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击一掌,打掉心里“小九九”
——从严治党再出发之一
编者按:历时一年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锤炼了党纪党风,重塑着社会风尚。成效来之不易,巩固成果更难。怎样用好活动中取得的新认识、新经验,深化对从严治党规律的理解,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从今天起,本报评论部与您一起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共迎“从严治党再出发”。
“这是总结会,更是动员会。作风建设未有穷期,从严治党刚刚开始。”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召开,有党员在“共产党员网”上这样吐露心声。
从一年多前的观望、犹疑,到今天的“不待扬鞭自奋蹄”,很多人在经历精神洗礼之后有一种脱胎换骨之感。
仍记得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出京考察不封路、不清场,赢得一片叫好声;仍记得中央纪委网站点名通报各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例,被舆论称为“周一见”;仍记得河北省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媒体“现场播报”,看得更多省部级大员红脸出汗;仍记得不少人对照检查材料一再重写,每一次修改就是一次对标、一次提高……一年多来,如果要总结教育实践活动之后8600万党员队伍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人心”二字。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猛击一掌的警醒”:对百姓,不敢轻慢了,有了亲近之心;对工作,不敢敷衍了,有了上进之心;对权力,不敢私用了,有了惕厉之心;对规则,不敢冒犯了,有了敬畏之心。
有学者认为,延安整风运动堪称“第二次建党”,大规模的思想教育活动,统一了全党思想,为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奠定了基础。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何尝不是新时期的一次“整风”?看得见的变化,源于看不见的内在提升。这是对“人民”二字更深的理解,“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当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成为共识;这是对“人民”二字更深的情感,“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成为自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
20多年前,邓小平曾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谆谆告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要把共产党员教育好”。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党员精神懈怠、私欲膨胀,就是干部心里的“小九九”越打越精、与群众的距离越拉越远。“政绩指挥棒”不能及时纠偏,装门面、搞形式的项目和工程就难以彻底禁绝;“小权力”有太多出口,吃拿卡要、庸懒散拖就总会换个花样卷土重来。有网友在活动总结大会消息后留言:不要结束啊,继续下去!这样的留言,折射的是群众期盼,提出的是更高要求:唯有常除垢、常击掌,才能强身健体、清淤排毒,以源头活水保霁月光风。
北平刚解放不久,一次毛泽东走进颐和园却不见人影,遂询问原因。工作人员解释说为保证安全,把人都清理出去了。他听后很生气:搞什么名堂?把水排干了,鱼还讲什么安全?毛泽东关于党和群众鱼水关系的比喻,今天依然令人警醒。“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我们是在开放环境下执政,更面对信息化、民主化、全球化三重浪潮冲击。在新形势下走好群众路线,需要投入更多心力、汲取更大智慧。一方面,群众的主体处于变动之中。譬如,20年前大多中国人还不知互联网为何物,而如今“网友”已是“群众”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善于从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中寻找“方法论”,方可“以变应变”做好群众工作。另一方面,党从来就不是象牙塔、绝缘体,党员也难免濡染不良风气、面对利益拷问。这就要求我们,还需以活动为起点强化“本体论”,在“以不变应万变”中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一篇叫《赶考》的报告文学,曾这样写道:“人民,是永远的江山!群众,是永恒的考官!”从西柏坡到北京,从筚路蓝缕建立新中国到矢志不移追寻中国梦,不论时空如何转换,这都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硬道理。正因此,活动收尾绝不意味着作风建设收场,正风肃纪的螺丝只能越拧越牢,联系群众的发条只会越上越紧。党员干部必须主动调整,早日适应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只有自觉与人民心脉相连,跟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才能守护好永不褪色的人民政党生命线。(本报评论部)
扫除“四风”,治好身体亚健康
——从严治党再出发之二
如果反“四风”变成了割韭菜,割一茬长一茬,递出去的“名片”会失去效果,要发出的“名片”也拿不出手。
前不久,一位被抽调到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干部回忆,刚开始时,对于活动能否搞好、能否有效,自己心里也犯嘀咕,担心就是“做做样子”,“还琢磨着能不能调回去”。结果干了一个月下来,就一个感受:“动真碰硬”。
以解决问题开局亮相,以正风肃纪先声夺人,以专项整治寻求突破,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中央的坚定决心和铁腕行动,打消了当初“做样子”的担心、“一阵风”的忧虑、“走着瞧”的消极。这样的“祛风解表”,达到了发汗祛邪、增强免疫能力的功效,让人对从严治党充满信心、对治理能力现代化充满期待。
以这样的心态,再来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活动总结大会上的发言,更能感受其分量。“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这是对全党上下的警醒,也是对全国人民的承诺。以教育实践活动为起点,把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决心坚持下去、力度保持下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最终兑现这一郑重承诺。
