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游记散文
叶辛:黄果树的歌
发布日期:2015-3-17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317   收藏(0)

    25年前,刚从贵州调回上海工作,写过一篇《黄果树瀑布群落》的小文,告诉上海读者的是,黄果树不仅仅是那一挂人们常在照片上看到的大瀑布。有名有姓的瀑布,对外开辟成景点的,就有九挂。而一般游客,去一趟贵州不容易,从省城贵阳挤出一整天时间,清早出门,游完黄果树大瀑布主要景点往回赶,也得天黑下来才能回到旅馆,是顾不上看其他群落的。故而,和黄果树有关的其他话题,我就没有展开写。

  25年过去了,到贵州去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夏日,爽爽的贵阳以它独特的气候条件,吸引着海内外的众多客人。贵州的老同事、熟人、文坛朋友们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你要来,或是介绍朋友们来,一定要提前几周跟我们说,要不,好一点的旅馆都找不着。是啊,到了贵州的客人都要去黄果树走一走,看一看,回来之后就会盛赞黄果树的景观,啧啧称道龙宫的奇妙,漩塘的美丽,天生桥的让人流连忘返……听着他们的评介和赞美,我自然高兴。高兴之余我又发现,他们看到的黄果树瀑布景区,还只是表面上的,浮泛的,一掠而过的。这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的来历,黄果树的历史,多少世纪以来的变迁,以及蕴含的文化品位,都是该知道一二的。

  我在《到多伦多会“情人”》一篇散文中写到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时提到一个细节,十九世纪的英国作家狄更斯游历过尼亚加拉瀑布,细读他留下的散文,会发现他当年看到的尼亚加拉瀑布,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是不一样的。他曾经站立过的地方冲刷成了河床,他不可能登上观光电梯,他也体验不到穿着塑料雨衣、坐着游艇冲击大瀑布的欢乐和惊险,他也没福气坐在旋转餐厅里边喝咖啡,边远眺大瀑布的气势,他那个年代没有汽车,他是坐着马车去往尼亚加拉小镇,结果绕着河岸观赏瀑布景观的……

  说这一节,只是想说明,景点也是会随着时光而变迁的。我的这一篇时隔25年写下的小文,就是想告诉读者一些去过或没有去过黄果树的人所不知道的大瀑布轶事。

  黄果树瀑布没有黄果

  第一次去看黄果树大瀑布,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闲时节,和几个知青伙伴相约着,搭乘带篷的卡车去的。一截一截赶路,那个年头又没有今天人所喝的净水、矿泉水,有知青说,到了黄果树,买几只黄果来吃,解解渴。

  贵州老乡所说的黄果,就是橙子和柑橘,我们想当然以为,到了黄果树,黄果一定比别处的便宜,可能满街小摊上都能买到。

  来到面对大瀑布的公路边,壮观的大瀑布是见着了,路边零星的小摊上,一只黄果也没见着。那个年头,没设景区,也不要门票,南来北往的车子,停下来就能观景。

  渴得受不了的知青就哇哇大叫:奇了怪了,大名鼎鼎的黄果树,买不到一只黄果。

  老乡笑道:那是你憨,黄果树从来就没黄果。

  我问:这又是为何?

  老乡看我一脸认真,也答不出个所以然。

  后来我多次去往黄果树,有几次还和作家们就在大瀑布附近住下来,终于解开了这一谜团。黄果树这条河,古时称白水河。白水河两岸,不产柑橘和橙子,倒是有不少榕树。当地的各族老百姓,把大榕树称为黄葛树,故而在明朝之前,黄果树瀑布叫白水河瀑布,亦称黄葛树瀑布。

  由于黄葛树和黄果树音同,在贵州话里叫法几乎一样,久而久之,老百姓习惯成自然,黄果树瀑布的叫法就传开了。

  清朝同治年间,约定俗成的叫法写上了史志,大众战胜了小众,黄果树瀑布的叫法就固定下来,传播到全中国、全世界。正如同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以通俗易懂的诗为人们所知的一样,最终成为了中国文学的典型代表。李、杜、白千古流传。黄果树瀑布的名称,也因通俗而为历史所认同。

