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论坛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人民论坛)
发布日期:2019-9-11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841   收藏(0)

       一颗种子很难抵御盐碱,但千千万万颗带着感情的种子却能依靠科技的力量,变坑洼盐碱地为平川良田。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接力帮助河北曲周从千年盐碱滩变身“米粮川”的故事,犹如一个“看得见的哲理”,谱写出科技为民、科学报国的生动诗篇。

  历史上的曲周饱受旱、涝、碱、咸综合危害,“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是一个连“老鼠路过都会含着泪离开”的地方。从1973年农大人来到曲周盐碱最厉害的张庄村建立“治碱实验站”开始,46年来,农大师生靠着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持续把“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科技兴农事业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期许,“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扎根曲周的农大师生,无疑是这一要求的积极践行者。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民生赖之以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曲周的巨变,正是得益于对农业科技的充分掌握、恰当使用。曲周老百姓回忆,46年前,农大师生“挽着裤腿,背着自己的行李,蹚着泥水进村”;他们与老百姓一个锅里吃饭,“一身泥、一身汗”地在盐碱滩上摸爬滚打。农大师生所孜孜以求的,概括起来就是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农大师生的事迹启示我们,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报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问赖之以成。从最初的改土治碱,到帮助编制农业发展规划,再到推动产业化经营、绿色发展,农大师生始终聚焦曲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科研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三农”发展的现实需要,让学问走出书斋,散放出强烈的实践之光、科技之美。“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不单纯是书斋里的创造,也是实践经验的凝结,而广袤的基层大地,恰有取之不尽的科研素材。在经济和民生需求中体现价值,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知识分子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人才赖之以强。46年来,曲周实验站先后走出两任农大校长、3位院士,培养出50多名教授、500多名研究生,也为当地贡献了5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源于曲周的“科技小院”模式已经走向全国,让300多名研究生长期在农村、农企一线“零距离”学以致用,成长为懂农业、懂经营的科研人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广阔的田野是最好的授业课堂,也是最广的成才舞台。农大在曲周探索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为培育时代新人丰富了实践路径。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农大师生急国家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用实际行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赋予了科学研究强大生命力,也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下精彩人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科技报国的远大抱负,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我们一定能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伟大梦想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