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随感
谁道君王薄贾生? ——谈自用与成才
发布日期:2014-9-12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978   收藏(0)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贾生》诗,是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名作,也是古今咏史诗中的极品。在中国诗词史上,此类诗大多“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借古喻今,托古寄慨,表达咏古讽今、怀古伤今的情怀。 

  同样题材,同样情怀,古之文人骚客,多有诗文阐发,而唐代诗人最为盛行。他们往往以贾谊被贬长沙作比,或为自己贬官作诗自慰,或为朋友被贬作诗相慰。如李白在《巴陵赠贾舍人》中写有“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诗句;杜甫在《发潭州》中写有“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诗句;白居易在《偶然二首》诗中写有“汉文名圣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诗句,等等,无不表达了对文帝薄恩或贾谊不遇的感叹。 

  其实,历史上的汉文帝、贾谊及其君臣关系,并非如李商隐们所描述的那样。史载,汉文帝刘恒即任之年,非常赏识贾谊的文韬武略,提拔20岁出头的贾谊为博士。此后,不到一年又破格提拔贾谊为太中大夫,且对贾谊的策议多加采纳,但就在拟破格提拔贾谊为只有开国元勋才能担任的公卿时,却遭到了周勃、灌婴等老臣和权臣的嫉妒反对。或许是为稳定朝政,或许是为保护贾谊,文帝暂让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从此,贾谊精神失落,作《吊屈原赋》,后因梁怀王坠马身亡之事而忧伤过度,以至英年早逝。因此,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韬晦,不能自用其才,得出“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的结论。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则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人才学研究认为,人才的成长是以创造性实践为桥梁,内外因素综合效应的结果,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自用其才就是人才非常重要的内因。有才而不能自用,终难成才或成为大才。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李商隐、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青年官兵亦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自用其才,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自感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的甚至意气用事,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于己有害。今天我们虽生正逢时,然而人生绝非鲜花坦途,也有阴晴圆缺,崎岖坎坷。但即便如此,也应以积极的心态干事,以灵活的方法处事,哪怕是身处逆境,也要以“入世”情怀,自用其才,尤其是缺少历练的高学历官兵,更应记取。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来源:《解放军报》)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