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QQ:613116699           邮箱:613116699@qq.com
监狱小说
“后现代”语境下的监狱文学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发布日期:2017-10-21  发布人:匿名  访问人数:1342   收藏(0)

 摘要:监狱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反映出社会权力最底层的声音和挣扎,折射出历史的进步与苦痛。当前社会流行文学对监狱的描述与定位,缺乏正面表达。后现代语境下,新媒体为文学的生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渗透机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或许不再是行走在边缘的浪行者,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它可能依然是独领风骚又不可或缺的基础与核心。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  监狱文学  边缘化 

  

  监狱与文学,本身是一对矛盾的存在。然而翻开厚厚的中外文学史,我们会发现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不解之缘。国外著名的有俄国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日记》、捷克斯洛伐克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意大利葛兰西的《狱中札记》、美国柏克曼的《狱中记》、法国薇拉·妃格念尔的《狱中二十年》、苏联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国内著名的有张贤亮《绿化树》、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张晶《总矫正师》……   

  “监狱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反映出社会权力最底层的声音和挣扎,折射出历史的进步与苦痛。”[ 黄贺《铁窗里的声音:美国监狱文学概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 卷 第5 期 2011年9月 ]

  为什么作为人类心灵自由载体的文学作品,与象征着束缚自由的监狱有这么多的牵连,不得不引起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

  黑格尔说,存在就是合理。

  “大墙文学”时代的文学作品简述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初,文革结束,“大墙文学”异军突起,成为文学园地的一株奇葩。“大墙文学”之所以成为七、八十年代影响较大的一种文学派别,2010年司法部“黄丝带”立项研究申报材料《对新时期监狱文学定位的几点思考 》作者王传敏(江苏)、童团结(广西)、覃秋林(广西)曾经在文中系统地归纳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独特的生活题材。监狱作为国家机器之一,形形色色的罪犯带着各自的生活汇集到一处,它是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斗争的集中所在。长期以来,“大墙”成为一道专政色彩厚重的分界线,限制了内与外的交流。使狱内的世界成为写作涉足的禁地,自然就格外引起人们的注意,“大墙文学”恰好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望。

  二是历史生活的折射。狱内特定历史时期的是与非、阴与阳、卑鄙与高尚在文学的凸透镜下得到淋漓尽致的折射。

  三是震撼人心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沉思。文革时期,极左狂潮激起的淆乱成为释放和集中凸现人的全部善恶的契机,在大墙内的囚徒身上,常常表现出人性光辉的一面,这些都成为开在监狱“恶”之上的“花”,形成了极大反差。大墙内的苦役和饥荒更是把人的灵魂从躯壳中挤压出来,在引车卖浆、贩夫走卒之类的普通人中,常常表现出人性光辉的一面。如在《风泪眼》中,作家丛维熙通过刻画人性灵魂在剧烈的善恶冲突中抉择。例如被称为“黑脸门神”的郑昆山,他对罪犯的严苛使人感到此人仿佛是用冷酷和残忍铸就的,然而,在他那层“左”的冰甲中,竟也裹藏着一颗尚未完全冷凝的爱心,峻法与良知,禁戒与温情,苛责与怜悯不时在其胸膛内奔突冲击。

  四是时代思潮的影响。文革以后,中国文学中奔突多年的地火得到了畅快的宣泄,文学摆脱了从属于政治的附庸地位,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品格,初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

  中国文学因此涌现出各种思潮,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文学潮流沿着三个方向发展:从文革时期摧残人性,否定人道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了人在文学中的真正地位;从历史的回溯和反思中,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首肯和辩护;从心灵世界揭示任务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王传敏《大墙文学”产生的背景、现状及其前景》  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74.html ]“大墙文学”正是适应这一潮流而产生,在回溯中进行关于人性的反思。

  “后现代”语境下的监狱文学作品剖析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以后扩展到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后现代”可以被认为是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发展到巅峰后的一种逆转,是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后现代哲学所说的“后现代”,不是指“时代”意义上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强调否定性、去中心化、破坏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拼贴、复制、解构以及多元性为基本特征的。它与现代主义哲学的肯定、建设性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国作家莱斯利·非德莱称:“今天几乎所有的读者和作家,从1995年起都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正经历文学现代派的垂死挣扎和后现代主义分娩的阵痛。”如同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化决裂的关系一样,后现代主义也被认为是与现代主义的决裂。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便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琳达·哈琴在《后现代主义诗学》中指出:“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突破的种种边界中,最重要的,便是虚构与非虚构,进而言之,即生活与艺术的边界”。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次是文本的历史化与历史的文本化,同时消除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当然还包括主体的消亡与零散化。美国理论批评家詹姆逊把“主体的死亡”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主体性的丧失,使后现代主义艺术“几乎是普遍性的被称作是拼凑的实践”。“后现代”文学具体表现如下:“解构之风尽吹,各类文学遍地开花;复制与拼贴风行,真实与原创远遁;差异性与多元化孵化出文学碎片,无深度与反正统共谋;纯文学与俗文化合流,人人都可当“作家”;网络文学泛滥,传播主体多元化、大众化和传播渠道多样化。”[ 方逸华《新闻性专题节目创新研究》中国传媒大学讲义2013.4]

