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教育模式
接纳承诺疗法在罪犯改造中的应用初探
发布日期:2025-4-7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6   收藏(0)

摘要:将接纳承诺疗法应用于罪犯改造是监狱罪犯矫正领域兴起的新探索。接纳承诺疗法有助于改善罪犯消极情绪、提高罪犯心理灵活性、促进监狱改造目标实现。推进接纳承诺疗法在罪犯改造中的应用,应开展罪犯接纳承诺疗法相关理论研究,增强接纳承诺疗法在罪犯改造中应用的针对性,提高罪犯接纳承诺疗法应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强罪犯接纳承诺疗法效果的评估。

关键词:接纳承诺疗法 罪犯 改造 心理 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D926.7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中的一种代表性方法,接纳承诺疗法不断被引入监狱罪犯改造实践中,成为一种潜在有用的干预措施【1】。为进一步推进接纳承诺疗法在罪犯改造中的应用,有必要对接纳承诺疗法在罪犯改造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工作原理、基本做法、实践效果以及未来发展等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接纳承诺疗法概述

(一)接纳承诺疗法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接纳承诺疗法(ACT)由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海斯(StevenC.Hayes)提出,与辩证行为疗法(DBT)、正念认知疗法(MBCT)、慈悲聚焦疗法(CFT)和功能分析心理疗法(FAP)一起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第三浪潮,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最新发展,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理学会认可的循证疗法。其核心观点是,接纳自身改变不了的身心反应,接受自己正在经历的困难和问题,而不是试图否认或改变它们,在观念和心态上首先要接受“幸福不是人生的常态”这一现实,学会承认自己更深层次的感受,选择自己想要的未来,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去实现想要的未来。按照接纳承诺疗法的观点,相比于坦然接纳情绪,一味地想要控制那些令人痛苦的内部状态往往会事与愿违。

(二)接纳承诺疗法的理论基础

接纳承诺疗法采取一种功能情境主义(FunctionalContextualism)的哲学取向,强调理解事物与分析问题必须动态地考虑整个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在这样的哲学背景下,接纳承诺疗法将心理事件看作是个体与情境之间一系列的互动,强调心理事件的改变需要关注其本质,也就是心理事件的功能,即个体与所处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在于认知的具体内容和语言形式。因此,接纳承诺疗法对“负性的”“非理性的”“异常的”心理事件都保持开放态度,不再局限于原始的认知内容的改变。

接纳承诺疗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关系框架理论(RFT),它以功能情境主义为基础,认为大多数动物只能依靠视觉、听觉、嗅觉等机体形式的机制来建立关系,但是人类却可以通过非机体形式的机制建立随意刺激相关关系,具有极强的衍生和联合刺激物之间关系的能力。也就是说,人类个体可以将原本没有关系的刺激关联在一起,并赋予这些刺激新的意义,不需要借助视觉、听觉、嗅觉等机体形式的机制,具有随意性。一般来说,这种相关关系的建立存有“相互推衍性(mutualentailmentorbidirectionality)"“联合推衍性(combinatorialentailment)”和“刺激功能的转换(transformationofthestimulusfunction)”三个特征,当所有上述三个特征确定并形成某种特定的关系时,我们就称这种关系为“关系框架”【2】。例如,当A与B建立关系后,那么可以推断B与A也将会存在着关系(相互推衍性),然后,当B与C建立一定关系后,也可以推断出A与C也势必存在着某种关系(联合推衍性),同时A、B、C之间的这些关系之间还存在功能转换性,其中某一关系的改变会导致其他关系的变化(刺激功能的转换)。根据关系框架理论的观点,由于个体在不同事件之间建立的关系联结具有随意性,这就使得不相关的刺激情景也可以引发负性想法。如周围人的欢声笑语与自己的婚姻不幸之间原本不存在关联,但是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将二者之间建立关联,形成关系框架,只要看到其他人的快乐就会引发对自己不幸婚姻的联想,从而引发抑郁的负性情绪。为了解决这种不合理的关系框架,接纳承诺疗法采用接纳、正念、认知解离等技术,一是让个体接纳自己的想法,不要刻意压抑,以免适得其反,引发更频繁或者严重的抑郁情绪。二是引导个体不再关注心理事件本身,而是从心理事件之间的关系出发,帮助个体认识到“周围人的快乐”与“自己的不幸婚姻”之间原本不存在关联,是自已的不合理认知导致的负性想法,从关系框架出发改变不良情绪和错误行为。

