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笑话讲,愚人赴宴,抱怨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后连忙加了些盐,愚人再食便觉味美无比。于是愚人心里嘀咕:“饭菜好吃原来是因为放了盐。放少许便如此美味,多放点岂不会更好?”结果,愚人干脆将一勺盐放嘴里,弄得自己既难受又狼狈。这个故事令人捧腹却又发人深省: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大千世界,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分寸”二字。楚国宋玉称赞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一如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唐朝贾岛“推敲”的典故,众多“一字师”的趣事,说的都是一字欠妥,顿失其华;一字传神,点石成金。今天,从人际相处需要距离适度,到成就事业需要掌控尺度,再到推进工作切忌恣意无度,可以说,分寸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体现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把握分寸即是对质变临界点的掌控。
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分寸感体现在“烹小鲜”的境界。习近平主席曾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烹小鲜”,最讲究拿捏分寸、掌握火候。操之过急则夹生,松弛懈怠则煳锅。从改革的视角看,今天的改革处在深水区,改革的深度无疑加大了工作的难度。一个问题背后,往往存在过去多种情况的累积、现实多元利益的交叠、未来多样路径的考量,需要我们深刻洞察事物运动变化,敏锐捕捉矛盾双方动态平衡,练就把握施策方向与分寸的能力,从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啃硬骨、涉险滩。
然而,在一些地方的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缺少分寸的做法。有的地方推行民生实事,却在政策上一刀切、执行上急行军,结果推进失度,反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有的地方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正所谓“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一些地方扶贫超阶段、不精准,造成贫困人口陷入“福利陷阱”、非贫困人口遭遇“悬崖效应”。施策无分寸,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办法多”,只考虑局部利益而忽略整体利益,片面强调短期目标而忽视长远目标,只注重单一决策合理性而忽视相关配套必要性。
好事办好,就要拿捏好分寸;拿捏好分寸,贵在“精准”二字。治国经邦,学会“十指弹琴”是应有之义,但领导干部“弹琴”时也要有分寸意识,苦练精准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我们作决策、抓落实,一思事情是否正当,是不是依法依规;二思做法是否恰当,是不是有理、有利、有节;三思效果是否妥当,是不是群众满意。酌情审势,三思而行,明确上下限,施策有分寸,才能实现“和聚万方”,让老百姓收获满满的获得感。
“过满则溢,过刚则折”。分寸感,是检验一切工作成熟的标志。火候到家,必定事半功倍;乱了方寸,可能功败垂成。踏上新征程,每往前一步都不容易。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闯关夺隘,用“精艺夺天工”的细密本领融冰破茧,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稳扎稳打、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