  面对着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影响的扩大,文学界在经历了商品大潮的冲击之后,又一次面临着新的冲击。网络、手机、DV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依赖传统的媒介(杂志、报刊等)阅读文学,文学性弥散于一些并非纯正审美的载体与文体之中。有的人认为,这是文学的生存危机。像世上的任何事物与现象一样,有危机就有机遇。文学在新媒体到来的时代,它没有消退和怯场,相反借助于电子媒介,文学得以更广泛地流传,并为未来培养了更多的潜在读者。

  网络使每个人都有了成为作家的可能。在新媒体领域中,监狱文学依旧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文学进入大众消费的时代,更多地会追求轰动效应、印数和销路。监狱文学相应的也正处于一个调整期,它的存在方式因新媒体的出现而发生了变异,纯文学的观念正在悄然变化,文学性的播散使得文学变得暧昧起来,边缘起来。然而新的文学产生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兴起,又使得文学有了新的动力源,监狱文学亦是如此。

  “新媒体为文学的生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渗透机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或许不再是行走在边缘的浪行者,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它可能依然是独领风骚又不可或缺的基础与核心。”[ 文波;《媒体时代的文学现状--近期文学热点话题》当代文学研究资料(2007.6)]

  当代监狱题材文学作品概述

  谈及当年“大墙文学”的作家及作品,我们越不过去的是丛维熙和张贤亮。这些作品多是从囚犯的角度来写监狱、写监狱生活,进而辐射到狱中警察形象。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丛维熙、张贤亮相继创作了《远去的白帆》、《白云飘落天幕》、《雪落黄河静无声》、《土牢情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风泪眼》、《 大墙下的红玉兰》等作品,以及徐剑铭《死囚牢里的陪号》等,当时统称为“大墙文学”。“大墙文学”的概念也由此而提出。当时,“大墙文学”异军突起,成为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反映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大墙里面,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是与非、人与妖之间展开的激烈的斗争,人性之间的对立碰撞产生了璀璨的火花……

  这些作家都经历过监狱生活,生活的坎坷,苦难的煎熬,使他们饱尝了人间的甘苦,严酷的狱内改造历程使他们产生了深度的思考,并进而表现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

  军旅作家金敬迈《好大的月亮,好大的天》。金敬迈因早年作品《欧阳海之歌》,从一个普通的部队作家,“飞黄腾达”为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主管文艺组的“负责人”,四个月后又沦为秦城监狱的罪犯。这本书就是对那段岁月的真实写照。书中描写了渺小的生命个体,当时代大潮突然来临时,身不由己地裹挟进去,无法摆脱又不甘心被命运摆布的悲剧。“愤怒出诗人,痛苦出作家”,国家不幸作家幸,写出这样的小说,对作家当然是一件幸事,却是时代的悲哀。

  随着“大墙文学”的式微,一些反映当前监狱题材的作家及作品逐步走进读者的视野,并陆续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纳。林林总总,良莠不齐,简略概述如下:

  报告文学作家李忠效——《再生之地——揭开当代中国监狱神秘面纱》。90年代初曾以《我在美国当律师》和《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畅销全国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忠效,历经数月精心采写的报告文学新作,为我们揭开了当代中国监狱的神秘面纱…… 

  

  湖北作家绍六——《狱霸》。绍六文革期间因“攻击”江青而入狱数年,根据这段经历他写出了《狱霸》一书。

  江苏作家刘静生——《当代江湖秘录》。刘静生根据一位曾是逃犯的朋友的经历,写出了《当代江湖秘录》。

  天津作家航鹰——《大墙内外》。作家在监狱体验生活,写出了以监狱为题材的系列作品。

  福建作家唐敏——《走向和平——狱中手记》。1994年,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本书,书中记叙了作家在狱中的所见所闻。

  海岩——《深牢大狱》。延续了海岩以往小说畅销的所有元素,塑造了一个在苦难的历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刘川。书中残酷的现实与美丽的向往、丑恶的犯罪与绝美的爱情相伴相生,小说中三个女性对爱情绝然不同的态度令人扼腕叹息——爱,毁灭着爱;爱,也创造着爱…… 

