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海港城市福州,将目光投向深邃的海洋,“2013年度海洋人物”在这里揭晓。
他们根植于中国大地,耕耘在海洋生产、生活一线;他们是个人也是集体,在浩瀚的海洋埋下苦与泪,收获笑与甜。他们用心诠释着对大海难舍的情怀。
用生命为国家护航
波飞浪卷,战舰列阵,海军北海舰队某核潜艇再次踏上保家卫国的航程。他们勇闯惊涛骇浪、建功深海大洋。
严肃认真是他们工作的态度。小修后的排查,不见了设备上的一颗螺丝,为了万无一失,他们16天地毯式搜索,终于找到。
无国何有家?是他们对家庭的交代。基地军史馆里静静陈列着泛黄的“遗书”,那是老艇长当年参加极限深潜任务时准备留给妻子的。对于核潜艇官兵来说,每一次远航都是生死考验,怀着最好的希望,做了最坏的打算。
他们用生命为国家护航。为抢修核反应堆舱冷却系统,副机电长孟昭旭的生命定格在45岁,与深海同眠。他的遗愿是让儿子成为核潜艇的一员。如今,孟昭旭的儿子伫立在舰艇蓝色方阵,如愿补上了钢铁巨鲸上陨落的那颗“铆钉”。
“海洋人物”是刚劲硬朗的战士,也是逐浪扬帆的舰船。
2013年,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雪龙”这个名字。在第三十航次中,“雪龙”船披荆斩棘、克服万难,出色完成科考任务的情况下又只身前往南极圈救援俄罗斯被困船只。成功解救俄罗斯52名乘客后,骤变的浮冰却围困了自己。没有坐等救援,“雪龙”船依靠自己的能力与智慧,抓住时机,破冰而出。其后,又毅然奔赴马航失联海域参加搜救任务。这些,都为自己和祖国赢得了国际赞誉。
用时间丈量青春足迹
16岁与“雪龙”船的邂逅,开启了高中少年陈金石的海洋天地。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海洋社在他的张罗下已有70多人。他把同学分成不同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时常组织讲座、研讨等活动丰富同学的海洋知识。
一个甲子轮回,是金翔龙与海洋休戚与共的生命刻度。“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让曾经的热血少年选择了海洋地质研究,并成长为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从1958年参与全国海洋全面普查,到1990年代表我国出席联合国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筹委会会议,从大浪打翻他所在的考察船,到为了保证海上探测顺利进行,用牙齿剥离起爆线。他带领实现了中国海上勘测“零的突破”,也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国作出了关键性贡献。
“海洋人物”根植于这片大地,在重复的劳作中历久弥新。
上世纪80年代头顶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王云没有留在大都市,而是回到海岛做起了技术推广员。她住渔排、经风雨,脚蹬胶鞋、身披工装,踏遍了田间地头。她承担的海水网箱养殖、鲍的育苗及养殖等技术,开创了专业技术领域先河。仅鲍的养殖一项,就使当地4000户养殖群众受益,年产值3亿多元。
中国海监南海维权执法支队支队长缪文波,1974年进入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参与过我国第一颗洲际导弹“东风5号”发射靶场选定及导弹回收、“向阳红5号”5次突破岛链封锁等任务。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疆海各地。
海油蛙人楚金勇,用生命捍卫着海洋平台生产设备的有序作业,10年47196分钟水下作业,演绎不平凡的工作业绩。2009年12月,渤海冰灾,水中能见度近乎为零。除夕之夜告急抢修,楚金勇带队作业。海冰无比危险,拍击在身上,潜水员会重伤;割掉呼吸的“脐带”,潜水员会送命。下水两个小时,就在楚金勇完成作业的一刹那,海冰悄然而至身边。晚一秒,他的“脐带”就会被切断。眼疾手快的队员们,不敢片刻迟疑,在浮冰距他十几厘米的时候,把他拉出了死亡之门。
用平凡书写精神史诗
每个周末上午9时,连云港市苍梧物业公司副总经理、新浦区机关社区党总支书记赵军友都会准时出现在“在海一方”公园海滩。小马甲、白帽子、白手套、小挎包,左手长夹子、右手垃圾袋,他和队友的标准行头,成了公园的一道风景。破旧渔网、烟蒂……捡起垃圾,仔细分类。细碎繁琐的工作,他乐此不疲。他和队友一起,顶着挨打的风险,在企业污水偷排入海的排污口取证维权。
作为渔民的孩子,从修造船厂的铆工开始,吴厚刚在獐子岛集团工作34年,把这家乡镇集体企业发展为市值约100亿元的上市公司。从最初在黄海北部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海洋牧场,到投资数亿元实施海洋牧场增养殖生产,獐子岛集团带领当地1万多养殖户共同致富,改变了企业和家乡小岛的命运。
改变了命运的还有徐会希。作为技术标兵,“科学一号”“海洋二十号”“海洋六号”实验任务都曾留下了他的足迹。如今,他是“潜龙一号”总设计师。他为海洋科技贡献了智慧,“潜龙一号”下潜深度达到5162米,海洋强国的时代也成就了他事业的高度。
如同一部当代中国海洋人精神的史诗,连续四个年度的海洋人物评选标志着中国人的海洋意识。
“风吹不冷我的情怀,浪打不散我对你的深爱。这颗心已属于大海,只为千万朵蔚蓝盛开。”这首海洋人物评选主题曲《海洋之心》,或许是对海洋人物最美的诠释。
因为他们的心,已属于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