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散文
赖赛飞:舟山之舟普陀潮
发布日期:2015-1-17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326   收藏(0)

    站在陆地,依然觉得身在海中,就是指舟山群岛这样的地方吧。

  从陆路去,先要一口气过完下述跨海大桥:金塘、西堠门、桃夭门、响礁门……有人造桥像抛缆,甩手一条又一条,缆绳那头系着舟山这条船。

  下桥,已近五十公里之外。

  占据群岛面积一小半的舟山本岛五百多平方公里,有新区与非新区之分。新区就是一切都是新的,这种现代、流畅、明丽、活力感一路延伸到朱家尖一带。抬头,普陀山隔海在望。

  再也没有了桥,就是个渡口,单是人渡。相信这是个特例,含有掩饰不住的设意。风驰电掣赶来的人们被一脚急刹,顿挫之感很明显。接下去无论渡船如何的先进高效,古老与传统在此已经显露无遗。

  以这种方式过到普陀,像是一种预热又像是一种冷却。

  普陀山岛总共三十公里长的海岸线,内部容纳了大大小小几十座庙(庵),史上最多的时候有四大寺、一百零六庵、一百三十九茅蓬。这些千年古刹,看上去一律少见建筑的客观性和固定性,而像植物,在岛上随处生根,缓慢自然地生长,日久形成特别庞大的群落。它有自己的吐纳,兴衰是它的四季。

  岛上更大的群落当属真正的植物,尤其是各种树木,有一长上千年,很多一长几百年,数不清的正往百年里赶。海边人的常识,海岛风大、土薄、咸涩之气重,植被脆弱,成林成材尤难。普陀之木,仿佛不在影响之列,生来高大、茂密、葱郁,占据了岛上70%以上地盘。当我站在一棵古樟前,看它千年之后的不空、不枯、不疏,一开始也想借它的幸运之光。但我知道人心念头的威力,任何一次妄念都可以引来一柄利刃,将历史砍断而一腔善意与一缕惜念,可以让它从种子开始,安然无恙地一直长,最终借年轮的形式存录千年而不泯灭。当树千棵万棵地自由立身立命,那就不再是偶然,若论幸运,至少整个岛的树林包含在内。

  古木和古刹,此丛林和彼丛林,千百年下来合为一体,普陀山留给人类的地方确实有限。民居相比前面的两者,反倒需要刻意找寻,居民,也需要留心甄别。大概,这就是普陀山的做派。

  到底是在人海中翻出了几个常住者,当然他们包括其祖上的历史都比不上古刹和古木悠久。这些少数派做着与旅游相关的一切行当:餐饮、民宿、百货……跟一般旅游胜地并无两样,唯一不同的还是做派:家常、随缘,比如邀客的时候,开场白不外是,饭吃过了吗?住下了没有?淡淡然的口气,好像是纯粹找人寒暄。我猜想他们一定是太清楚,吸引和留住这些客人的首先不是他们,所以不急切。同时,他们的胃口也一般,私家提供的服务大都属平价,使得普陀山看上去无论拥有多传奇的过去,往后想要达到怎样高蹈的境界,它从来都是平民之岛,出自自然与内心始终是立岛法则。当然,进入之前,来人自有来人的各色面目各种身份,但当他们同船渡海、同登彼岸的时候,就只剩下一个称呼——游客,更确切地说是过客。在此,芸芸众生再未显示出众生相,体现在表情、想法、行为都趋同。必定在离岛之后,才又各奔前程。

  在我这里,普陀山首先是行走的天堂。为了加深这种印象,一场叫黄蜂的台风路过东海海面,将绝大部分游客刮回了大陆。随之而来的断航,类似断却念想,空静下来的普陀山,安心留下的人,美景良辰,都到眼前。很有脚感的木质游步道蜿蜒于岛之内,沿途一侧是海,不离不弃,动荡喧哗,另一侧是不间断的黄墙黛瓦碧树,游人在其间如静水流深,多的时候想必会蓄积成池塘,泛起阵阵涟漪。

