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政经研究
美国为什么打不赢与中国的贸易战?
发布日期:2018-5-6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987   收藏(0)

大国是不可战胜的——克劳塞维茨

 

 

理解贸易战的理论依据

在不具备绝对控制权的条件下,用贸易专家制定的策略,在不确定性最大的高科技领域,向与自己实力相当甚至超过自己的对手,发起一场主力会战性质的战争行动,这是美国为什么不能赢得本次贸易战的根本原因所在。不仅如此,将美国最后的精锐力量全部赌上进行这样的一次冒险行为,如果不能获胜,结果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如果仔细回顾一下博诺迪诺会战,滑铁卢会战,葛底斯堡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等双方势均力敌,双方将帅战斗意志都极其顽强的战役结果,就会明白这次美方发起的贸易战可能结果是什么了。 

贸易战事实上遵循的是战争的规律。军事战争的规律是一个正式的学科,人们研究得很丰富。而对于贸易战的规律,各类专业的研究都非常欠缺,远远未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和体系,因此人们更多时候会凭借直觉和简单的贸易数据,从经济分析角度去作出判断和决策。事实上,既然它是一种特殊的战争行为,战争理论的规律总体来说依然是适用的。即:都是交战双方通过杀伤对方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根本目的。为了透彻地理解这次贸易战及其结果,我们先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战争理论的基本规律。 

战争的基本原理 

战争是通过向对方施加其不可承受的杀伤,使其最终屈服于自己意志的手段。正因为如此,对手只要有力量和意志,就会竭尽全力反抗,并给另一方也造成力所能及的杀伤。因为战争失败的后果是如此的残酷,因此会迅速将双方的力量和潜力全都动员起来加入战争,将一切推向极限。这样,战争手段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如经典战略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说:消灭敌人的军队,或使其陷入不能继续作战的境地。也就是说要么使敌人的抵抗力量从肉体上完全消失,要么使其因实力、意志等完全丧失,从而失去抵抗的意愿和行为。只有达成这种状态,才能使对方屈从于自己的意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条件:

  1. 绝对优势的实力。在美国所有成功的贸易战中,自身实力上的绝对优势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 对最关键和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绝对控制权,使得自己可以具备零伤亡作战的能力。

  3. 投入产出比非常划算。

回顾美国成功的贸易战,都具备了以上条件,这些条件的价值和作用与军事战争规律非常类似。贸易战虽然不是军事手段的战争,但军事力量本身往往成为贸易战的制胜的最主要因素——绝对控制权。例如,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的贸易战,虽然看起来是贸易的较量,但美军在日本的驻军作为绝对控制权,使得它可以保证无论贸易战走向如何,都有最终手段迫使对方满足自己的意志。

但是,在此次与中国的贸易战中,以上所有条件不仅都不具备,而且有些条件很可能是相反的。 

双方的实力对比 

到2017年,全球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1种产量世界第一,其中甚至包括了集成电路芯片。中国的工业产值在2016年已经是美国和日本之和,GDP总量为美国的63.19%。

中国研发人员数量占世界总量的25.3%,超过美国研发人员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17%),居世界第一。

中国以上能力不仅具有强大优势,而且处于快速增长过程之中。

如果以上这些是美国要发动贸易战的理由,那么很遗憾,它们也正是美国在贸易战中从实力对比上说必然难以成功的理由。

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开战的决定,是要建立在能够获得胜利的前提之上,而不是对现状某种“不能忍受”的前提之上

美国具有贸易战实力优势的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IT领域。但这个领域中国已经在各个细分的技术上都有程度不同的介入。

中国拥有太大的市场空间,这相当于拥有充足的战略纵深。中国市场潜在空间等于:

2倍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其他所有发达国家

即使美国不接受中国相应科技领域的产品,仅仅凭中国自身的市场也已经足以支持任何技术领域的发展所需。这种自身的市场空间和地位,决定了中国在任何贸易战中最多只是遭受一些损失,但都可以立已于不败之地。在移动通信的3G技术时代,因中国出现自已主导的TD标准,同时发展了三种3G技术,并且都有效地支持三种标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是非常困难的。 

 

美国不具备对中美贸易战的绝对控制能力

中国不是日本,也不是欧洲。美国没有对中国直接的军事干预条件,中国军事力量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已经有完全确保自身安全的能力。因此,美国的军事威胁不会对中美贸易战有实际的影响效力。

