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意义,在于被铭记。改革开放是过去40年被历史铭记的专属名字,也是我们这代人打开时间未来的特有方式。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唤起人们回望历史的澎湃激情,也激发人们走向未来的壮志雄心。
行走在改革开放春天里,每分每秒都是常新的。从“包产到户”到乡村振兴,从“鸡毛换糖”到全球电商,从加工贸易到中国创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乡土中国到美丽中国,40年砥砺奋进,中国书写下“伟大觉醒”“伟大创造”“伟大革命”“伟大飞跃”的惊世奇迹。被塑造的不仅是国家面貌、社会面貌,更有人的精神面貌。改革图新、创新创造、开放融通……这些改革开放语素,凝结为时代精神、内化为治理方法、上升为社会共识。
作为一种时间文明,40年来的接力探索,让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火炬、奋斗指南。昨天的风雨成就不了今天的美好,但昨天的改革却可以为今天的改革铺路指向。开辟未来的至上法宝,莫过于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百川归海的洪流最震撼,躬身改革的身影最美丽。当发展抵达新的陌生地带,当“低垂的果子”已被摘完,除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别无其他捷径可循。
作为一种实践哲学,改革开放是把“静止时间”雕凿成“起伏历史”的“工具库”。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牵引拉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因为“制度笼子”的越收越紧,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因为生态文明体制推陈出新,天蓝地绿美丽图景分外清晰;因为不遗余力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一往无前……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改革的担子越挑越重”的改革认识,靠着“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的改革担当,全面深化改革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经济升级、社会转型的沟沟坎坎,国际形势、经贸摩擦的风风雨雨,难阻中国人民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开创美好未来的稳健步伐。
新的时间旅程,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已在回响。改革征途蓄势待发,并不缺少好蓝图、好制度、好设计,我们亦需激荡无比坚强的改革定力、开放决心和奋斗干劲。改革胸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改革谋划观古照今、继往开来,改革境界经纬天下、囊括四海,改革初心聚焦人民、矢志复兴,方能展现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精神风貌。鼙鼓催征良将出,弄潮儿向涛头立。改革航船云帆高张,呼唤中流击水奋楫前行、闯关夺隘迎难而上的改革状态,呼唤勇于挑最重担子、敢于啃最硬骨头、善于接最烫山芋的改革人才。
迎着美丽的日出,走在正确的路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振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号召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从聚力改革、锐意图新的国家奋起,到同心筑梦、矢志追梦的个人奋进,意气风发的中国,将以永不停歇、再攀高峰的改革开放决心,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作为一项开天辟地的创举,当代中国对改革开放的历史书写,展现的正是人的主动进取、人的奋斗开拓。
40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不仅仅是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增长、财富的累加、国门的打开,更涵盖理念的变革、思想的解放、精神的淬炼、信仰的迸发、价值的磨砺。伴随物质文明成果层出不穷、社会生产活力涌流不尽,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精神境界、精神追求都发生了深刻剧烈的变化。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焕发出源源不断的改革社会、改造山河的主动性、创造性,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宣示的,“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高光时刻,经历了十年浩劫,人们并没有灰心颓废,而是投身市场经济大海中弄潮,投身知识王国中跋涉,投身创业殿堂里登攀,投身广阔天地中实干,用40年时间写就了“改革开放精神”这部超时空巨著。革故鼎新,大胆探索、善于创造,不甘落后,勇于第一个“吃螃蟹”,勇于“涉险滩”“啃硬骨头”……这些改革开放的精神因子,镌刻进一代代人的心灵,构筑起民族精神的时代底色、实践特色,让共产党人的信仰殿堂焕然一新,让人类精神宝库多了一笔中国财富。
邓小平同志说过,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40年风雷激荡,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强大的动力依靠人。小岗村“大包干”、汉正街“个体户”、果作屯“村民自治”,“敢为天下先”为历史铭记;张瑞敏“大锤砸冰箱”、砸出海尔集团的质量意识和市场精神,何享健把美的从街办塑料生产组发展成跨国公司,创新变革为人熟知;袁隆平一生执着“超级稻”,南仁东为“天眼”奉献毕生,见证创新报国的赤胆忠心……激扬改革开放精神,是为个人进步赋能、为国家发展蓄力的最好途径。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宏图待书的新画卷,为梦想准备好了广阔舞台。
精神层面的大跃升与实践层面的大突破,是互相成全、互相助力的。从蛇口探索、浦东开发到雄安突破,从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到粤港澳协同,改革开放精神火种所到之处,总能开出绚丽灿烂的实践之花。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干不曾干过的事”“不可能成为了可能”的精气神助力中国闯关夺隘。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仍需要激荡无坚不摧的改革精神、无往不胜的开放决心。特别是,当改革发展进入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历史新关头,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回头看500年来世界史,以思想和精神的突破驱动物质文明进步,是世界性大国崛起的相同轨迹。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强国征程已完成奠基礼。沿着改革开放的精神航道,鼓足信仰、信念、信心的风帆,中华巨轮将劈波斩浪、扬帆远航,将一场13亿多人的现代化征程进行到底。
焕发我们民族的变革和开放精神——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③
为什么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讲述的变革与开放哲理,提供了一个重要解释视角。
