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论坛
在问题中“发现未来”
发布日期:2014-8-2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909   收藏(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关于波斯猫的故事:某次战役中,一位德国军官通过望远镜看到一只波斯猫。有人说这不过是一只野猫,这位军官却分析道:下级军官绝不会有这样名贵的猫,因此这附近必然有敌军的一个指挥部。结果,在暴风骤雨的突袭后,指挥部被德军歼灭。这个故事潜藏着一个道理:看见不等于洞悉,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抓住细节中蕴含的真相。

  古人云“道生万物”,而万物中皆有道理,问题中自有真谛。不过,它们不会自发地呈现出来,只有经过冷静地观察、理性地分析,才能从蛛丝马迹中洞见本质。我们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但问题也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契机,因为问题中往往蕴藏着前进的密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我们往往能从问题中发现美好的未来。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善于从问题中发现未来,是治理能力的体现,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不能不看到,面对矛盾问题,还有不少人当“鸵鸟”,对问题视而不见,不想、不愿、不能深入一步、递进一层。看到办事窗口前面车水马龙,却不去思考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看到机关单位走基层的“大呼隆”现象,却有意回避其中的形式主义顽疾;看到天价学区房、择校热甚嚣尘上,却不敢去碰教育不均衡这个症结。对不良现象安之若素,可以说是“选择性失明”。不愿对现象背后的原因深入思考,归根结底还是“惰政思维”在作祟,是缺少担当、逃避责任的体现

  更进一步看,想不想在思考上更上层楼,是态度问题;但能不能实现从看见向洞悉的飞跃,则是能力问题。毕竟,“观察从来都不仅仅是眼睛与事物的相遇”,从个性中寻找共性,从问题中发现规律,需要领导干部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驱散迷雾、挖掘本质。这何尝不是对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考验?

  看到网上“霾头苦干,再创灰黄”的揶揄段子,能否从“会呼吸的痛”中增强转型升级的自觉性?看到一些地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鬼城”现象,能否提升推进人的城镇化的主动性?看到大城市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不堪,能否从中捕捉到城市治理创新的契机?正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认识有多深刻,就能从现象中提炼出多少东西,也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所能抵达的高度。

  从改革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推开,再到流动时代的户籍制度创新,改革实践不断印证着:同样的社会问题,如果认真对待、深入思考,恰能成为一个地方率先改革、引领潮流的发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矛盾、林林总总的治理难题,不能迷失在现象的迷宫之中,而应该从矛盾检视症结所在、从问题读懂难点所系,进而找到推进改革、完善治理的着力点。这不仅需要担当精神,更需要克服本领恐慌,用知识和智慧锻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叔本华曾不无悲观地说道,“你看那偶然性,谬误是它的兄弟,愚蠢是它的婶娘,怨恨是它的祖母,而它却统治着这个世界。”此论固然过于夸张,但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如果止步于事物表象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后果将是多么严重。领导干部为官一任,显然不能让偶然性“乱花渐欲迷人眼”,更不能在问题表象中“无边丝雨细如愁”。善于从问题中发现未来,我们必能“乱云飞渡仍从容”。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29日 04 版)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