  网络作家哥们儿——《四面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知识分子,突然被投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牢笼,面对一群获罪于强奸、抢劫、杀人、偷盗的嫌疑人,面对一幕幕陌生、残酷、压抑、乖戾变态的场景-——当一种价值受到另一种价值的强奸,所有概念化的东西都被偷换或者打碎,秩序需要重新整合建立的时候,尊严、道德、友情和真理,都被重新定义。

  作家吴尔芬——《九号房》。作家亲自在九号房生活200天,创作历时9年。讲述一间看守所九号房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一个无期徒刑犯的复仇计划。字里行间渗透着残酷、变态的生活状态,谋杀、逃亡、复仇,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网络作家二瘦子——《残影:死刑犯行刑前的不眠夜》。直击死囚生命最后时刻虔诚忏悔的开山之作。死刑犯的生命最后几天会做什么?将死之人的最后一餐吃什么?到底有多少死囚会直面即将来临的执行?看守所重刑号里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2009年9月2日,《残影》第一章在天涯社区横空出世。2009年9月13日,仅用11天时间,《残影》点击率便突破100万。2009年12月21日,《残影》的网络点击率超越350073次,被媒体广泛关注,并被称为新千年的点击率神话,作者二瘦子红遍网络。2009年12月25日,天涯社区、腾讯读书、新浪读书、搜狐读书等各大门户网站联合首页推荐。从《四面墙》到《残影》,监狱题材小说5年最高峰。天涯10年来最隆重、最轰动、最劲爆的巅峰作品。

  江苏作家张晶——《总矫正师》。一部充满阳光的监狱学术小说。监狱民警自己正面而客观地写了高墙,力所能及地改变社会人的误读。作品中凝聚了作者对于一些监狱敏感问题的思考及解答。

  陕西作家巴漠——《火山口》。一部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监狱生活为题材的反思小说,既有对以“困难多,事故多,矛盾多”出名的省监狱三任监狱长工作作风和人生命运的抒写,也有对于与他亲疏不同、地位不同的各级干警形象和作风的生动描绘,更有对狱中特殊的干警与犯人关系的细致呈现,可以说这是一部对曾经的中国监狱生态与干警人生命运的生动展示和思考。

  吉林作家桥横——《监狱长》。作者用追逃做引子,向读者介绍了一个题材新颖,内容深刻,令人回味感慨的故事。披着合理合法外衣的党员干部,却以权谋私,勾结黑恶势力,执法犯法,这绝对不是书中才会有的夸张修饰,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对存在的客观现象。

  江苏作家山风——《监狱局长》。讲述了一位监狱局长冉寒春经历过的惊心动魄故事。

  吉林作家于海涛——《辉发河传》。《辉发河传》长达43万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部全方位多视角地描写监狱系统发展历史及民警工作生活的长篇史诗。作者倾心叙写了父子两代民警历经磨难,在不断战胜困苦与劫难中不断创新、不断成长的故事,借助监狱场景和警察符号,作家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人间苦难和悲欢,从而挖掘人性的本质与缺失,礼赞了人间的良善与美好,鞭挞了人类的劣根性。

  当前监狱文学的尴尬处境及解决对策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警视》编辑部编辑刘颖在《谈监狱文学创作》一文中饱含激情、振聋发聩地写到:文学、艺术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社会流行文学对监狱的描述与定位主观臆断,对于监狱的描写,缺乏正面表达。古代文学作品将监狱人员描写的一律的是黑暗、残暴的狱卒,监狱则是暗无天日的阴曹地府。当今文坛上,监狱、监狱人民警察很难充当正面的角色。这些文章,竭尽对监狱警察污蔑、歪曲之能事,不仅让监狱民警受尽屈辱,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不真实的描写谬种流传,贻害社会,误人不浅。监狱自己不注重自身的宣传,期望别人为自己作传,定然是可悲的后果。监狱警察的沉寂,首先封闭的是自己,贻害的是监狱工作的未来发展。

  “大众传播心理学告诉我们,文学作品的传播是社会公众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因此,也就最容易为社会所形成舆论定势,而舆论定势一旦形成,对人们的影响将是久远的,难以改变的。因此,我以为,我们的监狱工作一旦沦入这样的境地,将是我们这一代监狱警察的悲哀。”[ 刘颖《谈监狱文学创作》江苏监狱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