揆诸华夏文明史,从“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魏文侯重用李悝变法,到商鞅变法开启秦国统一之路,变革之风为历朝历代所传承。从张骞凿空西域、“西北国始通于汉”,到盛唐“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从“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丝路盛景,到“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贸易繁荣,开放潮流见证中国“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变革与开放,这个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因子,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了极强适应性和延展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的,“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
变革和开放,向来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气质。从陕甘宁边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新时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革命时期创造性地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到今天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从延安时期“精兵简政”措施,到今天全国推广“最多跑一次”改革……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变革和开放精神,不断迎接新挑战,开启新使命,踏上新征程。回望过去的40年,正是改革开放这一党的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也正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变革与开放的深远历史渊源、深厚文化根基,是一笔宝贵精神和经验财富。例如,正是在阅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时,屠呦呦受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对青蒿素提取方式展开改良,最终获得成功。毛泽东同志说过:“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吸吮着中华民族变革与开放的文化养分,聚合13亿多中国人民的奋斗实践和磅礴之力,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我们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历史总是在创造性传承中实现进步。“冲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决心,“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效率意识,“走出家门、走进市场、走向世界”的开放精神……改革开放承续了中国人的变革与开放基因,又前所未有地丰富和推高了这一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新时代改革开放蓄势待发,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探路从未涉足的深水区、无人区,无不需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持续激发变革与开放的内在基因。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以解放思想的方法指引改革开放,方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无论时代叙事如何展开,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只要内心抱持变革与开放精神,就能够始终驾潮驭势、掌握主动。勇于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的中国人民,将为创造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新史诗而扬帆远航。(尉承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神舟翱翔、嫦娥奔月等重大科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创新……回首改革开放40年来的壮阔征程,创新是一个尤为鲜明的关键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的,“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撬动未来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也如同活力涌流的源泉,所经之处总能开出多姿多彩的发展之花。从大包干到个体户,从深圳特区到雄安新区,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创新引擎激发无穷活力,使得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决定性的步伐,助推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何以抵达目标地带,何以突破发展瓶颈、捅破“天花板”?答案唯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打开历史视野,我们发现,因为制度性创新的停滞,古代中国曾长期陷在封建王朝兴衰轮回中,未能跨入现代文明的门槛。把镜头转向世界,还可以发现,上世纪中叶以来实现赶超发展的后发国家,无一不是借助了科技革命的力量。国运兴衰、文明荣枯,创新是一个关键变量,最关键的几步,决不能走错。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深化改革开放、抓好创新发展,中国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今天,民族复兴进入关键阶段,景色更加壮阔,时间更加紧迫,“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改革开放来到了新的关口,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模式可依,简单延续和模仿前期改革、修补完善已有改革成果,都难以实现大进步,必须向着陌生地带、高难领域发起新的改革攻坚。一切社会变迁和历史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没有实践大创新,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实践创新的过程。除了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我们别无其他选择。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鲁迅先生曾赞美那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于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新路。袁隆平、屠呦呦、马云、李书福……一连串熟悉的名字,串起一个个独树一帜的创新故事。改革创新,事在人为,关键在人。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表彰一批“改革先锋”,光大其事迹,嘉奖其精神,彰显出激励新时代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激发新时代创新活力,释放中国创新潜能,需要不断扫清创新路上的“拦路虎”,给人才“松绑”,为创新赋能,让创新成为新时代改革发展的鲜明底色。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改革不止,创新不止;创新一往无前,改革不可阻挡。创新造就了改革开放今天的奇迹,还将创造更多更大的奇迹。(孟祥夫)
激扬“志不改、道不变”的信念(人民论坛)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⑤
