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论坛
六论在新常态中激荡中国梦
发布日期:2015-1-7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348   收藏(0)

凝聚人心,赢得历史新机遇——一论在新常态中激荡中国梦

临近岁末,各种各样的盘点纷至沓来。日前,在“汉语盘点2014”中,“法”“廉”“赞”、“习大大”“反腐”“中国梦”等分别居于热字榜、热词榜前列,让人掂出沉甸甸的民意分量,传递出13亿人共筑梦想、创造未来的信心与力量。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尺度。自十八大以来,两年多飞逝的光阴,标注出一段新的奋斗征程。回望共同走过的时光,我们改变了什么,人民感受到了什么,历史又将记住什么?

最明显的变化是风气之变。“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的铿锵宣示,化为了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清风劲吹,化为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铁腕行动,党风政风一新,社风民风好转。最强劲的脉动是改革之势。“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体现在各个领域的啃硬骨头、涉险滩,体现在深化改革的蓝图、依法治国的方略,改革大潮已经起势,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最实在的收获是民生之利。就业稳定、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等实实在在的红利,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断彰显,诠释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两年多时光,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忽忽一瞬。在这么短的时间汇聚这么多的开始,让如此多的变革展现如此大的决心,令天下振奋、使万众归心。盘点和思考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接力棒后交出的崭新答卷,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变革时代的新常态与大逻辑。

正风反腐、猛药去疴,营造了全面从严治党新态势;深化改革、厉行法治,为国家发展进步注入了“双轮驱动”新动力;崇德向善、抖擞精神,用核心价值观照亮了民族复兴新征程;和平发展、扬帆致远,开启了中国与世界互联互动、互利共赢的新阶段。“善弈者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沿着中国道路,认识、适应和引领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常态,我们就能不断赢得历史新机遇、开创发展新境界。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此时此刻,翻开我们圆梦的“时间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7年,距离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只有30多年。站在距离梦想越来越近的历史节点上,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发展新常态伴随新挑战,深化改革仍处攻坚期,正风反腐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际风云变幻中隐藏风险,让一个还有着1亿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复兴目标,依然任重道远。“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我们有奋斗豪情,也需有历史耐心;有必胜信心,也需有忧患意识。“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把我们自己的事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信号,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国家博物馆留言簿上,一位参观者写道:“祖国的明天将会由我们谱写。在这里,我许下自己的诺言,为祖国明天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2015年的脚步近了,13亿人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新的一年,中国梦想会更加激动人心,中国故事会更加震撼世界。

正风反腐,打好自身这块铁——二论在新常态中激荡中国梦

 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热播,引来广泛关注。典型案例现场还原,当事人现身说“纪”,折射党风政风的改进、社风民风的转变,更彰显中央猛药去疴、正风肃纪的坚定决心。

  此时,距离中央政治局颁行八项规定正好整整两年。两年来,改作风、反腐败赢得了最高分贝的掌声。拍蝇无死角、打虎无禁区,50多个省部级干部落马,对贪官污吏形成巨大震慑;涤荡“四风”、扫除污垢,8600多万党员经受思想洗礼,政治风气为之一新,党心民意为之一振。反腐败与改作风,既剜除毒瘤更净化生态,既治病救人更强身健体,这两条相辅相成的红线,共同汇成从严治党的强劲脉动。当年对反腐败前景颇有疑虑的人也不禁感慨:“共产党有能力在变革中达到自我更新”。

  回首两年来,改作风演绎“小”的辩证法,从舌尖上的腐败到会所里的歪风,积小胜为大胜,小切口开出大工作面;反腐败突出“大”的威慑力,地位再高的大老虎也要打,情节再严重的窝案也得查,反腐利剑是震慑更是信心;从严治党标注“长”的坐标系,建章立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管根本、管长远……执政党的深刻自觉见之于此:“打铁还要自身硬”,除旧布新才能生机长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信念体现于此:保持先进性纯洁性,从严治党才能赢得民心。

  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积聚改作风强大能量,正是从执政党内部建设开始。时近岁末,改作风劲头不松、反腐败力度不减。中央纪委向中办等中央机关派驻纪检小组,逐步实现“全覆盖”;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数字不断更新,到10月底已处理67737起89585人。然而,正风反腐,是与不良作风的反复较量,也是与贪腐行为的不断角力。面对日见好转的作风,有人抱怨为官不易因而为官不为,有人心怀畏惧侥幸因而等待敷衍。如何将新常态保持下去,让问题不再难以解决、让痼疾不再反复发作,考验着我们的战略定力、执政能力,更决定着我们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