美国在IT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并且由于IT生态的高度完整性,具有对全产业链相当程度的控制能力。虽然如此,因为中国IT业多年高速的发展,美国已经不能形成海湾战争中那样的绝对制空权地位。即使在这个领域最核心的芯片技术上,中国已经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全面和系统积累。甚至像最核心的刻蚀技术,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5纳米生产工艺。 

 

IT领域的高度可变性

因为中国巨型计算机一再登上TOP500排行榜的首位,刺激了美国,2015年4月9日,美商务部禁止向中国4家单位出售“至强”(XEON)芯片。但仅仅一年之后,2016年6月20日,过去极少露面的神威太湖之光巨型机超过原来中国最快的天河巨型机,登顶TOP500之首,采用的是自己的申威26010芯片。这个芯片只是28纳米工艺,而INTEL的XEON已经采用14纳米技术,在工艺上比申威芯片先进得多。但是,申威芯片的结构有非常大的优势,神威太湖之光巨型机在整体结构上也有很多创新。因此,尽管在芯片工艺上落后很多,却可以实现最佳的总体能力。中国的工程师擅长通过系统结构的改进来获得技术优势。IT领域决定最终性能的因素太多,发展路径和变化也非常多。如果仅仅以当前的技术水平作为决策依据,可能面临出现大量难以估计变化因素的困难。尤其这些技术细节过于专业,贸易战策略的制定者们很可能并不理解。

中国已经在IT领域进行了很广泛、系统和深入的布局。如果此时贸易战不断升级,导致远远超出最初估计的规模,使一切杀伤都向极限方向发展。那么美国将不得不对大量中国电子整机生产厂商禁售芯片和软件。这的确会使中国这些领域遭遇相当大的困难,甚至导致一些企业因难以获得原材料供应而暂时停摆。但美国最后剩下的最具优势和一定控制力的这个领域自身也将遭受严重的损失和挫折。未来几个月-5年时间,因中国整机电子企业不得不从国内芯片企业大量进货进行替代,尽管会遇到一时的产品性能甚至质量下降等困难,但中国国内市场的支撑会使中国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获得爆炸性的、全生态的发展。2017年中国自身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预计为5355.2亿元,同比增长23.5%(赛迪顾问数据),2017年进口额为2601.4亿美元,世界集成电路产品市场销售额为3401.89亿美元,同比增长22.9%。中国自产加进口刚好等于全球集成电路市场总规模。中国这个市场足以支撑任何芯片技术和产品形成规模效应。

更重要的是,半导体芯片技术本身正趋向理论极限,美国相应领域的技术发展速度相比过去大大减缓,而新的跨代技术还没有出现。部分像相变存储器(PCM)这样的新型芯片技术,中国也已经起步。

 

贸易战进程已经远远超出决策者最初的设想 

如果不能通过禁售使中国相应技术领域停止发展,其结果反而会是美国自动让出相应的市场空间给中国已经储备好了的潜在技术。这就会使贸易战的发展进程远远超出最初制定贸易战策略时的计划。此次贸易战可以说从开始到现在几乎每一步行动力度都超出常规想象,并且动作高度频密。在美国提出500亿美元加税清单之后,中国有针对性地提出同样数额的清单,并且每一步的反制措施事实上都是在数以小时计算的时间内出现。这使美国明确认识到:一方面中国显然是有充分准备的,另一方面是中国打赢贸易战的意志没有丝毫的怀疑。特朗普宣称要再提1000亿的清单时,却是让贸易战操作者们去深入研究。这事实上无意中暴露了到1000亿时很可能就已经超出贸易战计划的设想范围了。对中兴禁售芯片是非常极端的行动,因为这种行为如果不能有效打垮对手,面对的反弹和报复力度必须是同样强烈。美国对中国采用超乎人们想象的极端方式进行刺激并非首次,例如用精确制导武器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等。中国政府在贸易战发起之前一直积极寻求与美国谈判解决,但美国一直拒绝。自美国正式发起贸易战开始,中国就坚决不与美国进行任何谈判,美国采取极端行动的目的很可能是为迫使中国政府接受谈判的要求。