(三)接纳承诺疗法的作用原理

接纳并非接纳承诺疗法的最终目标,而是一种鼓励去采取能够带来积极结果的行动的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心理灵活性,帮助求助者建立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观。所谓心理灵活性,是指能够灵活地、不做无谓抗争地接触当下和接纳自己的内在经验,采取符合自己价值的行为【3】。心理灵活性能帮助个体将自己的负性想法与实际情况区分开,进而减少这些负性想法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按照接纳承诺疗法的观点,个体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是心理僵化,即用僵化的语言规则来行事,不能完全活在当下,而是沉湎于过去或未来,提高心理灵活性是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关键。具体来说,接纳承诺疗法主要通过六个心理过程促进心理灵活性(见图1)。这六个心理过程都可以视为一个从“心理僵化”到“心理灵活性”的连续体,从最初的经验型回避、认知融合、沉溺于过去或未来、概念化自我、缺乏价值观和承诺行动逐渐转变为接纳(Acceptance)、认知解离(CognitiveDefusion)、活在当下(BeingPresent)、以己为景(Self-as-context)、价值观(Value)和承诺行动(CommittedAction)。这六个心理过程可进一步概括为三个更大的功能单元,即开放(beingopen,接纳和认知解离)、活在当下(centered,活在当下和以己为景)和参与(en-gaged,价值观和承诺行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联系,共同促进心理灵活性。

 

1.接纳(Acceptance)

接纳是指帮助来访者建立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经历经验,并愿意选择有价值的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太愉快的心理体验,它与经验性回避(ExperientialAvoidance)相反。经验型回避是指人们试图控制或改变自身内在经验(如想法、情绪、躯体感觉或记忆等)在脑海中出现的形式、频率,或对情境的敏感性【4】,这种回避在实际中并不能帮助个体远离危险,反而容易导致个体对刺激物的麻木或者过敏,或者引发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增加个体的心理负担。因此,相比于选择性回避,选择接纳,接受当前各种经历,接受自己痛苦、冲动的情绪体验,不去控制或者改变它们,更能让个体感受到内心的平和。

2.认知解离(CognitiveDefusion)

认知解离是指帮助来访者将自我从思想、记忆中抽离出去,客观地观察这些内容,如同观察外在事物一样。认知解离是相对于认知融合(CognitiveFusion)而言的,认知融合是指个体的行为受限于思维内容的倾向,这种倾向会让个体不能区分头脑中的想法和真实的现状,导致心理僵化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只有个体能够将“想法”与“现实”区分开,实现认知解离,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负性想法对情绪和行为带来的影响。

3.活在当下(BeingPresent)

活在当下是指帮助来访者感受当下,将注意力放在当前的情景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上,不能只关注过去和将来的事情。ACT鼓励来访者有意识地注意此时此刻所处的环境及心理活动,不做评价,完全接受。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更直接地体验周围的世界,从而提高他们行为的灵活性,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一致。

4.以己为景(Self-as-context)

改变来访者关于“自我”的概念,从一种被评价的概念化的自我,转变成一种作为各种心理事件载体的自我,以自我为背景的觉察,从而促进认知解离和接纳,通过认知解离让来访者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不被概念化的自我束缚。

5.价值观(Value)

接纳承诺疗法中的价值观指的是用语言建构的、来访者所向往的和所选择的生活方向。通过价值观的建立,帮助来访者明确生活目标,确定前进的方向。

6.承诺行动(CommittedAction)

承诺行动是指帮助来访者将价值观落实到实践中,可以是短期或中期目标,也可以是长期目标。承诺的行动是一种基于价值观的行为,当承诺的行动很弱时,来访者会因为无法以有效的方式采取行动而感到痛苦,或者陷入冲动性行为或回避性行为。