用“历时性”的眼光看,教育实践活动的作风改进,可以理解为两张“名片”。其一,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亿万人民递上的一张“名片”。“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党的十八大后不到一个月,八项规定出台。与民更始、革故鼎新之时,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张名片上写的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管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再次让小矛盾积重难返、小问题酿成大患,群众只会加倍失望。
其二,这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任期内向历史递上的一张“名片”。无论是精简会议文件24%以上,还是审批提速30%以上;无论是清理清退“吃空饷”16.2万多人,还是压缩“三公”经费530.2亿元,繁复的数字有如一张张体检表格、一副副祛病良方,阐释共产党人的“认真劲儿”,体现党员行为的规范、执政效率的提升和权力观念的改变。只有通过作风整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才能把党打造成一个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愿景夯实基础。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习近平总书记警示全党,“四风”问题“树倒根存”,有些还“仅仅停留在 不敢 上, 不想 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很多人也担心,活动一结束就曲终人散,“四风”问题又“涛声依旧”。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也确实在活动结束之际产生了“到站”思想,把收官当作“收尾”、把盘点视为终点,盼着紧绷的弦松一松,好让自己舒服舒服。如果反“四风”变成了割韭菜,割一茬长一茬,递出去的“名片”会失去效果,要发出的“名片”也拿不出手。从这个角度理解,教育实践活动扫除“四风”治好身体的亚健康之后,更会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持续用力,确保血脉蓬勃、神清气爽的良好状态。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教育实践活动不是一般性的工作任务,不是简单解决眼前问题的具体措施,而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性举措。唯有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才能真正打好这场持久战。
有了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才能以深刻的自省求得持续的进步,让已有的疗效化为持久的健康,把应激的反应夯成自觉的习惯
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因贪腐而锒铛入狱后,曾万分悔恨:“我多年没有听过批评的声音了,要是平时能对我多批评几句,兴许今日不至于落得这般下场。”听不到批评、看不到缺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内政治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使得党风政风变质、政治生态恶化。
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很多党员补上了党内政治生活这一课。那些习惯了一团和气者,尝到了久违的辣味和麻味;那些沉迷于“权力滋味”者,找回了共产党员的“样子”。“团结全党像钢铁一样”,当年毛泽东曾这样形容民主集中制。可以说,教育实践活动是一次政治补课,让广大党员干部明白了党内政治生活是什么样、该怎么过;又是一场灵魂革命,用党性修养把无数党员干部重新黏合在一起,完成了一次思想上的“政党再造”。
“严肃党内生活,是解决党内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继续扩大活动成果,“使党内政治生活在全党严肃认真开展起来”。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政风。如果人人可以为所欲为、胡言乱语,匪气、霸气替代了党风、法纪,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如果利益集团、团伙帮派大行其道,政党岂不会沦为“私人俱乐部”?党内生活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党组织才会充满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活,不是可有可无的。苏联共产党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允许党员公开发表不同意见,一些苏共干部蜕变为否定苏共和社会主义的急先锋。孙中山先生曾题写过一个“推心置腹”的横幅,如今依旧悬挂在南京的总统府旧址会议室里,但民国政府却从未能摆脱派系纷争的困境。“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今天,共产党人朝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前行中,正需要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加把火,把党性纯一纯、把思想炼一炼。
“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写,但真正动起笔来,才发现要改的毛病太多了。越写越多,竟写出一身汗来。”一个党员回顾写对照检查材料时的心路历程,折射了更多党员干部在这次活动中受到的思想洗礼、内心震撼。的确,党内政治生活可以是活泼的,但绝不是轻松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每个党员、干部的事,有了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才能以深刻的自省求得持续的进步,让已有的疗效化为持久的健康,把应激的反应夯成自觉的习惯,体现共产党人讲认真、重然诺的风范。
曾经有这样一个关于批评的段子:“关羽:我要批评张飞,说话声音太大,用意是好的但不利于团结基层兵士。张飞:我要批评赵云,穿着太干净、太鲜亮,看起来很骄傲。赵云:我要批评关羽,你的赤兔马违反了公务用马管理办法,属于超标配置。关羽:你,你懂不懂什么叫批评啊?”这个段子虽属对个别情况的揶揄,却也尖锐批评了一些人思想的惰性、行为的惯性。一些地方,学习教育水分大、组织生活走过场,为什么党员干部却见怪不怪?关系网越织越密、潜规则经久不息,为什么一些干部却认为理所应当?有的地方开展批评自我批评,一些人思前想后、好像做出很大牺牲似的说,这回豁出去了,一定要说回真话!这样的状态,不得不令人警醒。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牢牢把握“严”字诀,才能增强其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真正起到教育改造提高党员干部的作用。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奋鞭策马。听听党员的思考,“执政之路走了65年,但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看看群众的期盼,“花公家的钱心疼一点,干活儿实在一点,对老百姓好一点”;再放眼未来的征程,我们依然需要戳到麻骨不怕麻、听闻辣语不怕辣,以严肃的党内生活,铸造领导亿万人民奔向中国梦的坚强核心。
