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4月7日,由光明日报社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南通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南通大学举行。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2016年,国务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围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这个主题,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纵论绿色发展的紧迫性、操作方向和重大意义,并结合江苏发展的实际,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长江流域承载能力已经比较脆弱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局副主任、国务院研究室原司长、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坚持五个思维,即“底线思维、红线思维、战略思维、可持续思维和创新思维”。
“我曾经做过三江源的源头调研,那是在2007年,我到了长江三江源的源头,八个县原来有四千多个湖泊,后来只剩下两千多个,减少了一半,我们的曲线在下降,长江实际上从源头一直到整个流域存在着巨大的生态问题。”陈文玲说,我们怎么能够保护长江能够永续,而不是只造福于当代,第一就是整个长江的人口承载力、环境承载力。
陈文玲走过三江源的源头每一段,她关注到,长江流域的承载能力现在比较脆弱。陈文玲说,现在整个长江有着占全国46%的重化工企业产量,每年向长江排放有毒有污染的还有三百多种,这个污染的量达三百多亿吨,“这些数字都是非常惊心动魄的!”
结合江苏的发展现状,陈文玲给出了“绿色发展”的建议。她分析,江苏长江流域三类水占比较大,保护、恢复生态的任务更重。江苏一直是全国船舶生产大省和强省,多年来,造船完工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船舶虽然不像化工产品对江河湖海的污染直接、严重,但仍然属于重化工业,仍然有污染,所以江苏的船舶制造业要持续走创新转型之路,应该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船,如攻关船舶的核心零部件、定位仪、精密仪器,培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减少对于资源环境尤其是水的消耗,减少长江在江苏这一带的负荷。
陈文玲认为,长江经济带必须具备可持续的开发思维,长江发展有一句重要的任务就是留白。陈文玲说,用西洋画解释,油画讲究填满,而中国水墨画讲究直白手法,是有留白的,这种留白是要留给后人的。“比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原始的一级保护区是禁止开发的。在限制开发区进行产业调整,受到保护的区域愈来愈多。在产业选择时,要考虑国家未来产业的外向选择,用中高端产业来替代中低端产业,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产业带,梯次性进行替代。”
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巨人之惑”破题
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认为,中国这个体量庞大的经济巨人,面临着人类发展的终极问题:要让自己的唯一国土家园变得怎样?“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巨人之惑’。” 金碚说,当人类发展成具有超级能力的种群之后,自己的生存和延续却反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强大的人类是否正在损毁自己的生存之地?
“长江经济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至今成为了中国发展最先进、经济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金碚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所达到的水平,而且也凸显了所发生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必须做出的战略抉择,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先行性,即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其他地区也将在不同程度上要遇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金碚说,在一个地区性的发展规划中,将生态环境作为第一位的目标,摆在“压倒性位置”,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正越来越切身感受到人类活动“生态足迹”的破坏性后果,人类在自己所创造的辉煌中似乎变得比自然更伟大,似乎成为可以“胜天”的巨人,其实,自然对人类肆意妄为的“胜天”行为的报复,绝非人类可以承受,人类在自己的辉煌成就面前遭受“巨人之惑”的挑战:自以为富足强大,其实面临险境,更为脆弱。
金碚指出,任何地区的政府都会有多项政策目标。当经济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地时,发展经济就是第一优先政策目标。而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时,修复生态、保护环境就会上升为第一优先政策目标。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程就体现了不同时期政策目标预先顺序的调整。过去30多年,长江经济带是将经济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第一政策目标,而在这次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生态环境提升为第一优先政策目标。就反映了新时期须有新思维和新的优先目标这一政策抉择的客观规律。“实际上,制定《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发展目标和进程,选择更科学可行的发展路径,也使实现各政策目标时,不仅知之所为,而且具有明确的法规性依据。”
妥善处理重化工发展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两难
南京大学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刘志彪教授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在这一过程中要妥善处理能源重化工发展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两难问题。
刘志彪说,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理念,必须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目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重化工业高度密集,在江苏,是两个“百分之八十”,即长江沿岸聚集了百分之八十的重化工业,而这些重化工业的百分之八十又集中在苏南,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应该想办法把重化工产业集聚起来发展,而不是分散发展。作为一个大国经济,重化工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像现在这样分散、盲目、污染式的发展,而是要集中、环保、园区化的去发展,这才是根本之道。”
刘志彪认为,要把修复和保护长江当成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任务来完成,这个比完成一些项目更加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中华民族千年的利益、根本利益,“如果连长江水都不能喝,那么中国将来没水喝了”。“这个任务已经不是经济利益问题,已经上升到政治高度”,不要以为长江经济发展就是天天搞大项目,不是这样的,而是先要把开发、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刘志彪指出, 不要把长江经济带看成是一个“运输带”,用水带,耗费资源的消耗带,看成长江开发就是运输功能的开发,这样应对问题必然大力密集布置重化工业。
“简单地对传统的地方增长优先体制方式模式进行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贯彻落实好长江开发中的新发展理念,传统机制的特点第一个就是分割重工项目,第二个就是技巧大,产值大,利税大,带动效应强,象征经济实力的石化产业,仍然是沿江各行政区主体优先选择。” 刘志彪认为,在分散竞争的格局中,不能实现长江沿线沿海重化工业自动的产业集聚。“集中化发展重化工尤其是石化工业是未来修复保护无法避开的选择。”
刘志彪特别强调,不要以为不解决财政分权体制内在的矛盾冲突,就可以把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搞对。“财政是治理结构和防御体系现代化的基础。现有的财政基础决定了地方大力发展房地产、重化工项目的积极性。”
扬子江城市群将成江苏发展主要增长极
交汇点记者注意到,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两个国家规划相继出台的背景下,江苏正谋划把沿江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板块,打造扬子江城市群。
2016年10月,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全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两个国家规划相继出台的背景下,我们正在谋划把江苏沿江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板块,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促进沿江地区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使之成为未来江苏发展主要的增长极”。
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和201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今后一段时期,要以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为纽带,推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认为,扬子江城市群地理识别性强,对内对外容易传播,并富有历史文化内涵。以扬子江城市群来一体化整合江苏沿江区域发展,能够彰显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国家战略实施中的“江苏标记”和江苏承载的战略使命。
成长春分析,目前,扬子江城市群落融合发展仍存在区域间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江苏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共生、绿色创新”为原则规划建设扬子江城市群落,一方面,加快推动江苏9市轨道交通主轴对接,尤其注重跨江通道的形成和沿江两岸的通勤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强化扬、泰、通、盐的交通中心性特征。
另一方面,在都市圈内试点建设各领域的信息共享系统,实现都市圈内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和居住保障的同城化。同时,以“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的网络结构重构城乡空间格局,以城乡一体化推动城市间的连绵发展。
交汇点记者 王拓 实习生 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