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作文案例
乔林生:问心何处是故乡
发布日期:2014-11-5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147   收藏(0)

    大理和延安,一个滇之西,一个秦之北,无论是环境气候还是地形地貌,似乎都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行走在大理州的青山绿水之间,时不时地勾起我对生我养我的那片黄土地的记忆,让我有一种“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的感慨。

  对任何一个地方的认知,首先是语言的认知。去过若干次江浙、两广以及上海,听当地人讲话真的就像听天书,两眼大瞪,基本不懂。在大理采风,我不用翻译。

  大理人把鞋子称为鞋(haí)子,把去不去说成客不客,把粗糙叫粗皮潦草,把看你不爽叫鬼迷日眼,把土豆叫洋芋……这些方言和我家乡的方言差不多哟!于是一种亲近感、亲切感油然而生。

  几天走下来,我发现,在婚嫁丧葬礼仪、饮食起居习惯等方面,大理和延安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你可能会说,中国就那么大,哪跟哪都差不多。不,不,我去过很多地方,相距这么遥远的两个地区,能让人找到那么多的共同点,还真是不多见哩!

  (一)

  洱源茈碧湖的那片荷塘猝不及防扑进了我的胸怀。已经入秋,正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季节,但仍有一朵、两朵、三五朵粉红的花,高立枝头,随风摇摆,似乎在向来客致意。

  忽然,我的眼眶有点湿润。这夕阳下的一湖荷叶、一片莲蓬、几枝莲花,是那样真切地勾起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母亲从小渴望生长在水天相连的南方,她给自己起的名字就叫莲。可她却生于黄土,终于黄土。母亲生前常说:“有水才有灵性,有水才活得滋润。儿子,你什么时候才能长硬翅膀,带我到外面走走啊?”我曾暗自许下带母亲周游世界的诺言,让她看看心中的水乡、梦里的荷塘,但终究未能如愿,母亲走得太早,我成熟得太晚。

  此处胜景只是洱源的一角。环绕浩浩洱源,竟有三江、三河、五湖。每一座青山都是那么清幽自然,每一条河流都是那么澄澈委婉,每一个湖泊都是那么波光潋滟。母亲是再也不能来看她想看的世界了,让我拍下海西湖的秋之胜景,凭栏远眺,感受一番“撑入荷花人不见,却将藕叶代蓑衣”的情致;让我乘一叶小舟驶入曲径通幽的东湖荷乡深处,哼一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南北朝民歌,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让我走近风光甲苍洱的双廊渔村,看远处帆影点点,近处浪花撞碎苍山倒影、撞碎绵绵思绪;让我停留在素有“文墨之乡”“世外桃源”之称的凤羽古镇,那里寺庙成群,松木成荫,泉水淙淙,鸟叫蝉鸣,耕读传家,诗书入画,三教合流,戏歌混搭……

  想念的母亲,这湖光山色,这风花雪月,一定是在您的梦境出现过的,因为儿时您无数次给我描绘过水乡“美得像画一样”的景致,难道不就是眼前这样别无二致?!

  母亲没了,风景依然,谁能让时光倒流?!

  (二)

  历史已经走远,历史人物近在眼前。

  谁都知道陕北人是吃洋芋长大的,烤洋芋、蒸洋芋、炒洋芋,洋芋丸子、洋芋擦擦、洋芋馒馒(像蒸糕一样蘸着蒜汁吃的食品)。然而,我没有想到,我们种洋芋、吃洋芋竟然和一个大理的云龙人有关。杨希元先生告诉我,道光年间,他的先祖杨名飏在陕西先后任延榆绥道、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授二品资政大夫。在陕期间,他体恤老百姓的疾苦,颁谕《种洋芋法》,严令各府州引进、推广、种植最适合山地生长的洋芋,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饥饿问题,受到道光皇帝多次召见,并降旨表彰。

  我就想,此地人和彼地人,素不相识,但他们的祖先不知道什么时候有过交集,可能五百年前还是一家人呢!我就想,洋芋这种南美洲的作物,怎么在17世纪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安家落户,又怎么先成为云南人、后成为陕北人餐桌上的“常客”,其中有过多少不为人所知的曲折经历呢?

