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论坛
青年懂中国,才能接好棒
发布日期:2014-9-10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002   收藏(0)

 9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从不同角度,就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探讨。这一话题却在网上引起争论,高校需不需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这个问题很有辨析的必要。

  曾几何时,“意识形态”在有些人那里成了“敏感词”。一说做意识形态工作,就好像是自己本不需要,却要被强加什么、灌输什么。很多人可能并未意识到,不管是否愿意,人总是生活在意识形态之中,总会受到意识形态支配。意识形态是什么?通俗点说,意识形态就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要想在一个社会中自如生存发展,怎么会不需要这种共同价值的濡染呢?

  一些人之所以对中国存在偏见,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价值认知有偏差。有的人先入为主,好像中国什么都不对;有的人迷信外国,总觉得西方什么都好;有的人崇尚精致利己,反感主流、躲避崇高。比如,说到食品安全,美国曾有总统因在阅读时看到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的句子,而愤怒地把正在吃的香肠“扔出窗外”;讲到环境污染,英国泰晤士河也曾一度成为“死河”,但一些人却把这些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视为中国的“制度专利”。试想,在这样的价值观主导下,怎么会看清一个真实的中国?

  在有些人那里,让他们占据高校讲台向学生灌输西方意识形态才是自由,中国的大学加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是“钳制自由”。他们总是以西方大学“思想自由”为理据,可真实情况又如何呢?去年3月,美国教育部下属机构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在其网站的儿童专区“每日语录”一栏,用英文引用了毛泽东关于学习的名言“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结果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因此受到批评,网站删除了有关内容,先是改成了“今日无警句”,后又换成林肯的名言。但依然被一些议员斥责“为什么要引用‘共产主义者’的话?”教育部官员赶紧出来宣布暂停了这一栏目,并声称正在核查数据库中的内容。

  一个鼓励学生学习的警句,仅仅因为出自中国领导人,就引发如此轩然大波,从中不难看出美国意识形态情结之浓。他们的意识形态教育可真是“从娃娃抓起”。今年暑期美国上映的电影《少年时代》中,就有小学生上学前唱国歌、背誓词的场景。那些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不讲意识形态教育的人,真是如网友所说,“不是因为天真,就是别有所图”。

  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取向,青年是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正确的价值观不去主导,错误的价值观就会去主导。主流价值观不去生根,非主流价值观就会野蛮生长。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学术与思想无禁区,但国民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事实上,在西方,知识和学校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高等教育和新闻传播体制被视为“现代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最重要的机制”。今年初,俗称“美国高考”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修改大纲,在阅读题中加入《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等内容,以期用考试系统性地塑造学生的观念、信仰和意识形态。确如有网友所写:“看看美国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如何无孔不入的吧,再讨论要不要的问题就真是落后了”。

  “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拿破仑的这句话,很大程度上道出了人类历史的一个秘密——忽视了意识形态的力量,很难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意识形态工作是面向精神和心灵的工作,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结合青年特点,讲好中国故事,让青年真正懂中国、爱中国,青年一代才会在中国主流价值观的烛照下自信地“接棒”,坚定地走向未来。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