  正风反腐开创的新局面,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向人民、向历史递上的一张名片。与民更始之际以作风为切入口开启一个崭新时代,治标治本之间以反腐为突破口赢得一个时间窗口,分量何其重,意义何其大!这张名片上写的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管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群众会加倍失望,更无法向历史交账。从这个角度看,改作风、反腐败,只会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力度更大,做到一抓到底、一往无前。

  纵向看历史,唐朝魏征“守成则难”的慨叹,穿越时空而发人深省;横向作比较,苏共在有20万党员时夺取政权,而在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亡党亡国,其中教训更令人扼腕。“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通过思想建党、作风整党、制度治党,一定能把党打造成一个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确保党始终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伟大征程的前列。

深化改革,推进治理现代化——三论在新常态中激荡中国梦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没有比“改革”更合适的了。十八大以来,“改革”这个耳熟能详的词汇,被提到了更高层面、赋予了更多内涵、注入了更大动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一系列重大举措,再次激发了社会的改革热情,坚定着人们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久推难动的公车改革,全面启动;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打破坚冰;大量行政审批事项,被下放或取消……过去两年,全面深化改革大潮迭起,一些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强势推进,一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被逐步突破,越来越多的人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什么叫“行动最有说服力”,什么叫“为了人民的改革”。即便是激进的观察者也不禁感慨:新一轮改革的幅度和力度都“超出预期”。改革,化身为醒目的执政标签,凝聚成最大的时代共识,寄托着万众的幸福梦想。

我们常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但信心的累积殊非易事。回想两年以前,有多少人对未来充满种种焦虑。从客观层面来讲,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从主观方面来看,精神懈怠病、改革疲劳症在一定范围蔓延,折射出一些人的畏难情绪。在这个意义上,如何继续推进改革,不仅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场关乎中国信心的重大工程,还是一场对执政能力的直接检验。
没有改革,反腐就不会完全彻底;没有改革,作风就难以根本转变;没有改革,发展就没有持久动力。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总目标,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熔铸为改革的总目标,不仅是一个充满历史意义的战略擘画,更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中国的改革开放由此进入新境界。从阐述改革方法论,到细化改革总目标;从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七次会议的顶层设计,到一锤一锤钉钉子的具体攻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改革有响亮的口号、全面的布局,更有真心为民的担当、真抓实干的行动、真真切切的收获。
两年以来,财税改革、户籍制度、司法体制、教育改革、科技体制、农村土地流转……每一项改革目标,都牵涉全局、具有根本性意义,充分说明了今天的改革,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在经济新常态下谋划改革,在政治新生态中推进改革,激发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涵养的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之源。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我们就能用责任赢得信任、以勇气鼓舞士气、拿实干奠基未来,让改革成为亿万人民的幸福之源,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中国的改革方兴未艾,未有穷期。

厉行法治,跳出历史周期律——四论在新常态中激荡中国梦

“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如果用一个词来标注最新的刻度,一定是“法治”。从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个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文明古国,正在进入全新的“法治时间”。
中华文明的古老常常被人忽略,因为她在迸发制度活力时总显得那么年轻。法治,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认识突破和手段创新,也是现代中国焕发治理智慧的标志。今天的中国,选择法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依托,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抓手,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百余年上下求索作出的最终选择,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历史常新,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间窗口已经开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到“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从“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一系列重大论断和重要举措,既有对多年来党治国理政思想的一脉相承,又有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的创新发展。而一以贯之的,就是“法治”与“改革”这一推动当今中国在时代大潮中劈波斩浪的“双引擎”。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疏浚矛盾淤积,以法治减少社会震荡、缓解转型阵痛,是适应新常态、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障。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时代呼唤依法治国,群众期盼依法治国。实现了治理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人民权利得到充分尊重的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两年来,强调依法推进改革、严格依法惩治腐败、彻底废止劳教制度、全面纠正冤假错案……法治正在以潜移默化的力量,塑造着中国社会的新生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正在成为社会共同体有机联系的纽带,塑造人们共同行为规范的教师,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卫士。
整整70年前,一部《甲申三百年祭》,表达了中国人民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真诚希冀。习近平总书记也以“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警示全党。建设法治中国,是摆脱数千年封建因袭的唯一途径。“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伟大的民族总能在历史中汲取经验,而现在,我们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民主机制和法治途径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进而推动现代国家治理的形成和巩固,使法治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唯一出路。
不久前的第一个国家宪法日,无数中小学生手执宪法文本,向国旗庄严行礼。许多年之后,他们还将回忆起2014年,记得由此感受到的宪法尊严与法治力量。如哲人所说,我们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厉行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持久而恒常的动力。