仿佛是一种隐喻,岁末年初,太行山高速、雅康高速相继通车,交通闭塞成为历史;杭黄高铁、济青高铁、哈牡高铁陆续开通,更多城市逐梦高铁时代。中国的改革发展,亦如伸向远方的交通线,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串联起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途坦荡,其道大光。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向世人描画出一个撸起袖子干、挥洒汗水拼的奋斗中国。回顾过去一年,科创板、限竞房、中国农民丰收节、港澳台居民居住证……一个个有温度的新名词,镌刻下2018年度坐标,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世界看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加速度,看到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中国决心。”
今时今日生活,曾经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总有一个时候,中国的工人乘着汽车,农人会乘着农耕机器车,而且能取其所需,人必尽其所能。”1933年的《申报月刊》,曾如此眺望未来。然而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国,有的只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的迟疑困惑、“我们的英雄不知在何处”的辛酸悲鸣、“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无可奈何。把数以亿计的人口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带入现代化,岂是易事?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从没路的地方踏出人间正道,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天下大道,正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起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浴血奋战,走过“地动山河铁臂摇”的建设探索,经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前进,近百年来的奋斗,一路激昂胜过任何华彩乐章。过去积贫积弱、如今迈向国富民强,过去基础薄弱、现在有规模效应,过去如一盘散沙、现在有集中优势,沿着这条奋斗之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经济学人智库全球报告发现,中国受访者对国家未来最乐观。国际著名调研机构益普索的调查报告也显示,中国民众对国家发展道路最有信心。历史学家汤因比早就预测: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中国改革发展所厚植的发展红利、所探索的成功经验、所标注的崭新未来,扩展了经济全球化的辐射范围,丰富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和经验。
“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示。从鲜活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中国道路,见证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不变初心。满怀“走自己的路”的笃定情愫,抖擞“上下而求索”的奋斗精神,未来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将写就通往胜利的新里程。
航路已经打通,道路已经指明。历史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中国何以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⑥
迎着新年的阳光,亲历时代变迁的人们忍不住发出对时间的赞叹。而时间的魔力就在于,它不仅记录着激情燃烧的过去,更指向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遥想改革开放之初,农民进城还要自带粮票,如今人们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天下;曾经全球只有日本的两条高速铁路,如今中国高铁贯穿全国各大城市;曾经中国人很少走出国门,如今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境游客源国。40年气壮山河,天翻地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的,“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这40年带给中国的,不仅有看得见的发展成就,更有自我变革、自我超越的内生动力,解决问题、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这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改革能力,是中国创造更好未来的关键。
时间的意义,在于其蕴藏着的可能性,而唯有善于变革才能创造新的可能性。有学者这样分析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不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一大二公”,也不是典型西方市场经济的“纯私有”,而是根据中国农村实际,创造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产权界定新形式。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从兴办特区到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改革不断创造着教科书上所没有的新经验、新事物,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不仅有深刻的“物理过程”,也有复杂的“化学过程”,更有不断生长新的可能性的“生物学过程”。
事实上,唯变不变、以变存在、善于变化,正是传统治理智慧的精髓。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就在于这种“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革精神、“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变革能力,让中华文明能够延续5000多年而青春不老、活力依旧。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砥砺在变革中创造可能性的能力,将为中国带来更多发展红利,也将为世界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历史不会终结于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不会止于一途。用改革不断实现自我革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人类社会文明赓续的正道。
哲人有言:任何国家都在时间的长河中航行,虽然“不能创造或控制时间”,却“能以不同的技能和经验驾驶航船前进”。今天,中国这艘承载着亿万人民梦想的巨轮,已经进入一片崭新的水域。过去一年,对党和国家机构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改革,推出1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见证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中国力度。既然选择远航,就不惧惊涛骇浪。“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改革的激情永在,改革的境界常新。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号召:“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未来不是在某个地方等待我们的静态图画,而是需要我们去主动创造的流动图景。新时代改革开放扬帆起航,正是要为中国创造更多可能性,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