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健康
夏季感冒的正确处理方式
发布日期:2017-11-1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913   收藏(0)

网上盛传的小偏方一抓一把:姜丝可乐、葱白水……每个都挺靠谱,每个都“据说”很有用,做起来也不难。

 

但是,道听途说随便挑一个来试。

 

这样真的合适吗?

 

没搞清楚状况就乱用偏方,可能一点治疗效果也没有,甚至还会加重病症,更加难受。

 

(举个例子:“姜丝可乐”多用于风寒性感冒,热感冒患者喝了会加重内热,使感冒的症状越喝越重。所以,别乱来啊......)

 

夏季感冒,有一条真理你必须知道:

先辨证,后下药。

 

学一招感冒的简单辨证方法,花10分钟搞清楚,治疗感冒时就不会犯低级错误咯!

 

首先:区分风寒风热

风寒感冒

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

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风热感冒

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

症状可见: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流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书本上对两者的定义是这样的,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无法准确判断风寒还是风热。其实,所谓风寒和风热只是感冒发生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而已。

 

“感冒都是由温度变化引起人体的机能障碍导致的,每个人的每次感冒,都会经过风寒和风热的症状。”

 

感冒在初期阶段属于风寒,若没有及时透发、郁而化热的话就转化为风热阶段。据此,我们在应对感冒用药时,需要了解自己在感冒过程中属于哪个阶段,从而来区分用药。

 

外寒阶段:争分夺秒驱病邪

 

感冒初起时一般是风寒,会怕风怕冷,流清涕、打喷嚏。这个阶段最长会持续几天,短则半天就过去了。

 

这个感到体表发冷的阶段太重要了,因为病邪还没有深入,身体的抵抗机能还有能力一下就把它清除出去,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啊!

 

【应对良策1:葱白加生姜水】

 

用料:用姜三片,带须葱白一段

在水里稍煮下,一开锅就好,不要久煎。生姜是暖胃的,是给身体补充阳气的,在葱白的帮助下让阳气在身体里上下走窜,驱除寒邪,这样来治愈初起感冒。

 

【应对良策2:感冒清热颗粒】

 

感冒清热颗粒名字虽是清热,但其实此方的药效是疏风散寒、解表清热,只适合于感冒初期,如果第一天没有治好,那么第二天再次饮用,意义不大。

 

里热阶段:风寒变成风热

 

初起的风寒阶段维系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个小时或者半天,最多一天就过去了。

 

什么叫“里热阶段”?就是外邪深入,体内的抵抗力量开始和外邪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身体的很多地方都成了战场,此时的表现是:一派热证(咽红、咽痛、发烧等),诊断指证是痰黄、鼻涕黄,咽喉疼痛,体温上升。

 

这个时候扁桃体开始发炎了,无比的难受啊!此时,应该选用中成药进行治疗:

 

【双黄连口服液:一次10-20ml,一日两次】

 

金银花又叫双花,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药里还有一味连翘有疏风解表的作用。该药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三味药都偏寒,脾胃虚弱的人慎用。)

 

特别提醒

 

1、在感冒的时候,要清淡饮食,不要大鱼大肉,否则会导致感冒迅速发展。

 

2、感冒可能引起人体更深入的病变,这就不是大家自己能够解决的了。按照以上的办法,如果自己治疗了两天没有解决问题的话,一定要去找医生求助。

 

夏天必备“姿势”

热感冒、热伤风的快速搞定法

 

阴暑=热伤风、热感冒

 

空调过冷、劳作后冷水冲身、睡觉时光膀子吹风扇……这些贪凉的行为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而引发“热伤风”,它算是中暑的一种,属于“阴暑”。

 

症状:突然头昏或头痛、发热、咽痛、流清鼻涕、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等。除有感冒症状外,有时还有汗出不畅、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表现。

 

治疗:以辛温解表为主,麻黄、桂枝、生姜都是常见的解表药。有很多人中阴暑后,只需要煮一碗红糖姜茶喝,即可缓解,取的就是生姜的解表功效。

 

热伤风的常用药:藿香正气水

 

空调过冷,喝冷饮,吃冰镇西瓜……这些因素会导致脾胃为寒湿所困,易出现头晕、头重、发烧、恶心、呕吐、腹泻、舌苔白腻满布等症状。此时,可用藿香正气水,一般一天即可见效。

 

再支一招:紫苏熬粥,夏日预防感冒

 

中医认为紫苏叶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夏天喝一碗紫苏粥能减轻夏季贪凉后带来的不适或预防感冒。

 

具体做法:取紫苏叶15克(鲜品30克)、粳米100克

 

先将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水煮粥,粥成后放入紫苏叶再煮3-5分钟,粥熟后温服,可根据口味调入适量红糖。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