因此,对中兴禁售这样的极端行动,很可能会是贸易战计划制定者作为出现最坏情况下才会使用的最后策略手段。这样的手段在贸易战仅仅进行了一个月就出现,表明战争实际进程已经远远超出最初计划制定者的预计范围和程度。

在对中兴禁售之后不久,又宣布对华为展开调查。很快同意以非正式程序接受中兴提供更多证据。如果这就是贸易战决策者计划之中的事情,那么就是期待用速战速决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利用中兴一旦现在库存消耗完就会陷入停摆的局面,使中国有尽快达成协议停止贸易战的需要,这样美国就可以获得有利的谈判筹码。美国制定这样的计划,表明其实力决定了只能设想通过一次突袭性的贸易战行动来达成自己的目的。美国每一步进攻行动都遇到中国政府对等反制,美国同样有尽快结束贸易战的需要。如果贸易战不能尽快结束而发展成持久战的话,中国的确会遭受相当损失,但美国的损失也会越来越大。目前局面,短期对中国不利,但中长期的贸易战只会使中国庞大的恢复能力和战略纵深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对中兴的禁售虽然只是针对一个企业,但因为中兴上游芯片供应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随着中国紧急动员各种内部潜在力量弥补中兴供货缺口,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出现大量替代方案,使相应领域获得跳跃性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巨型机在被美国禁售芯片后仅1年时间就有替代方案出现并转化为成熟产品,这应当使美国清醒认识到中国目前在芯片领域承受禁售的能力已经提升到什么样的程度。它也表明了美国贸易战决策者对中国这样的潜在能力并没有进行最深入系统的评估,甚至是茫然不知。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相应领域的能力水平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即使存在相应的评估,往往其数据和结论也会很快失去实际意义。在贸易战持续的状态下,一旦各种芯片产品不断成熟,中国就可能会对相应领域的美国公司一个一个地分割包围,进行报复性的定点封杀。如果这样,美国仅存的优势就会很快丧失殆尽。 

 

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是否存在巨大误解?

当前科技又到一个重大的发展转折点,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突破会带来一场新的工业变革。事实上,针对这个全新的变革最先作出反应的是美国。2012年GE公司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并得到美国社会的认同。随后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科技发展计划。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中国在2015年5月8日提出“中国制造2025”。如果仅从各个国家对这个新技术方向的应对来说,本来是非常正常的活动。过去类似的应对大量存在,美国似乎从未有什么特别的反应。这次为什么美国社会对中国制造2025反应这么强烈?这是一个有些奇怪的问题。我们能想到的有两个解释,可说是一正一奇。

正的解释是,由于中国生产制造能力不断提升,美国生产制造能力不断向中国转移,持续引发美国社会担忧。奥巴马政府作出过巨大努力希望吸引工业生产能力回流美国,但收效甚微。当时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已经流出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就意味着永远也回不来了。但美国精英和政府领导层可以说并不死心,为了作出应对,美国发展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试图通过极大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过程的无人化,以将人工成本劣势在生产成本中的影响减少到最小极限。好不容易想出的一条路,结果没几年时间中国也针对性提出要搞同样的技术,这会让美国好不容易创造出的一点儿希望又面临破灭的前景。    

奇的解释是,美国社会有可能对“中国制造2025”这个标题产生了巨大的误解。美国极少数精英专家层面一定是对这个报告作过详尽研究,但普通专家和民间对这个计划产生强烈担心的人十有八九可能连这个政府计划文本都没看,也搞不清这个计划确切涵义到底是什么,而仅仅是这个名字中的“2025”的年份,让美国社会产生了不应有的恐慌。

中国过去有过很多政府制定的科技发展计划,甚至有很多是用年份命名的,例如著名的863计划,973计划等,其数字涵义分别是1986年3月份,1997年3月份制定的。这次中国制造2025的名字的确稍有点不寻常,它不是用计划出台的起始时间点,而是用其第一个里程碑的时间点作名字。后面两个里程碑的时间点是2035年,2049年(建国百年)。由此可见,这只是中国政府一定程度上延续过去863计划、973计划而在新时期制定的常规科技发展计划而已,只是其内容的确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有相关性。