(四)接纳承诺疗法的实践应用

相比于传统认知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并不处理认知的内容而是干预认知的功能,并不关注情绪发生的原因而是关注情绪出现后的反应【5】。有研究指出,与接受传统CBT的患者相比,接受ACT治疗的抑郁症或者焦虑症患者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但在18个月后的随访中发现,CBT的持续效果更好一些【6】。阿尔希等人对焦虑症患者治疗中也发现,在12个月的随访中,ACT治疗的患者有更好的焦虑等级评分的降低,而传统CBT治疗的患者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这一方面显示了ACT与传统CBT作用机制的不同,另一方面也验证了ACT在实践中的治疗效果。一项对66项研究的元分析发现,接纳、融合、当下意识、价值观和正念都是有效的作用成分,支持了接纳承诺疗法的作用机制。

随着接纳承诺疗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ACT的成效。相关研究表明,ACT对焦虑症、情绪障碍、混合性焦虑和抑郁、药物滥用、精神障碍、饮食障碍、控制障碍、人格障碍、行为医学问题等都有效果【8】。美国心理学会第12分会将ACT列为对慢性疼痛治疗的有力研究支持,对复合性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和精神病治疗的适度支持【9】。尼科莱特等研究发现,相比于常规治疗组,ACT治疗组在提高价值观一致的行为方面更有效,但是抑郁、焦虑和心理灵活性在任何一种治疗后都没有变化1。2020年,弗雷德里克等人对青年人进行ACT治疗后发现,在常规治疗中加入ACT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焦虑,减少破坏性行为的发生,整体社会心理功能都得到改善【11】。一项包含24项研究的元分析发现,ACT在精神分裂、社交恐惧、工作压力、慢性疼痛、边缘型人格障碍、广场恐惧症、癫痫、拔毛症等中具有显著的积极效果【12】。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接纳承诺疗法的应用逐步扩展到特殊人群中,如监狱罪犯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接纳承诺疗法与罪犯改造

与社会正常人群相比,监狱罪犯人群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名罪犯自杀,其中89%的人有抑郁症状,74%的人有身体压力症状,这些远高于正常人群【13】。一方面,有些罪犯本身就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如暴力型罪犯易存在狂躁、偏激、冲动等情绪特征,性犯罪者可能存在性变态心理。另一方面,有些罪犯则是在进入监禁环境中产生境遇型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如:有的因为无法适应狱内环境焦躁不安,抗拒监管改造;有的因亲人无法原谅自己的犯罪行为悲观厌世,长期累积成抑郁问题;有的因无法承受服刑后的家庭变故自伤自残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罪犯的身心健康,也对监狱监管改造和社会稳定严重的风险隐患,亟待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矫治和危机干预予以解决。作为新一代认知行为疗法最具代表性的疗法之一,接纳承诺疗法不仅能够教会人们有效地处理痛苦的想法和感受,调节控制不良情绪,而且能够帮助个体澄清生命的价值所在,进而努力去过有意义的生活,为着力解决上述监狱罪犯面临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一)接纳承诺疗法在国外监狱中的应用

接纳承诺疗法最初被应用到罪犯群体中,主要针对的是家庭暴力罪犯。2009年,美国艾奥瓦州惩教部(IowaDepartmentofCorrections,IDOC)评估认为,ACT是改善家庭暴力累犯的首选治疗模式。到2015年,基于ACT的家庭暴力罪犯治疗项目已经应用于在艾奥瓦州8个地区的社区矫正机构,并取得了积极成效。随后,ACT项目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在监狱环境中,以及其他需要ACT矫正项目的人群中实施。2021年,艾奥瓦州已有超过190个基于ACT的治疗小组,大约300名工作人员从事ACT矫正工作,其中实施机构包括9所监狱。自2009年ACT项目启动以来,共计有500多名工作人员接受了ACT项目的培训,超过1.5万名司法相关人士参与了该项目【14】。结果发现,项目结束1年后,完成ACT项目的参与者因家庭暴力再次被捕的比例仅为完成德卢斯男性非暴力课程[DuluthModelMen'sNonviolenceClasses,传统“殴打者”干预项目(BIP)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的参与者的一半【15】,与传统项目相比,ACT项目在减少家庭暴力累犯方面有了更积极的进展。

