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关系问题上不要太浪漫主义.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触一个人时首先看到的是他或她的优点,这一点颇像是在餐馆里用餐的经验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吃头两个主菜是,也是赞不绝口,愈吃愈趋于冷静,吃完了这顿筵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于是转喜为怨,转赞美为责备挑剔,转首肯为摇头。
这是因为第一,开始吃的时候你处于饥饿状态,而饿吃了糠甜如蜜,饱吃了蜜也不甜。第二,你初到这个餐馆,开始举箸时有新鲜感,新盖的茅房三天香,这也叫做“陌生化效应”吧。
和人的关系也有这种饥饿效应和陌生化效应的。一个新朋友彼此有意无意都要表现自己的最好的方面而克制自己不良的方面,后者例如鲁、例如急躁、例如斤斤计较、、、、、而一个新朋友就像一个新景点、一个新餐馆、乃至一件新衣服、一个新政权一样,都会给你的生活带某种新鲜的体验、新鲜的气息,都会满足人们的一种对新事物,新变化的饥渴。结交久了,往往就是好的与不好的都显现出来了——当新鲜感逐渐冷漠下来以后,人们将必须面对现实,面对新事物也会褪色,也会变旧的事实,面对求新逐变需要付出的种种代价。
坚持浪漫主义的人际关系准则,在小说或诗歌里可能是很感人的甚至是很有趣的,比如发现某人庸俗时立即与之割席绝交,初见一个人听完一席话便立即拔刀相助或叩头行礼、、、、、、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极端化与绝对化的做法就给人一种不明事理、化解不开的感觉,这也正如所说,你演习的时候可是是关云长或林黛玉,从台上下来以后,你必须卸掉装变回来成为正常人,否则就是矫情欺世了,如果不是精神病的话。
了解这一点,也许我们再碰到于新相识某某某先是印象奇佳,后来不过如此,再往后原来如此,我猛对这样一个过程也许应该增加一些承受力。
与其对旁人要求太高,寄予太大希望,不如这样要求自己与希望自己。与其动辄动辄对旁人失望不如自责,都是凡人,不必抬得过高,也不必发现什么问题就伤心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