如果说在革命年代,血与火的斗争是从严治党的主要动力;那么矢志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制度建设则是从严治党的根本载体
最近,听到不少领导干部说,自己在摇号买车。细问之下,原来随着公车改革持续发力,公车私用受到严格禁止,买车既是现实需求,也是价值回归。社会风尚往往是政治生态的表情,领导干部摇号买车这一细微变化,照见的正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后,制度对干部行止的规范、思想的触动。
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又何止于公车改革这一个领域?从中央层面不断出台各类规章制度,到细大不捐先后制定19项禁令,可以说,反对“四风”的过程,也是构建制度体系的过程;作风好转的过程,也是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后活动时期”的到来,没有什么比制度的力量,更能维持改作风的成效,更能提振人们对改作风的信心。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18世纪晚期英国政府移民澳洲,由于船上拥挤不堪、条件极差,移民死亡率居高不下。对此,英国政府改变了支付制度:政府不按上船时的人数付费,而按下船时的人数付费。制度导向的转变,使船主自觉关心移民生存,平均死亡率直线下降。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制度是禁止更是引导,是约束更是激励。制度文明绝不仅仅是“禁令”的文明,而是改变行为方式、形塑社会风气的文明,正如教育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激发出的社会新风。
刚性的制度约束所到之处,既是对作风的激浊扬清,更是价值观的重塑再造。公车私用被明令禁止,何尝不是在提倡清简的社会化出行?月饼腐败被精准打击,何尝不是在回归传统节日本义?公款吃喝被捆住手脚,何尝不是在塑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价值理念?很多时候,制度的生效过程,是从禁止开始、因习惯定型,最终变成自觉选择、价值规范。从被动遵守转变为主动接受,从行有所止内化为心有所畏,从“不敢腐”升华为“不愿腐”,是对作风的改进、对价值的张扬、对自我的保护,更是“制度治党”最坚固的基石。
对领导干部而言,对待制度约束不能停留于被动遵守,更应从价值上树立制度认同。现实中,一些地方规章制度数量不可谓不多、逻辑不可谓不严,但却成为不能落实的“制度装潢”。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党员干部的“心”上。或是认为制度是“管理工具”,自己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或是认为制度是“纸面文章”,热衷于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可以说,扎好外在的笼子只是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需要勒紧内心的“紧箍咒”,如果缺少价值认同,制度约束再严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有人说,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改变,从根本上源于各项具体制度的改变。比如,市场经济各项制度的确立,让创新的热潮涌动;政务公开种种规定的形成,让参与的热情高涨。从这个角度看,制度建设的过程,也是价值观、权力观、是非观正本清源的过程;制度治党的过程,也是党员干部形成行为习惯、重塑价值观念的过程。我们党要获得强大的战斗力、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把思想的柔性和制度的刚性结合起来,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大会上所言,“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
回顾90多年风云激荡,如果说在革命年代,血与火的斗争是从严治党的主要动力;那么矢志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制度建设则是从严治党的根本载体。一个政党的成熟,不仅体现在思想理论上,也体现在制度建设上。而一个现代化的执政党,才能缔造出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才能打拼出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草茎中积蓄着整个春天的力量。如果说从严治党是一场永在路上的“赶考”,那么群众既是命题人,又是监考人,还是打分人
有人可能还记得,几年前,某地一名局长因表示“一般群众不能给局长打电话”而被停职。这位局长的看法或许代表了一些人的观点:领导的电话,哪是给群众随便“骚扰”的?“领导干部的手机该接谁的电话”,这一问题看似不大,却折射出干部和群众的关系,背后正是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开的心结。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路线政策对不对,发展方向偏不偏,群众最有发言权。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边区政府就告诫各级干部:要使工作检查彻底,必须做到群众能“有啥说啥”。也正是因为让群众畅所欲言,针对时弊实行精兵简政,使边区经济得以发展,民生得以改善,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歌颂党和党的领袖,唱出了《东方红》《绣金匾》。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要求,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要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而活动也以扎扎实实的成绩告诉人们,真开门、开大门,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我们的干部才能找到作风上的不足、工作中的短板,思之改之补之,重赢群众的信任。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部门,把领导干部的联系方式写在墙上、挂在网上,还有些窗口单位的负责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群众“差遣”。