随着研究应用的推广,接纳承诺疗法逐步应用到更多罪犯群体中。帕特西亚和安娜对药物使用障碍的女性进行ACT干预治疗发现,经过16次ACT干预后,观察到禁欲率为27.8%,6个月后上升到43.8%。与对照组相比,治疗还促进了其他领域的改善,如对共病精神病理和焦虑敏感性的百分比的降低以及心理灵活性的增加等【16】。

(二)接纳承诺疗法在我国监狱中的应用

2005年,接纳承诺疗法被祝卓宏教授引入中国,至今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人员认可。在监狱罪犯接纳承诺疗法的应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市女子监狱和广东省明康监狱的探索。2017年起,北京市女子监狱结合自身押犯实际,与曼德福(北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接纳承诺疗法加强班建设”项目,运用ACT的理念,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的形式,帮助提高罪犯心理健康素质,接纳服刑改造事实,澄清人生意义价值,付诸有效积极行动。开展至今,7年多的实践证明,ACT在稳定罪犯情绪、缓解罪犯压力、促进罪犯改造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效果【17】。广东省明康监狱于2020年2月选取接纳承诺疗法作为罪犯改造的主要技术,将ACT理念融入团体辅导、静心训练、个别化矫治等心理矫治活动中,开展4年多以来,已取得较为明显成效。治疗结果显示,接纳承诺疗法切实增强了罪犯情绪管理的自我意识和能力,提高了罪犯的心理灵活性,有效缓解了他们的抑郁情绪,显著降低了罪犯的愤怒值和攻击倾向,明显改善了其睡眠质量,全面提高了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2023年,广东省花都监狱也在出监监狱中运用接纳承诺疗法,搭建健康心理平台,帮助即将刑满释放的罪犯缓解临释前的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慌心理等,为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做好准备,取得了良好效果【18】。通过搜索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发现,有21项ACT罪犯改造案例入选其中,包括毒品滥用罪犯、适应障碍罪犯以及患有孤僻自卑、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的罪犯等。实践证明,ACT在这些罪犯的心理矫治中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接纳承诺疗法在罪犯改造中应用的基本做法

罪犯群体中接纳承诺疗法的应用,可以把ACT理解为接纳(Acceptance)、选择(Choose)和采取行动(Takeaction)的缩写,即让服刑人员接纳自己已经入狱的事实,接纳焦虑、后悔、愤怒等情绪反应,不跟这些事实、情绪、想法对抗,不挣扎,也不沉浸其中,而是“既来之则安之”,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如何过好自己在监狱里的生活上,选择出狱后如何重新开始,并采取有效的行动,比如积极改造争取减刑、多阅读提升自己等。在接受犯罪行为惩罚的同时,摆正三观,得到心灵的提升。

在监狱中,接纳承诺疗法一般采用团体治疗的形式进行,如有需要也可以采用个体咨询的方式,具体治疗过程与团体辅导基本一致。接纳承诺疗法的团体治疗每次一般不超过10名参与者【19】,每次平均90分钟,并且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以便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一般情况下,在社会环境中每周进行1次,在监狱中每周可进行2次【20】。治疗过程包括8次活动,分别是初次相识、建立团体;认知解离、呵护心灵;认识情绪、识别功能;拥抱情绪、与痛苦同行;接触当下、以己为景;价值澄清、拨正航向;明确方向、承诺行动;回首过往、展望未来。这8次活动以接纳承诺疗法(ACT)的6个心理过程为基础,从不同角度促进罪犯的心理灵活性。

监狱中接纳承诺疗法的具体操作,应密切结合罪犯群体的特殊性。常用的做法有:

(一)“接纳”在罪犯群体中的应用

从1名人身自由的合法公民到1名狱内接受刑罚的罪犯,这一心理过程是常人难以接受的。刚入监的一段时间内,罪犯身上往往都会出现不适应监狱生活的现象,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躁郁等。为了帮助罪犯及时解决这些负面情绪问题,接纳承诺疗法心理矫治工作人员首先需要让罪犯接受自己因为罪行已经进入监狱服刑的事实,要求罪犯写出他们难以接受的想法、记忆、情感或感觉,指出接受自己不想要的想法和感受对于拥有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的重要性,以防演变成一些过激的情绪或行为表现。具体活动可以采用“T字谜”等方式,要求罪犯将4块木板拼出“T”字,绝大多数罪犯都会想把4块木板中最不规则的一块填平,但最后却会发现,这块一直努力想去填平的木板在拼接过程中才是最有价值的,根本无须改变它原本的形状。其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负性事件、痛苦经历往往是我们的资源,我们的回避和控制毫无意义,甚至会压抑它们存在的价值,只有我们接纳了它们,认罪悔罪,认真思考接下去的监狱生活应该怎么渡过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二)“认知解离”在罪犯群体中的应用

有的罪犯过分依赖自己对“公平”或“应该怎么做”的信念判断,将他们的犯罪行为变得“正确且合理”,认为自己别无他选;而有的罪犯会因为入狱失去社会自由产生“我很糟糕”等负性想法,导致抑郁或焦虑等。这些认知融合都会导致罪犯将头脑中的想法当作真实的现状,没有意识到这些想法只是自己认知过程的产物,是长期重复使用无效的策略,助长了不良行为的不断循环。接纳承诺疗法通过认知解离方法帮助罪犯了解这些想法的本质只是语言和文字本身,区分“想法”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自己的想法不等同于现实,让罪犯不要陷入自己的想象中,将这些想法与现实状况区分开,学会通过认知解离看待现实,从而采取合适的行为方式。可以通过“尿与神水”等活动让罪犯体验想法对自身的影响,从而在实践中更加清晰区分想法与实际情况,不让自己的错误想法支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尿与神水”的活动中,首先准备两个相同的纸杯,其中一个上面写上“尿”字,当着罪犯的面倒入纯净水,要求罪犯端起这杯水,并告诉自己这是一杯尿,仔细感受这杯“尿”的颜色、温度、气味,一口一口地慢慢品尝,感受它的味道和质地,直到全部喝完,然后闭上眼睛,调整呼吸,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想法上:你现在在想什么?是否因为杯子上的“尿”字产生特别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位于哪个位置?它更像是图片、词语还是声音?它是移动的还是静止的?想象自己是一个科学家,作为局外人观察自己的想法。另外一个纸杯写上“神水”,倒入相同的纯净水,要求罪犯分享喝完这杯“神水”之后的想法。最后,罪犯会发现,虽然两个杯子里面装的纯净水是相同的,但喝这两杯水时的感受想法却不同,这是因为受到杯子上写的字的影响,将文字的含义等同于了事物本身,产生了认知融合,使我们在喝“神水”时轻松自在,喝“尿”时却产生不适。日常生活中,要把“想法”与“现实”区分开,像一个观察者一样观察自己的想法,想法并不一定与现实画等号,不要被一些负面的、消极的想法牵制自己的行动。

(三)“活在当下”在罪犯群体中的应用

身处监狱中的罪犯,尤其是刚入狱和即将出狱的罪犯,他们对过去或未来都充满了彷徨和不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他们忽视了当下的监狱生活,影响罪犯监管改造的质量和参与度,而体验当下可以帮助罪犯更好地聚焦当前问题,学会以一种非评价的方式感受当下的过程,从而更好地适应狱内生活。可以首先进行非常简短的正念或注意力集中练习,如呼吸练习、冥想练习等,然后再唤起罪犯不愉快的想法或记忆,让罪犯自己体验痛苦认知发生的具体位置和感觉。如“正念吃葡萄干”活动中,给每名参与罪犯发1个葡萄干,先仔细观察它的外形、气味、然后放入嘴中,慢慢品尝,感受每一口咀嚼带来的变化。活动过程中,要求罪犯摒弃一切杂念,专注地体验当下,体验吃葡萄干的每一步。这个活动旨在让罪犯不要过于思虑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活在当下,接触当下。

