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生活哲理
心正,身正,言正,行正
发布日期:2024-1-16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53   收藏(0)

心正,身正,言正,行正

 

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只有坚持”四正”做人才会有底蕴,做事就会有根基。

所谓的心正,就是要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为人处事,决不能心胸狭窄、心怵不正,要少琢磨人,多琢磨事,平等待人,公正处事。身正,就是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小节做起,自觉践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用自身地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行业风气,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言正,就是说话要有根有据,说该说的话,不说无原则的话。同时还要讲真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故弄玄虚,说假话,甚至阳奉阴违,口是心非。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说话是有分寸的,绝不能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乱说一气,有影有形的事说,无影无踪的事也说,说话非常随便,嘴上缺少人把门地。行正,就是要走得直,做得端,用自身地人格、品行,赢得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

刻起每个人做事都渴望成功,从开始做事的那一刻起,这种信念就一直相伴左右,片刻不离这种信念就一直相伴左右,片刻不离

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或为成名,或为得利,或为荣耀,或为情欲,一千个人心中便有一千种对成功的解读

但无论我们对成功怀有怎样的渴求,真正能够被人尊重,于己问心无愧的成功,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一个字:正

心正才能念正,念正才能行正,行正才能事正

事正的源头必须要从心正开始,心若不正,后面的一切都是虚空,更遑论成功?

比如:制药是为了救人,心若不正,那药就成了穿肠毒药;种粮是为了活命,心若不正,那粮就成了夺命砒霜;盖楼是为了安居,心若不正,那楼就成了锁链囚笼。

又比如: 教书是为了育人,心若不正,教育就成了误人子弟;文化是为了劝善,心若不正,文化就成了蛊惑人心;法律是为了惩恶,心若不正,法律就成了罪恶帮凶。

人世间,判断事物善恶忠奸、是非黑白的终极手段,都只须看一个发心

发心是因,有因才有果;发心是本,有本才有未;发心是源,有源才有流。发心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最终走向,发心决定了人生命运的前途未来。

 

在事物没有发生之前,所有事物的本原都是美的,都是善的,都是好的,就像呱呱坠地的婴儿,是那样地纯真、可爱。只是卑鄙自私的个人往其中掺杂了太多的歪心邪念,把美的变成了丑的,把善的变成了恶的,把好的变成了坏的。

而瞒心昧己的专家的煽风点火,道貌岸然的学者的助纣为唐,粉饰太平的帮闲的溜须吹捧,扭曲真相的传媒的是非颠倒,便得人性越发迷失,人格越发沉沦

当互害模式成为这个社会病入膏育的肿瘤,挥之不去,又割舍不掉的时候,所有建立在心念不正上的“成功”都将会被重新洗牌,甚至会被重新清算。这样的“成功“又怎能算是”成功“?

人在做,天在看。无论一个人智商多高,权力多大,交游多广,掩饰的多么聪明,伪装的多么巧妙。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乾坤朗朗,终究逃不出天网恢恢。

 

人行世间,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善的发心始终都要摆在第一位

如何培育一个善的发心? 从发心动念起,每走一步,每行一事,都要以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为根本立足点和着眼点,都要以“弃小私,存大义”为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义”是一切道德实践的根基。《礼记》云:“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

“义”是中华传统道德的行为准则和衡量标杆。《论语·里仁》云:“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通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后汉书·刘梁传》中为之解读:“是以君子之于事也,无通无莫,必考之以义焉。

"义”的天然属性就是代表着做人做事的“正”。《释名》云:“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孟子云:“义,人之正路也。”韩愈云:“行而宜之之谓义。

义”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

义”与其他道德范畴的名词连用,具有纠偏扶正,归正导向的基本功用。从"义”的本质内涵中生出来的词语,如忠义、孝义、仁义、礼义、信义、侠义、节义、道义、公义、正义等等,无不是中华民族所极力推崇的优良美德

我们所熟知的成语,如: 大义参天、义薄云天、侠肝义胆、大义凛然、舍身取义、义无反顾.见义勇为、义正词严、义不容辞等等,无不具有的正面积极的正能量。又如: 不忠不义、薄情寡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无情无义、见利忘义等等,无一不被全中华民族所鄙夷和唾弃。

正的发心,要落实到实处,必须要践行“义”的精神;传承“义”的精神,弘扬”义”的精神,坚守“义”的精神,也必须要有一颗正的发心。

 

关公是中华民族历经1800多年,全社会成员共同推崇和塑造出来的“义”的化身,”义”的代名词,"义”的文化符号

在中华传统文化格局中,文圣人是孔子,武圣人是关公,文修武备,相映生辉.

何谓圣人? 孔子曰:“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关公之所以从东汉一员武将演化为全中华民族共同推崇的”武圣人”,正是因为其发心清正光明,其人格伟岸刚正,其品行正直无私。所知所想,所言所行,心存大义,耿耿精忠。

关公幼承庭训,尤好《春秋》,于春秋义理之道,忠奸之辨了然于胸。

年方十九,眼见汉室倾颓,奸佞横行,立志“扶红日,正人心”

泳郡遇刘备张飞,义结兄弟,誓以共死,倾其一生,心如皎月

下邸失陷,为保刘备妻女,不惜屈节受辱,失身曹营。曹操金钱名爵,施以厚赂,关公不为所动,得知刘备下落,毅然挂印封金,作书辞曹.

关公曾有承诺,必当立功以报曹操乃去。及白马之围,关公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践行了当日承诺。

关公以兴复汉室为己任,镇守荆州期间,励精图治,恩信大行,深受人民爱戴。北伐襄樊前曾梦“猪噬其足”,深感不祥,仍然义无反顾,忠不顾死。即使遭孙权吕蒙偷袭,糜芳士仁出卖于临泪大义归天,其精神却永存天地之地,并最终成为”九州无处不焚香”的关圣帝君。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关公终其一生实践着一个“义”字,因而成为大丈夫之完美典范,中华英雄的道德楷模,君子人格的标准样板。

1800年来,关公做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其影响力已经跨越时空、跨越信仰、跨越族群,在全球都具有着崇高的地位。

 

人人都渴望成功,很多人为追求他的成功投机钻营,不断寻找捷径

殊不知,真正的成功之路道阻且长,从正心,到正念,到正知,到正行,脚踏实地,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一步一个脚印,根本没有捷径可走

人生匆匆百年,就如草木荣枯,纵使生前鲜花称誉如潮涌,掌声欢呼如雷鸣,人死之后不过一方坟学,一副棺木而已。生前辛苦积累的金银珠宝、豪宅名车,一样都带不走。

还有那些发心不正,为追逐个人私利,坑害朋友,坑害乡邻,坑害无辜民众,甚至借用手中金钱、权力、名气、地位而祸国殃民者,死后遭人唾弃,子孙都不敢抬头,这样追求到的“成

功“又有什么意义?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一不朽,是中华民族为追求成功梦想的人所设立的人生方向,也是学做人学做事学圣贤之道的最大意义所在。

只有发心忠正,行善行义,造福人群的人,才会功昭百代,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民大众的心中,被人民永远怀念和祭奠。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