群众眼中没有监督死角。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可以看作这句话的生动注脚:县委门口卖早点的大爷,居然能“未卜先知”将有四位“上级领导”莅临检查,问其缘故,答曰:早上出摊儿,见县委宾馆的保安都戴上了白手套,肯定是上面要来人了;再看看停车场,县领导的车都停在了角落里,留出四个车位,说明上面要来四个领导。虽是笑谈,却不无道理地反映出: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无论你用,或不用,群众监督的力量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不依不饶。
群众监督,用就要用好。敢不敢打开大门,能不能用好群众监督,考验从严治党的诚意和勇气。既然群众热情高涨,能不能用制度化的形式将这股热情引导好、作用发挥好?既然群众目光如炬,可不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多给群众些权重?如果说从严治党是一场永在路上的“赶考”,那么群众既是命题人,又是监考人,还是打分人。“官评官”的考核方式,必须让位于“民评官”,这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优秀传统。早在巴黎公社时期,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群众评议活动;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果断推进党务公开,党内重大决策须经公开讨论后决定。而斯大林时期相反的历史经验表明,关闭党务公开的“探照灯”,会让党的活动变成帷幕后的神秘领域,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草茎中积蓄着整个春天的力量。有着8600万党员的大党,蕴含着巨人般改天换地的力量,而群众正是这个巨人脚下的大地。干部和群众有多近,就能走多远。曾经有不少干部抱怨,干得好不如关系好。事实上,所有的共产党人只有一个关系,那就是和群众的关系。而群众也通过参与治党治国、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公共事务,完成自身的民主教育,从而夯实民主政治的基座。在这个意义上,群众既是从严治党的监督力量,又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至关重要的政治参与。这一双重作用,决定了群众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由群众路线所决定的民主方法论,是推动民主政治向上发展的动力所在。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民史。推动这部历史展卷向前,就要继续把脚本交给群众评判。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前进道路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搭好天线,接好地线,疏通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权力经络,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上下同心、无往不胜
几年前,媒体曝光准生证难办后,当时的国家计生委发通知要求简化程序。通知是下了,可是记者在街道办采访,得到的回答或是“我们这里办不了”,或是“你去问我们上级部门去”,甚至是“你是看新闻看到的,那是新闻,要到我们这儿,那就得等”。类似情况,板子不能都打在基层。一级被一级领导,一级向一级负责,如果落实都只靠发文件,精神自然在传递中损耗,政策难免被对策忽悠,怎么可能让群众没意见?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层层压紧、上下互动”。活动尚未开始,中央政治局带头实行的“八项规定”,就给全党作出了良好的表率;活动刚一开始,中央领导就召开专题会议, 6个半天、3项议程,做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中,七位常委每人联系一个省、一个县,调研指导、参加民主生活会、听取汇报,全程督导……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这样的好做法,正是活动扎实深入、见实效有长效的关键。
然而要将这股认真劲儿长期保持,并非易事。这不,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开完不久,个别地方就认为领导的关注已经转移、舆论的风向已经改变,可以“松一口气”了。四川某乡一位60多岁的大娘,家门被学校新建的围墙挡死了,只能从田间小道绕行,找乡长反映问题,20多趟都吃了闭门羹。还有人反映,一些窗口单位急速“变脸”,“一夜回到整改前”,面对群众质疑还振振有词:教育实践活动都结束了,你还挑什么刺呢?正是意识到作风问题的顽固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大会上强调,“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活动中的“紧张心态”,继续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让各级党员干部时刻感受到改作风实实在在的压力。
上级领导不能光派任务,要多留一份心,及时感知下边的风向,出现问题早提醒、快纠正。1946年中秋,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召集几个纵队的负责人开会。由于连战连捷,几位司令员满面春风地上前和邓小平握手,邓小平却摆摆手说,这次开的是“不握手会议”!原来,前线部队因为胜利滋长一些骄傲自满情绪,一些干部作风有些松懈。邓小平重点对此进行批评,连敌军逼近也坚持不散会。各纵队司令员在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终生难忘这次会议。今天,一个8600多万党员的政党要“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正需要多一点“不握手会议”的严,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
“层层压紧、上下互动”,并非要求上下一统,更不是照猫画虎,而是因时制宜、分类作答。有的问题出在基层,根子却在上面,比如层层陪同、评比泛滥等,就应该下题上答。有的问题出在上面,需要下面配合解决,比如违规使用公车、盖豪华楼堂馆所等问题,就应该上题下答。还有的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交叉,比如户籍改革、教育改革等民生问题,就应该各地方各部门同题共答。只有上下互动、前后照应、左右衔接,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真正把工作做好。
西方有一个“巴比伦塔”的神话:人类本来说的是通用语言,交流无障碍,于是想齐心协力建一座直通天庭的高塔。而上帝只是让人类的语言一夜之间变得五花八门,上下两头的人说话互相听不懂,行动上无法协调一致,通天塔就成了“烂尾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作风建设,还是全面深化改革,疏通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权力经络,都是必须迈过去的坎。搭好天线,接好地线,打掉隔热层,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上下同心、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