(四)“以己为景”在罪犯群体中的应用

有的罪犯被概念化自我所束缚,对自我产生不合理的认知,如有的罪犯把自己扣上“失败者”的头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认为自己"可能会像往常一样把事情搞砸”,这种错误的自我概念让罪犯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中。ACT治疗师可以帮助罪犯认识到概念化自我对自己的限制,鼓励罪犯脱离自我的固化认知,不要将自我概念化,相信自己可以创造新的未来,通过认知解离技巧让罪犯发现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权。具体活动中,可以首先让罪犯画出自画像,并依次写出对自己的评价、自认为重要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然后再让组员之间相互评价,让罪犯观察自我的体验,更加客观和深入地了解自己。

(五)“价值观”在罪犯群体中的应用

当罪犯缺乏自己明确的价值判断时,他们往往只会暂时地遵循从监狱社会环境中学到的规则,如监狱规章制度或者罪犯之间的隐形规则等,但是却缺乏生活目标,对生活充满迷茫和不安。接纳承诺疗法治疗师的任务是引导罪犯意识到什么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帮助他们找到内心深处的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罪犯可以更加确定未来的前进方向。例如,“成为一名好父亲”“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等,可以鼓励参与罪犯写下他们想要努力的一个价值领域,然后让他们思考两个问题:“在出狱之前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让我朝这个方向发展?”“在我出狱后的第一个月里,我可以从哪个方面开始入手?”在接下来的治疗中,可以继续围绕罪犯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进行讨论,他们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六)“承诺行动”在罪犯群体中的应用

有时罪犯在行动之前根本没有经过思考,或者他们本身就不在乎自己或者他人的境遇情况,即使他们的很多行为可能会伤害自己和他人,他们也不会停止行动。而承诺的行动需要深思熟虑,需要意识到承诺的行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可能会失败。接纳承诺疗法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再次评估罪犯的价值观是否正确,要求罪犯

朝这个方向迈出第一步。罪犯需要写下一个短期目标(可以在释放后三个月内完成的目标)和一个长期目标(可以是释放后一年或者几年才能完成的目标),然后针对每个目标,列出三项具体行动,第一项是罪犯在释放前可以完成的,第二项是可以在释放后立即完成,第三项是可以在释放后一年内完成。如目标是成为好父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释放前,我将会积极表现,争取减刑,早日与儿女团聚;在释放后,立刻找一份工作,赚钱补贴家用,弥补这些年对儿女的亏欠;释放一年后,争取攒够五万元,为儿女的婚嫁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通过以上做法增加罪犯心理灵活性的同时,接纳承诺疗法在应用过程中往往会辅以其他内容,如药物使用、人际关系技巧和创伤治疗等。例如,实施家庭暴力犯罪的男性罪犯在接受接纳承诺疗法矫治内容的同时,可能需要摆脱对男性的固化信念、错误的父亲身份认同或者童年创伤史等,有时也会进行传统的“愤怒控制”项目矫治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心理矫治的治疗成效;对于即将出狱的罪犯也可以接受重返社会有关的技能培训,如就业指导、人际沟通技能培训等。

四、接纳承诺疗法在罪犯改造中的应用展望

从国内外已有的探索实践来看,接纳承诺疗法在罪犯改造中发挥了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初步成效:一是接纳承诺疗法有助于负性情绪的调节,提高情绪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罪犯抑郁、焦虑、冲动等不良情绪体验,提高罪犯心理健康水平。二是接纳承诺疗法有助于提高罪犯的心理灵活性,通过认知解离技术,让罪犯认清“想法”与“现实”的区别,改变错误认知,提高罪犯认知水平,更加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三是接纳承诺疗法有助于罪犯澄清价值,选择更具价值的行为,改变自身不良行为表现,进而促进改造目标的实现。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应用和成效只是初步的。已有的罪犯接纳承诺疗法相关研究仍存在研究样本较小、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研究方法规范不统一等问题。相比与社会普通人群,监狱环境和罪犯人群下的接纳承诺疗法应用的特殊性、“本土化”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加强罪犯接纳承诺疗法的应用,未来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开展罪犯接纳承诺疗法相关理论研究