  黄果树和徐霞客

  早在童年时代,我就听说过黄果树,而且还说,最早在书中记下黄果树瀑布的,是旅行家徐霞客。

  在贵州生活久了,时常翻阅史志、地方志,我弄清了,最早记录下黄果树瀑布景观的,是明朝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徐霞客到贵州游历时,是明朝接近衰亡的1638年,习惯称法是崇祯十一年。那是春天,四月二十三日,徐霞客在他的《黔游日记一》中写道:“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根据他的描写,当代人发现,徐霞客记下的,是今天黄果树大瀑布上游一公里处的陡坡塘瀑布。这挂瀑布,是黄果树瀑布群落中瀑面最宽的,当代人测量出来,顶宽足有一百零五米。

  徐霞客对黄果树大瀑布也有一段更详细的描绘:“透陇隙南顾,则路后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

  在黔游日记中,徐霞客对瀑布还有描绘。自他以后,历代文人都写过诗文赞颂过大瀑布,清代画家邹一桂还曾绘制过《白水瀑布图》,留存在世上。

  今天的黄果树人,为感念徐霞客,在风景区内塑有徐霞客的纪念像。

  黄果树大瀑布的传播,除了徐霞客和一些文人的描绘,还得益于这么两件事。

  其一谓民国时期,1930年编定的教科书上,有一篇描写黄果树的课文,让读书人都晓得了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

  其二是1936年,滇黔公路通车,从云南到贵州、贵州去云南的汽车上,都能看到公路边壮观的大瀑布真貌,人们无不惊叹、啧啧称道,不忙于赶路的车子还专门停下来观赏,于是乎,见过大瀑布的人们口耳相传,大瀑布的美景也随之名扬四方。

  大瀑布的“痛”

  黄果树瀑布的名声如此之大,但是它至今也未被评上世界自然遗产,不能不说这是大瀑布的“痛”。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贵州黔南的荔波,黔东南的云台山,都先后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而名声远远大于这两处的黄果树瀑布,却至今未申报,这又是何故呢?

  22年前的1992年,黄果树兴致勃勃地要像其他全国著名的景点一样,准备“申遗”了,而且还把考察组请了来,结果事与愿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对黄果树考察之后,留下了一段评语:“黄果树是亚洲最有影响的大瀑布,但同时人工痕迹太重,生态环境太差,建议暂缓申报‘世界遗产’。”

  人家说的是大实话。

  “黄果树”得反省了。联合国派来的专家桑塞尔、卢卡斯在黄果树呆了三天,在座谈会上,他们对黄果树申遗所作的大量工作和努力作了肯定,尤其是对景点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以及喀斯特演变的重要例证的存在,对大瀑布、水帘洞、天然盆景园、天星洞、银链坠潭瀑布、水上石林等景点,更是看得十分高兴,不时露出笑容和伸出大拇指。

  但是,车过半边街时,两位专家都叫停车下来,不停地拍照。通过翻译,人们了解到他们说的是:景区过多的修建人为建筑是不对的。

  这不对之处,包括黄果树发电站,包括在建的电站培训中心,包括溶洞的灯要安装隐蔽,不用彩灯……

  半边街是最大的软肋。黄果树大瀑布飞溅而弥漫的水珠、水沫和雾露,使得它的一侧山坡,终日笼罩在朦朦胧胧的湿重雾气之中,以至这边半山坡上的植物一年四季绿茵茵、鲜亮亮的,看去十分诱人,亦成了黄果树的一景。相反,对着大瀑布的这半边山坡,既不会受到弥散而来的水雾水气的影响,更是眺望黄果树瀑布的最佳位置之一。周围团团转的老乡,就到这里来摆摊设点,出售米粉、面条、包子、李子和各式的乡间小吃,特别是1982年,黄果树正式设立景区,修建了旅游观赏小道,公共厕所,宾馆设施,收取两角钱一张的门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越来越多,老乡们干脆就在这一最佳观瀑点修建起一幢幢饭馆、面铺、旅舍、茶馆、摄影点,逐渐逐渐形成了一条街。由于所有的建筑都修在这半边,人们自然而然把这条喧嚣、热闹、零乱、嘈杂、卫生条件也差的街子,称作半边街。

  桑塞尔、卢卡斯两位专家,显然也对这条天天要路过的半边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拍下不少照片。到了北京之后,他们实话实说,提出了“暂缓申报”的建议。