  监狱文学当前呈现出式微之气,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是囿于“大墙”生活的封闭性限制。由于受传统的保守、保密观念影响,‘大墙’几近于封闭,多数写作者仍然无法把握住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

  二是作品发表环境的狭窄。目前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尚无一份纯文艺性质的监狱文学类杂志,加之因近年来报刊业整顿,监狱文学发表空间举步维艰。

  三是写作者的自我束缚。要么是‘三段论’式的写作模式,要么就是写出来的监狱不像监狱,外部写不好,内部不敢写,难于突破,自然就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文学是人学。再没有比监狱内部更复杂的人性斗争了。这样的领域本是一个文学富矿,但是,却很难产生有影响力的大作,不能不说是新时期文学界憾事。”[ 刘颖《谈监狱文学创作》江苏监狱网 ]

  王传敏等人在《对新时期监狱文学定位的几点思考 》一文中详尽地阐述了关于未来监狱文学的发展趋势及解决对策,笔者将其具体内容摘要及修订如下:

  1、正确认识监狱文学的概念的定位。过去的“大墙文学”的提法在新时期有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对监狱文学的阅读和创作,应结合监狱文学的特性,进行新的定位。

  2、正确认识监狱文学的题材领域。文学题材没有固定的公式可以推演。监狱是社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特殊的角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视野来观照监狱文学的创作,不存在什么“雷区”。监狱题材亦包括对监狱民警、监狱法治进程的描摹。写监狱要更多地放大创作者对监狱题材的视角,要把监狱置于社会大背景中去反映。

  3、正确认识监狱文学创作群体的定位。当前的创作群体主要是外部的创作者、监狱民警中的创作者、服刑人员创作者。每一创作群体都有其写作视角和情感体验,都有其积极意义所在。

  正确认识监狱文学的价值定位。同其他文学一样,监狱文学也有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导向作用、认识作用、宣传作用等。

  5、整合全国监狱警察作家的资料,成立全国性的监狱警察作家协会,解决监狱警察文学队伍面临的尴尬处境。自报课题和项目,拨给经费、时间、采风的机会、平台。在单位安排在特定岗位,专心写作。可以随时以监狱记者的身份深入各个监狱进行采访活动。 [ 刘颖《谈监狱文学创作》江苏监狱网 ] 

  6、与“京东中文网”、“起点中文网”等大型网站联办,或单独创办自己的专业文学网站和纯文学类刊物,专门发表监狱文学或监狱警察作者的文学作品。如当前由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警察管理系主任白焕然创办的监狱文化网、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监狱文化专业委员会和安徽省监狱管理局主办的杂志《监狱文化》、司法部犯罪与改造研究所办的《黄丝带》、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主办的《香樟文苑》、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主办的《警官文苑》等;以及建立系统内部的文学发烧友QQ群、微信朋友圈、博客等,利用强大的网络媒体宣传我们的作品。同时主动邀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作家进入监狱采风,给监狱民警中的文学爱好者讲解如何写作,培养鼓励他们撰写监狱文学作品,并优先发表在内部的刊物上。

  7、定期性举行对近期社会上监狱文学作品的评论。“用文学评论的形式引导读者辨别真假与美丑,回击对监狱黑暗和晦涩、甚至是歪曲和诽谤的描写,肃清这类监狱文学作品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学评论家。” [ 王传敏(江苏)、童团结(广西)、覃秋林(广西)2010年司法部黄丝带立项研究申报材料《对新时期监狱文学定位的几点思考 》]

  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泰纳在他的文学史专著《英国文学史》一书的序言中明确指出:“一部书越是表达感情,它越是一部文学作品;因为文学的真正意义就是就是使感情成为可见的东西。一部书越是能表达重要的感情,它在文学上的地位就越高……”哲学家黑格尔在青年时期熟读古典文学后,也发出这样的感慨:古代作家的优秀品质和无可争辩的长处在于纯朴,他们的思想不是取自书本,而是直接源于生活和自然,他们所关心的是为真理服务,而不是取悦于读者。

  “后现代”语境下对于监狱文学的探讨仍需深入,对于诸如监狱文学经典确立的标准、监狱作家的创作环境与动机、监狱文学对于文学进程的贡献、监狱文学与社会思潮的互动、监狱文学的美学特点、监狱文学对于权力弱势群体的表达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监狱文学的意义在于反映出处于绝望中的人性的渴望与挣扎,在于透视夹杂在政治理想与实际的冲突与困顿,在于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张扬与命运的抗争背后的人的力量。”[ 黄贺《铁窗里的声音:美国监狱文学概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 卷 第5 期 2011年9月]

  作者:邓云菊 于海涛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苏ICP备14031931号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综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