以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来说,这完全没有任何不寻常,如果是用“中国制造2015”作名字其实也可以。但在美国文化背景里,可能存在一个人们会忽略的巨大差异。西方文化存在很强烈的“末日情结”,有大量世界末日的时间点在西方文化中非常流行。例如一个有名的世界末日时间点是2012年,据说是来自玛雅历法。著名的好莱坞灾难片《2012》就是利用了这个传说。事实上,连我最初听到这个名字时,对2025这个数字心里就产生过一种很强烈的并且是莫名的震憾。可以想见,美国人看到这个名字中的未来年份数字,更容易与世界末日情结混淆在一起。但从中国政府的计划中可以看到,2025年的计划目标是相当保守的。一直要到2045年,中国的制造水平才能实现与德国和美国看齐的程度,这是在2025之后20多年时间,从计划发布之时算得30年了。美国社会有什么理由对一个如此保守的科技发展目标产生那么大的恐惧感呢?如果只是这个10年后的年份数字意外触动其文化的末日情结,那就属于天大的误会了。

这表明了中美之间存在两个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中美之间新型大国关系究竟该如何建立,这需要实质性创新;二是两国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如何去避免一些毫无意义的误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各个国家都有合理的安全性问题。但是,各国的企业都有单纯以国家安全为由,去阻止国外竞争对手的倾向。这种完全非市场化的竞争手段,作为短期应对外来突发冲击的缓冲是有合理性的,但从长期来看将有害于自己的企业。封闭国际市场的结果,会使自身企业长期在非市场化的环境里成长,减缓技术进步的速度,最终失去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中国的企业之所以进步速度最为迅速,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当前是全球最为开放的市场,在中国市场上可以见到全球几乎所有竞争对手在自由地竞争。这就使中国企业在与全球竞争对手平等地同台竞技环境中长期发展,从而快速成长起来。

 

贸易战的目的是什么 

无论是战争还是非战争的行为,其合理的目的都应当是用最经济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贸易战手段要达到这个目的,前提必须是首先要获得战争的胜利。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结果将是非常惨痛的巨额亏损。

在美国过去成功的贸易战中,通过贸易战的胜利,美国不仅可以通过阻止对手市场的发展而获得自身产业发展机会,而且往往通过贸易战胜利前提下的金融战争获得更加超额的利润。这些在绝对实力优势和控制权前提下的成功经验,可能反倒使美国忽视了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和本质规律是什么。必须注意到一点:如果没有战争胜利的前提,其他一切收益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仅仅是出于对中国快速发展、以及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愤怒,只是想要阻止中国的进步而发动贸易战,很可能使战争的决策过程丧失了对自身利益性的理性考虑。一个没有清晰目的性的战争行为,根本谈不上有利益性。如果认为中美之间存在巨额的贸易逆差,所以贸易战无论怎么打美国都不会再亏到哪里去,这是忽视了贸易战的战争本质,而把它当成一般性的贸易活动来考虑了。这种错误理解将是致命的,就如同把军事战争,尤其是与势均力敌的对手进行的军事战争,当成市场上的一般生意看待一样致命。

 

中美应当形成什么样的关系 

美国需要认识到,它不具有通过贸易战方式阻止中国发展的能力,除非与中国形成具有信任和可以互相依赖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使双方不断调整,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美国的一切阻止行动,最终结果只会使中国认识到必须发展这个技术领域才能避免自身产业安全受到威胁。事实证明,每一次美国对中国的强力阻止行动,其结果都是刺激并促使中国相应领域得到更快速的发展。如果这一次空前规模的贸易战不尽快停止,将很可能逼迫中国全面建立IT生态系统。

在正常市场发展情况下,即使中国已经拥有能力的产业领域,并不意味着美国公司都不再有任何生存机会。例如,在智能手机领域,中国已经具备了全面的技术和生态,但并不意味着苹果公司就没有生存机会了。用户需要有各种不同的选择,中国也不可能去做一切事情。例如,中国从来无意于去支持替代欧洲利润高昂的奢侈品行业。如果欧洲用这类产品对中国进行封锁,带来的结果就可能正好相反。一个开放和相互融合的市场环境,会促进中美两国技术和产业的更快发展和进步。过去一个多月的实际发展过程已经充分证明了,中美贸易战注定是一场消耗战,而不会是美国拥有绝对控制权的“零伤亡作战”。美国的将军们都应该很清楚,这样的战争结果很可能就是促使美国最精锐的优势力量丧失殆尽。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