抖擞精神,激发社会正能量——五论在新常态中激荡中国梦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到两年多来“落细落小落实”的培育与践行,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标明了导航精神的“价值公约数”。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寄语孩子“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勉励青年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期待工人“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要求干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两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仅是激发精神力量的政治智慧、回应时代呼声的实践考量,更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上,给出的更具思想内涵的坚定回答。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高速成长,我们的生活显著改善,然而一些价值扭曲、道德失范的现象令人忧心。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而价值观转型具有滞后性,跟不上社会转型的步伐,导致问题凸显。能否重拾道德升势、重建道德高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关乎改革全局,关乎国人福祉,关乎民族前途命运,关乎国家长治久安。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两年多来,有面对歹徒“争做人质”的教师和干部,有危急关头舍己救人的少年,有累倒在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的法官,有让迷路老太靠在腿上睡了一小时的民警……个人的选择,汇成心灵的暖流、点亮道德的星空。两年多来,各项改革举措体现民生关怀,三个国家纪念日构筑民族记忆,设立国家宪法日助力法治中国……价值的导向,蕴藏于经济政治方方面面、贯穿于社会生活点点滴滴。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却已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构筑起国家民族的心灵纽带,塑造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成为当代中国最坚实的价值基础、心灵支撑。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就会有什么样的取向、行动和路径。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精神的引领,必然能凝聚起强大的能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的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声势夺人的改革大潮,托起的是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法治成为全民信仰,培育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由此观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亿万人民的精神追求,更是民族复兴的顶层设计,它回答了发展往何处去、改革为了什么、法治如何实现的问题。确立航标、激发动力,两年来的实践说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改造世界的心灵密码,必将释放出持久而深沉的力量。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置身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舞台,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常态,抖擞精神、昂扬斗志,我们就一定能为抵达中国梦的彼岸,鼓荡起前进的风帆。

扬帆致远,擘画外交新格局——六论在新常态中激荡中国梦

曾有人这样说过,大国的历史使命,“是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和痛苦”。今天,当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舞台的“大块头”,为人类文明发展奉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传递更多中国信心,正是我们这个大国在新时代需要创造的伟大、必须承担的责任。方此之时,该如何统筹国内国际,让中国梦与世界梦同频共振?要如何立足自身发展,擘画外交新格局?

  遵循历史规律,把握时代大势,才能扬帆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谋划、积极进取,给中国外交注入蓬勃活力。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和贯彻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出和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系统的中国方略、开放的中国胸怀、坚定的中国态度,体现了新时期外交工作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在世界眼中,这两年来中国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内政外交的同频共振。走好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同时也参与全球治理改革的大格局;“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开放融合既是修路架桥,也需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十八大之后中央做出的重大决断,包含着大党大国的天下胸怀。

  国之交在于心相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共完成11次出访,足迹遍及亚、非、欧、北美、南美、大洋洲等六大洲的31个国家。从加州阳光庄园“不打领带”的会晤,到中南海瀛台顶着寒风的长谈,大洋两岸的中美两国开启良性互动的新一页;两年十聚首,深耕“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夯实两国共同利益和世界和平稳定基础;一桥飞架中欧,“两个一百年”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中国醒狮与非洲雄狮共同奔跑,中国能量与印度智慧共同激发潜能……中国与世界深度通联的新图景,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呼应的新格局,在短短两年间勾画成形。

  “我们期待着以双赢、多赢、共赢为诉求,以改革、创新、互联为方法论的中国正能量”,“中国领导人不惧怕让自己国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担当主角”,中国两年来的努力,赢得了国际媒体的由衷赞叹。当各国均面临结构改革“涉险滩”,当国际问题要啃下更多“硬骨头”,世界希望中国改革发展走得更好,也希望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成功举办APEC会议之后,前不久的布里斯班G20会议,在参会国压倒性支持下,中国获得2016年G20会议主办权。风云激荡的国际舞台上,从跟随者、参与者,到引领者、推动者,两年时间,中国影响行深意远,中国作用众望所归,中国梦的种子在世界渴望和平与繁荣的地方精彩绽放。

  张开双臂,世界才能离你更近。2015年将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年头。在新常态下砥砺前行,在改革大河中流击水,把自身命运与世界命运更加紧密结合,中国外交必将展示出更大的魅力,圆梦中华、造福世界。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