  仔细观察,我们那里的洋芋呈土黄色,而大理的洋芋偏红薯色,大概是土质颜色不同造成的吧。别光看了,红皮洋芋的滋味怎么样需要亲口尝一尝。

  如果我说卤水煮洋芋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洋芋你肯定不信。那么,请你到沘江边来吧!热情好客的白族兄弟就在江边架起两口大锅,倒入从自家盐井里打出来的卤水,然后在一口锅里煮洋芋,一口锅里煮鸡蛋。柴火那个旺,卤水那个沸,只见一颗颗红扑扑的洋芋蛋,一颗颗圆溜溜的柴鸡蛋,在大铁锅的汪洋里翻滚扑腾,真好似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很快,一股带着泥土味的香气扑鼻而来。

  一同而来的年轻女孩起初不以为然,这还能吃?这还好吃?盛情的主人说,尝尝吧,来一趟不容易。那就三个人分一块洋芋,两个人分一个鸡蛋,再就点诺邓的火腿尝尝,这一尝可不得了,风卷残云,狼吞虎咽,一大锅洋芋没了,一大锅鸡蛋没了,几大盘火腿肉也没了。

  “太好吃了,这简直就是大理的‘两弹(蛋)一星(腥)’!”我的话把大家逗笑了。

  吃惯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的城里人,在这并不富有的僻壤之地知晓还有这样的可口食品,从而赞不绝口,这恐怕是他们出发之初没有想到的。

  吃住行,吃排第一。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吃得舒服,你还会想家吗?至少不那么想了。

  (三)

  大理人也像我们陕北人一样爱唱山歌。

  毫无疑问,《小河淌水》是最能代表大理文化的一个符号,它成为华夏民族传统声乐中的经典,成为唯一一首编入美国高等教育音乐教材的中国民歌,成为经常唱响在国家乃至世界重大音乐舞台上的保留曲目。它的影响力毫不逊色于《兰花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应该感谢那个叫尹宜公(1924年10月21日—2005年12月13日)的弥渡人,是他让小河淌水流向远方,流到每一个喜欢云南民歌的人的心里。我们在弥渡密祉尹宜公故居看到了云南省版权局1997年1月颁发给他的证书,白纸黑字,《小河淌水》的著作权人就是尹宜公。作品问世五十年后,收集整理者是谁这桩公案才尘埃落定,也算是一件有意思的文化轶事。

  主办方已在一个场院里摆好桌椅,围成一个四方形的圈子,几碟粗粮,一壶老酒,性情豪爽的云南人用这种简单又隆重的方式招待远方的客人。

  惊着我了!三位彪形大汉来到我们面前,我以为是来敬酒,没想到他们突然开口唱歌,竟然声震四座,一曲《小河淌水》唱得余音绕梁,感人至深。说实话,我听过各种版本的《小河淌水》,其中不乏著名歌唱家的。但就是在这个叫密祉的地方,原汁原味的《小河淌水》让我动心了,动容了,只觉得一股湿润的、温暖的感觉在心中弥漫开来。一打听,才知道献歌的一位是当地的乡长刘继祥,一位是旅游局局长石海华,一位是花灯团团长周美润,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弥渡人。在我的恳请下,他们又重唱了两遍《小河淌水》,大家掏出手机,有的录音,有的录像。

  民歌是最容易让人产生归属感的,比如此时此刻,我觉得我身在异乡非异客,倒像是一个情窦初开的阿鹏,特别想与美丽的金花姑娘对对歌,最好唱上三天三夜,唱他个天昏地暗,唱他个声嘶力竭,那才叫过瘾。

  充满激情和欢乐的聚会结束了。送客人回住宿地的路上,《小河淌水》的歌声依然绵绵不绝。大家意犹未尽,团团围住了弥渡县的县长张世伟,只见他随手摘下一片树叶,便吹奏出婉转好听的像鸟叫一样的《小河淌水》,他似乎也没有尽兴,扯开嗓子唱起了七○后版本的《小河淌水》,高亢、明亮、动情,真的很好听,弥渡人个个都是歌唱家啊!

  同行者恋恋不舍,停在路上附和着“阿鹏”“金花”们悠扬的歌声,而我的思绪已经飞得很远。

  我在想,文化不仅仅是文化,文化可以转化衍生成物质产品。《小河淌水》应该做成系列品牌,一个低碳环保、流向全国、风靡世界的品牌。一旦《小河淌水》流向更远的地方,那些沉浸在爱情中的青年男女,那些还想再恋爱一次的人,他们来云南便会来到小河淌水清悠悠的地方,一洗旅途的劳顿和烦恼,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我在想,如果几十、几百甚至成千上万的弥渡人,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放歌《小河淌水》,那将又是怎样壮观、怎样摄人心魄的场景?说不定能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呢!而许许多多像我一样寻梦的观光客,也会穿上鲜艳的白族服装加入到他们的大合唱队伍之中。那时,多少无尽的乡愁都会化作小河淌水奔流到海不复归。

  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也许它是那个你生活过十几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地方,也许它是另一个虽然没有生你养你,但能满足你对生活的种种渴望和要求,能够纯净你的灵魂、安放你的乡愁的地方。

  问心何处是故乡,我的故乡在远方;问心何处是故乡,何处有爱、何处有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何处就是故乡。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