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散文
刘火:车骑乡间
发布日期:2015-3-13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207   收藏(0)

    车身飘过,泥巴与庄稼的味道萦绕。

  我住在城边上,自行车骑五公里,就是乡间了。中年,大约是受自行车环法赛和环青海湖赛(前年还专程去看过一次呢)的影响,我把骑自行车当成了自己的一个爱好。不定时的,周六周日,每次二十公里到四十公里。现在的这辆车是我的第二辆车,山地公路两用型的。码表跳到四千公里时,突发奇想,应当有一则文字给予纪念。因为,车骑乡间,是我近几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四千公里的那天,离城十二公里,路边园坝里头,两老农在收拾新收割下来的芝麻。我当知青四年,生产队从来没有种过芝麻,后来能吃上芝麻时,觉得芝麻是贵重的东西。我停下车,把开花的芝麻拍成图片,放进自己的微信里,让朋友们猜,还真有些朋友不知道那节节开花的植物就是芝麻。芝麻我知道,却从来没有看见过农人收芝麻的情景。我把车停了下来,转进农家的园坝,问,“这么子青就收了”?光背光脖子的老者站起来,递了身旁的塑料板凳给我说:“坐,坐。”我一边坐一边问,“这么子青咋就收了?”“芝麻芝麻,叶子麻了就可以收了。”如果不是车骑到这里,如果我不问,或许我一辈子都不知道芝麻这种庄稼,是啥时候收割啥样子收割的。我问,“种来卖还是自己吃?”“哪个种来卖?卖也卖不到几个钱,自己吃。”“榨油?”“不是的,吃糍粑的糍粑面面。”“喔?!这一根的芝麻晒干后有没得一两?”“有。”“咋子这么好?种子好,还是经佑得好?”“种子好,主要是经佑得好。”“这房子好像坐在田里头?”“你还晓得。”“我当过知青。”“噢,当过知青嗦。前几年才修的。”

  这条路,我偶尔经过。春天,这条路还是泥石路。离城区就十来公里,完全是一派农村的样子,还没有被城市“侵略”的痕迹。不像另外一条路,三年前,春天是菜花、夏天是包谷、冬天是长得很壮实的油菜, 现在却让五颜六色的建筑围板圈起来成了工地,跟万国旗一样,一块又一块,围板上写着开发商的公司名。要不了多久,二十层、三十层的商住楼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地一栋一栋地生长起来,谁也挡不住的。油菜花开时,连续骑了几趟,生怕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不只是为了金黄的油菜花,还有那些赶蜂的人。

  这几年,一到赶蜂人来到这白沙坝子的时候,我都要骑车进来几趟。一骑到这里,我就把车停下来,问问赶蜂人的情况。哪来的?有多少桶蜂?一季菜花,能采多少蜜?能卖多少钱?辛不辛苦?菜花采完,还会到哪儿去采?是不是啥子花蜂子都采?一年要跑多少路?没得花的时候,蜂子吃啥子?赶蜂的人,一面作答,一面提起蜂板在蜂桶里来回地放进拿出。赶蜂的人往往都是一家两口子,锅瓢碗盏一应俱全,还有狗儿与摩托车。娃儿甩在家里头,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只有到了没有花没有蜜的春节,才千里百里地赶回家,一家子团聚。

  车骑乡间,感受乡间的四季变化,感受庄稼年年轮回般的生长,感受路边不时变化的风景,同样地感受到当下社会的急剧变化。

  车骑乡间,很多时候,觉得是与曾经知青岁月的对接:春天播种,夏天薅秧,秋天打谷,冬天烤火(我下乡的地方是山区)。现在,车骑到满山满田的葡萄村。冬天剪枝、初春施肥、仲春花开,盛夏来的时候,早熟葡萄就可以尝鲜了。早熟到晚熟,一直要吃到秋天。那时田土只种粮食,或者按上级的规定种,从来没有种过葡萄,饭都吃不饱,还种葡萄?现在把田里的水放了,种上葡萄,把山上种红苕的土腾出来种葡萄,甚至把种菜的地也拿出来种葡萄。到了收葡萄的时候,尤其是周六周日,城里各式各样的小车就开来了,停在路边,或者到葡萄地里采摘,或就在路边摊子上,跟农人谈起价格。我虽从来没有买过路边的葡萄,但是我比涌进来买葡萄的人幸福。我见证了葡萄在农人辛勤的劳作下,从剪枝到施肥到整枝到开花到挂果到套袋到摘果到卖的全过程。到了夏去秋来的日子,整条路都弥散着熟透葡萄的甜香,还有些酒的味道。自从我有了微信,我便把这景致放到我的微信上。这样,微信圈子里的朋友,无论省城的还是本地的、上海的还是北京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能看到这一切。学着微信段子样式,煽情地在图片后附言:“庄稼的生长,以及轮回生长的庄稼,年年如此,不像人,只有一回。”

  一个经历过饿饭的人,对粮食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一个认真栽了四季秧子打过四季谷子的人,对稻谷有着不一样的情感。车骑乡间,谷种下田了,白色的地膜在春天的阳光照耀下,格外地耀眼。栽秧子了,三五人弓着腰,全然不像知青时,一个生产队的男人都得出来栽秧,十四五岁的娃儿只要没有读书的,也得下田栽秧。骑车在栽秧季节,凡有栽秧的,我都会停下车来,静静地看着路边或者隔条沟隔条坎的农人们栽秧子。奇怪的是,现在栽秧打谷大都是女人。当知青时,女人是不下田的。现在,男人们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女人们,除了带娃儿看老人,还得下田栽秧打谷哩!

  一天,骑车走一条从未走过的新路,爬坡时费力不小,坳口一过,却是另一番景象!“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图景,是陶渊明一千六百多年前写的,还是陶渊明梦醒时,于此按图索骥写的?自行车上的我,有些恍惚。两道山梁的中间,一冲稻田,一块接一块,秧子滋滋生长,全部封林,足有半人之高,车上已经看不见秧子下面的水了。稻田的田坎和路边的地,尽是已经抽穗的高粱。在平坦的水泥村道上,只有自行车的车轮与路面摩擦的声音,滋滋,滋滋,滋滋……十来分钟后,冲口尽头,粉墙黛瓦的农舍,鳞次栉比,祥和而安静。正是农闲时分,暑假期间的学生,女娃儿穿着漂亮的裙子,男娃儿穿着干净的T恤,在大人身后嬉闹。我停下车来,把这一冲口滋滋生长的秧子和漂漂亮亮的农舍,还有跟在大人屁股后面的娃娃,变成微信里的九张图片,立即发出。九张图片留有附言:“此时小暑上午,此地桃花源,距城28公里。”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