接纳承诺疗法最早源于国外,于2005年引入中国,近些年才逐渐将适用范围扩大到罪犯群体中,针对罪犯群体的相关理论研究仍略显单薄,实践研究样本仍不够丰富,因此,结合我国监狱实际,针对罪犯特殊群体,加强罪犯接纳承诺疗法相关理论的探讨和探索十分必要和重要。同时,接纳承诺疗法更多地将治疗重点放在思维的功能改变以及情感的事后应对上,对具体的认知问题关注度不高。可以尝试将接纳承诺疗法与传统认知行为疗法等其他疗法放入更大的框架下加以融合【21】。未来的研究应更深入地探讨不同疗法对同一问题不同侧面的贡献,进而探讨不同疗法之间相互补充的可能性。治疗方法的相互融合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也可以使我们对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机制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二)增强接纳承诺疗法在罪犯改造中应用的针对性

相比于社会普通人群,监狱罪犯不仅因为犯罪行为失去了人身自由,在监狱中接受刑罚处罚,在心理矫治中也存在着特殊性,如:罪犯群体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偏低,心理矫治需求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复杂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对心理矫治项目的实施有一定要求;有些罪犯参加项目只是为了完成监狱布置的任务,并非自愿参加,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治疗配合度都很低;罪犯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相处方面也存在问题,罪犯接纳承诺疗法的实施往往是由狱内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民警承担,民警与罪犯身份之间的对立关系可能会成为治疗师与求助者之间融洽关系建立的障碍。这些特殊性都给狱内接纳承诺疗法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推进监狱罪犯接纳承诺疗法的应用,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接纳承诺疗法在罪犯改造中应用的针对性,总结归纳罪犯接纳承诺疗法的特殊性,对社会群体中适用的接纳承诺疗法普遍做法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提出更符合监狱实践需要的接纳承诺疗法应用模式。

(三)提高罪犯接纳承诺疗法应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接纳承诺疗法应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需要建立接纳承诺疗法专业化队伍,利用监狱场所已有的民警心理咨询师,建立接纳承诺疗法专业化队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为其开展接纳承诺疗法治疗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如合理的职务晋升通道、评估考核机制等,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技术的训练,不断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二是要发展形成适合监狱罪犯使用的接纳承诺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探讨接纳承诺疗法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作用效果、机制原理、用途范围与运作模式,研究制定一整套符合我国监狱工作实际的科学、有效、可行的罪犯接纳承诺疗法的运作模式、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为中国监狱系统罪犯接纳承诺疗法心理矫正项目提供遵循。

(四)加强罪犯接纳承诺疗法效果的评估

罪犯接纳承诺疗法治疗效果的检验指标应采取量化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前后测对照的闭环,并与罪犯日常教育改造的考核结合起来,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反馈并调整方案,以达到最佳成效。其中,测评工具应该注意选择统一的规范性量表,信度和效度良好、社会称许效应较低且包含测谎和检测注意力条目的量表,也可以基于我国犯罪规律、犯罪原因、犯罪特点,研发更具针对性的罪犯接纳承诺疗法评估工具,建立适合我国罪犯的常模体系,提高治疗效果的量化标准。同时,应加强对接纳承诺疗法治疗效果的追踪研究,进一步验证接纳承诺疗法的持续治疗效果,提高接纳承诺疗法在罪犯中应用的信度。

 

参考文献:

〔1〕Jai,A.,Steven,C.,Hayes.ACTfortheIncarcer-ated.InRaymondChipTafrate,DamonMitchell(Eds.),ForensicCBT:AHandbookforClinicalPractice[M].NewYork:JohnWiley&Sons,Inc.,2014:44.