  这给热切期待着申报遗产的黄果树人不啻是当头浇了一

  桶冷水。

  冷静下来想想,人家也是在为黄果树大瀑布着想,因为照规定,每处景点只能申报一次,若被“世界自然遗产联盟”的21个常务理事国否定,便永远不能再申报了。

  有什么办法呢,贵州省建设厅和国家建设部,只得撤回准备了好久的申报材料。争取治理好了环境再申报。

  这件事,不能不说是黄果树大瀑布的“痛”。这一痛,就痛了二十多年。

  今日黄果树

  要写今日黄果树,得从我的一首小诗写起:

  艳阳丽日黄果树,古时驿道成新路。

  七色彩虹迎瀑布,诱人绿坡拂雾露。

  这是今年盛夏时节,我陪友人游览黄果树时即兴写下的。那天阳光灿烂得带上几分喜气,黄果树的绿荫在蓝天白云的辉耀下片片叶子都泛着亮光,我们顺着浏览黄果树的最佳线路,从陡坡塘瀑布这里往下行。

  这条线路,当年是五尺宽的古驿道。徐霞客那年春天,就是沿着这条古驿道,循声看见了陡坡塘瀑布景观的。他的原话是“瀑声震天,十里相闻”。这样的古驿道不常见了,景区把它们保护了起来,另外为游人们修了木质的栈道。

  没有人想得到,这里曾是小摊林立的“半边街”。

  沿着栈道漫步而行,白水河坦荡宽阔的流水逐渐收窄,水势悄然地形成一股丰盈膨胀的急流,湍急起来,迅捷起来,往前奔腾而泻。

  凝神观赏,游客不难发现,黄果树大瀑布的壮观气势,就是从这里逐渐蓄积起来的。

  几十年里,我浏览过几十次黄果树了,阴雨天到过黄果树,大晴天到过黄果树,白天来过黄果树,夜间看过黄果树,春秋天游过黄果树,大雨天赏过黄果树如洪如涛的暴怒模样,黄昏时分走近过大瀑布,清晨散步时我远眺过黄果树,有一次,安顺市电视台现场采访我,甚至就以黄果树大瀑布做的后景,我时常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说,观赏大瀑布,有多个角度,可以自上而下看,也可以由下而上仰望,更可以左看、右看、前看、后看。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大瀑布的风貌和神采。今年修筑的这一条游客栈道,就是顺着古时驿道的走势,为所有客人提供多维感悟观赏大瀑布的移动场所空间。一路走来,过罗洪桥(霞客游记中的白虹桥)美军抗战浮雕、霞客亭,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挑水河边。

  白水河的这一截水面,之所以称它挑水河,是古时两岸的苗族、布依族百姓,天天到这里来挑水饮用的河面,水质清冽澄亮,喝来甘甜爽口。挑水河的下游一侧,便是洗衣河。是少数民族妇女洗衣裳的地方。“男挑水来女洗衣”,互不干扰,互相不到对方的区域去。正是受此启发,我小说中虚构了“太阳潭”的地名。

  走过挑水的栈道,便是风雨长廊了,游客在此小憩时,就能看到右边的榕树园区。最早听说黄果树由黄葛树演变而来的典故,就是这附近村寨上的老人告诉我的。

  在挨近观赏黄果树大瀑布之前,有一座哥特式的石砌尖顶小教堂,建成于1989年,算得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能不提。前面我多次提及的半边街,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必经之路,抗战中美军的运输兵到达黄果树之后,必须在这里休整。一是观赏黄果树大瀑布放松心情。二是进小教堂作心灵的洗礼。三是再往前走就要过“二十四道拐”的险峻地势了,那可是日军飞机重点轰炸的地方,得确认安全道路畅通才能前往。栈道旁建有美军抗战浮雕,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段历史。

  让我惊喜不绝的是,来到黄果树大瀑布跟前,自上而下俯视,我看到了七色彩虹,在犀牛潭山水之间迎着雪浪般的瀑布飞涛而横跨,一道一道又一道,竟然是整整三条!

  我也笑了。

  是啊,几十次地来过黄果树,我还这是第一次看见三条彩虹为大瀑布系上锦带。

  我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小诗。回到上海以后,细细回味,仍然意犹未尽,我欣然写下了这一篇《黄果树的歌》。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