貌平常,神情淡然,走在街上,你根本无法将他们从人群中分辨出来。

这,恰恰最让我感动。

只是普通人。他们做的事情,或许称不上有多伟大,但是,正是在这样细碎、凡俗的日常生活当中,散发着持久的人性的光芒。

就像一位位身怀珠玉的侠客,平日里烟尘蒙面,卑微生活,本分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有一天他袒开胸怀,才被人们发现,原来他是那样美。

大美,不言。

我从会场出来,上了一辆出租车。

深夜的小城安静极了。日间所有的喧闹都已退场。

“我喜欢在夜里开车。”司机说。那是一个中年男人,他把车开得像他的年龄一样不急不躁。他说他开车的这一二十年,眼看着这座小城变得越来越美。

出租车穿过水亭门,穿过古老的城墙,穿过书院和蛟池塘,穿过许多记忆中熟悉的风景。因为想拍一张照片,我请司机停了车。司机特别体贴地调整灯光,以便刚好照亮我想拍的地方。

上车。出租车继续在小城中穿行。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