〔2〕〔4〕张嬌,王淑娟,祝卓宏.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模型和治疗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5):377-381.

〔3〕Hayes,S.C.,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RelationalframeTheory,andtheThirdwaveofBehavioralandCognitiveTherapies[J].BehaviorTherapy,2005(4):639-665.

〔5〕〔21〕Hofmann,S.G.,AsmundsonGJG.Ac-ceptanceandMindfulness-basedTherapy:NewWaveorOldHat?[J].ClinicalPsychologyRe-view,2008(1):1-16.

〔6〕Forman,E.M.,Chapman,J.E.,Herbert,J.D.,etal.UsingSession-by-sessionMeasurementtoCompareMechanismsofActionfor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andCognitiveTherapy.[J].BehaviorTherapy,2012(2):341-354.

〔7〕Arch,J.J.,Eifert,G.H.,Davies,C.,etal.RandomizedClinicaltrialof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Versus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ACT)forMixedAnxietyDisorders.[J].JournalofConsulting&ClinicalPsychology,2012(5):750.

〔8〕Mark,B.,Powers,Maarten,B.Z.,Paul,M.G.,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AMeta-AnalyticReview[J].Psychotherapy&Psychoso-matics,2009(2):73-80.

〔9〕Evan,M.F.,Adrienne,S.J.,Lindsay,M.M.,James,D.H.,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ACT).InR.Cautin&S.Lilien-feld(Eds.),TheEncyclopediaofClinicalPsy-chology[M].Hoboken,NJ:Wiley-Blackwell,2015:10-17.

〔10〕Eisenbeck,N.,Schlosser,K.K.,Szondy,M.,etal.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TheoreticalBackgroundandPractice[J].PsychiatriaHungaricaAMagyarPszichiatriaiTarsasagTudomanyosFolyoirata,2016(3):

239-247.

〔11〕Livheim,F.,Tengstrm,A.,Andersson,G.,etal.,AQuasi-experimental,MulticenterStudyof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forAntisocialYouthinResidentialCare[J].JournalofContextualBehavioralScience,2020(16):119-127.

〔12〕Hayes,S.C.,Luoma,J.B.,Bond,F.W.,etal.,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J].BehaviourResearch&Therapy,2006(1):1-25.

〔13〕Ziace,A.,Nejat,H.,Amarghan,H.A.,Fari-borzi,E.,ExistentialTherapyVersus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forFeelingsofLonelinessandIrrationalBeliefsinMalePrisoners[J].Eu-ropeanjournaloftranslationalmyology,2021(1):1-9.

〔14〕〔20〕Zarling,A.,Scheffert,R.,Implemen-tationofACTinCorrectionalandForensicSet-tings[J].JournalofContextualBehavioralSci-ence,2021(22):44-51,

〔15〕Zarling,A.,Bannon,S.,Berta,M.,EvaluationofA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forDo-mesticViolenceOffenderss[J].PsychologyofVi-olence,2019(3):257.

〔16〕VillagraL.P.,GonzalezM.A.,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forDrugAbuseinIn-carceratedWomen[J].Psicothema,2013(3):307-312.

〔17〕刘蕊,曹晓颖,黄俊亭.改造项目规范化研究:以接纳承诺疗法(ACT)为例[J].中国监狱学刊,2022(3):74-84.

〔18〕花都监狱巧用ACT疗法助罪犯走好出监回归路[EB/OL].[2024-08-14].http://hdjy.gd.

gov.cn/zxxx/content/post_4196543.html.

〔19〕Amrod,J.,Hayes,S.C.,ACTfortheIncarcera-ted.InRaymondChipTafrate&DamonMitchell(Eds.),ForensicCBT:AHandbookforClinicalPractice[M].Hoboken,NJ:Wiley-Blackwell,2013:43-60.

 

*基金项目:2024年度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接纳承诺疗法在罪犯改造中的示范应用”专项任务。

作者简介:谢晓燕,女,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周勇,男,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监狱学刊》2024年第6期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