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清廉之风
帝国黄昏之——从著名作家到痔疮良药
发布日期:2014-9-12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168   收藏(0)

中国人在酷刑的创造上不乏天才,从远古的炮烙到晚近的廷杖,花样翻新的酷刑蔚为大观。窃以为,诸种酷刑中,最血腥者莫过于凌迟。所谓凌迟,民间通称千刀万剐。要言之,就是把受刑人绑在柱头上,由刽子手用锋利的小刀,把受刑人身上的肉一小片一小片地割下来。 

  有明三百年间,到底多少人死于凌迟,已不可考。不过,最著名的凌迟受刑者有三个,其一是刘瑾,刘瑾乃权倾一时的大太监,祸国害民,凌迟而死,纯属咎由自取。刘瑾被判凌迟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天完成。第一天凌迟了三百五十七刀;晚上,刘瑾被押回监舍,这个浑身是血,身上少了三百五十七方指甲大小肉片的家伙,居然还有心思喝两碗粥。其二是袁崇焕,这位晚明时期唯一具有軍事天才的封疆大吏,仅仅因皇太极从《三国演义》中学来的笨拙的反间计,就被崇祯处以极刑。在他死后一百多年间,还一直背着汉奸的黑锅。尤为可叹者是,这位民族英雄身上的肉,竟被他所保卫的同胞们买来佐酒。其三则是下文将要说及的郑鄤。 

    郑鄤是江苏武进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天资聪慧,十八岁中举,二十八岁中进士,写得一手好文章,是当时有名的文化人。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一个十多岁就闻名全国的偶像派作家。文人大抵是容易高看自己的,尤其是那些少年得志的文人,他们一旦得意起来,就容易像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郑鄤也未能免俗。他早年在京城做庶吉士时,曾大胆批评魏忠贤,为文坛领袖黄道周和文震孟等人所器重,大概已有把他培养成下一辈文坛领袖的意思了。郑鄤获罪于阉党后,辞官回乡读书写作——如果他一直坚持这种寂寞却清洁的生活方式,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了。不幸的是,文人总是不甘寂寞的,哪怕只能写点诗词歌赋,也总以为有安邦定国之才。在朋友介绍下,郑鄤到北京晋见首相温体仁,希望温体仁举荐自己出山。然而,温体仁本是一个无能加阴险的官僚,会见时,不知天高地厚的郑鄤慷慨而谈,其结果是,温体仁不但不打算举荐他,反而觉得此人“锋芒如刃”,今后要是做了官,必然与已为敌,不如设法剪除——这大约是历史上最失败的一次求职面试,主考官不用你也罢,竟然惹得他老人家要从肉体上消灭你。 

  恰好,郑鄤不肯为他继母的哥哥——也就是他舅舅吴宗达——的儿子科考出力,吴舅舅觉得这个名人外侄不把他放在眼里,不免恼羞成怒,就写了一封揭发信寄给温体仁。温体仁瞌睡时遇到了枕头,马上把举报信整理成奏章,向崇祯上书。这封由首相亲自署名的奏章中,温体仁给郑鄤罗列了三条耸人听闻的罪名:杖母、奸媳、奸妹。在以孝悌治国的古代中国,三条罪名中的任何一条都足以致郑鄤于死地。然而,究其实,这三条罪名虽然不算莫须有,但都是人为的曲解和夸张。 

  以杖母为例。郑鄤的继母经常殴打奴婢,郑鄤为了让继母痛改前非,利用继母迷信的性格,串通巫婆设坛作法。作法中,巫婆宣称被殴至死的奴婢已到阴间起诉,继母将为此遭受报应。这个迷信的老太太吓得瑟瑟发抖,郑鄤一再向巫婆求情,于是以击杖二十了结。个中原由,原本是郑鄤同情奴婢,想让他那个凶恶的继母有所收敛,所谓击杖二十,也只是轻轻拍打了二十下。但温体仁的奏章就像一切奸滑官僚别有用心的报告一样,只有结果没有原因。至于奸媳和奸妹,则只是与郑鄤不满的士绅们传播的谣言。然而,三人成虎,何况当朝首相的白纸黑字呢? 

  崇祯接到奏章极为震怒,下令逮郑鄤下狱,由刑部负责审理。刑部尚书冯英审问之后,认为事情并非如温体仁所言,而且郑鄤本人颇有才名,是个著名作家,因而语气近乎回护。温体仁见冯英不肯按他的意思严办,借故将冯革职,郑鄤则被转移到锦衣卫镇抚司。但即便是以诏狱著称的锦衣卫,也觉得郑鄤当了冤大头,一直不予结案。这样,著名作家郑鄤就不明不白地关在大牢里。不过,他的狱中生活倒也充实:住的是单间,吃的是小灶,还在狱中为仰慕他的士子们搞讲座,收取可观的讲课费。 

  郑鄤在牢中关了四年后,凌迟噩耗终于来临。崇祯十一年,京师遭遇百年不遇大旱,在相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当局认为这是冤狱所致。但当锦衣卫同知吴孟明把郑鄤当作冤案上报时,却遭到了崇祯出乎意料的过激反应:他不仅不承认郑鄤有冤,反而认为郑鄤死有余辜,下令“将郑鄤脔割处死”。 

  凌迟郑鄤是在崇祯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当时,史学家谈迁亲往刑场观看,并留下了翔实记录。谈迁说,当郑鄤押进场时,看到一根有横丫的木头立在牌坊下,那本是凌迟用的,郑鄤居然好奇地问了一句:这是干啥的?到中午,凌迟结束,天色暗惨。回家途中,谈迁看到许多人购买郑鄤的肉,据说是用来炼制治痔疮的药——一个多年来名满天下的著名作家,竟然一刀一刀地零割了给人作痔疮药材。计六奇感叹说:“二十年前之文章气节,功名显宦,竟与参术甘皮同奏微功,亦大奇矣。” 

  崇祯之所以要置郑鄤于死地,在于此时的大明已经有如鼎沸:这一年,原本已投降的张献忠和罗汝才揭竿再起,追剿的官军大败而还;虎视关外的清军深入山东,攻陷重镇济南。崇祯无可奈何,他得找一个出气筒。恰好,郑鄤就是最佳人选——在杖母、奸媳和奸妹三桩大罪下,崇祯对郑鄤的处罚越严厉,也就越能表明自己在道德上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优越感。至于日非的国事,似乎也会因这种虚拟的道德优越感而注入一剂强心针。更何况,严惩郑鄤还既可以转移民众视线,又能诏示圣朝以孝悌治天下的既定方针呢? 

  这个故事说明,可怕的政治斗争具有匪夷所思的威力,能够把一个著名作家变成一堆痔疮良药。

(来源:人民网)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