  无处不在的私家车终于在此绝迹,只保留了有限度的公共交通。公路狭窄、通畅,鸡犬不闻,与游步道一起穿越老枝新叶交织而成的绿色长廊,在永恒的海与旧迹古物之间侧身而过。这种时候,稳坐在现代交通工具上,往往有一些地老天荒,有一些历久弥新……

  其实,这仍旧属于表象。普陀山的实质,要在入夜露出端倪,就像水墨印上夜的底色,能持有,不走样,融通而非迷失,终至纯粹、如一。因此夜晚只是夜晚,黑暗只是黑暗,不丛生其他。游人也只是游人,虽然成为了岛上的活动主体,但已提前放下生活中的武器,诸如眼中的戾气,刀锋般的言辞,冲撞式的肢体交流。这样的夜色里遇见这样的人群,越不明来历,越南腔北调,越觉无挂无碍。

  除树木和建筑,普陀山上的群落,细分之下还有游人、居民、方外之人、管理者……居民不断地进货出货,方外之人只做自己的功课,游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管理者不动声色地掂量调度。从来没能在一个地方见过这样自成一体却又互相依存的群落关系。以其不足十三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难免大容量之下的高密度。这里所做的不过是让它流动起来,直到构成密不透风的内循环体系,从此再多外力的踏入,最终归化于循环本身,像洋流,幅宽有限,却浩荡无止境。

  以历史的长度和节奏感看,树木噌噌地长大,建筑物转眼间兴衰交替。以眼下看来,普陀山最不缺乏最值得一提的还数游客。一年数百万人进出,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把岛上空出来的每一条缝隙都注满,之后又像潮水一样退得干干净净。周而复始,始终停留在进行的状态,就像山脚下的沙滩,每天潮来潮去,从来没有完成的时刻。

  一座岛,历经人潮与海潮千百年的冲刷,我曾经以为会留下很多,却只发现普陀山。当我认为什么也没有留下的时候,再回首发现普陀山的笃定就来自这两股潮水的积淀,看得见的是沙滩,看不见的是氤氲。

  岛上制高点佛顶山,山下有座宝陀讲寺。以进岛的渡口为起点,它已经在远端,临近小村庄,特别嵌进深深的山坳,就像住进世界的底部。风从大片建筑物上空翻卷过去,夜晚,听得出极强的质感,浑似狂涛排空。海岸线近在咫尺,涌上来的涛声在崖壁绝处无尽应和。双方同等强大同时发力,小岛唯有被猛烈摇撼。凌晨,风声与涛声最紧,岛上的世界也最沉静。有早课的人声传出来了,加入自然成为第三种声音。谛听无抗衡、争锋之意,甚至不辨内容,漫无目的,只有一团柔和的存在,但的确会在每一次风声、涛声的间隙里宏大鲜明起来。可以想象,风最终会在树木的姿势里留下用力的方向,波浪也会在海岸留下蚀刻的痕,而人声仿佛一边在消解,一边不着痕迹地留下安详。

  有座宝塔在不远处耸立,入夜亮起一大柱暖色调的光,与天上的星光,人家的灯光,共同映照这方天地。记得先前走过塔下的村庄,彼时进入了人气最旺的晚餐时间,煎炸烹煮,生活的滋味正浓。

  上佛顶山的路多达三条,一为捷径,即索道,直上直下;一为平路,缓坡盘旋而上;最后一条坎坷曲折,需要爬过每一级台阶。便利游人的前提下,此举是否另有深意,不敢妄猜。

  此山高程二百八十六点三米,当然不代表舟山的高度。这个千岛集结之地,一支极其庞大的船队,承载着上百万人民,单本岛上的定海城就有几十万,他们累积出的才是文明的最高海拔但普陀山无疑是舟山扎入海底至深的锚,锚链的长度等同于千百年的时光,是舟山一块致密的压舱石,约等于每一个来普陀、去普陀的人体重相加之和——这相当于东海之海舟山之舟的一份独特定力,也可以理解成磁力与魅力。

  最后的问题是,当年,普陀山无人的时候,是落寞,还是自在?就像在百步沙观潮,浊浪滔天的是人心还是海?我唯一能确认的,是起程去舟山,从一路摇曳,进入摇曳的世界,总归随潮来,随潮转。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