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初读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很不以为然: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显然只枯不落。于是,他随手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调任黄州后,苏轼偶入菊园,只见满地金黄、枝头无一朵枯花,顿觉汗颜。
见惯了“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误以为天下菊花莫不如是,并不存在落瓣的菊花,无意间便坠入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窠臼。好在苏东坡勤于观察、善于自省,最终成就了一段知错辄改的佳话。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整个世界面前,个体的智慧和经验总是很有限的。如果任凭直觉行事、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容易像东坡赏菊那样,被主观臆断的迷雾遮蔽双眼。
俗话说,眼见为实。但由于客观事物十分复杂,主观判断存在局限性,有的时候,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历史上,孔子就曾只见果、未见因,误以为弟子颜回偷食了米饭。正如孔子事后所感慨的,“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现实总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观察就匆忙作出结论,势必容易不理性、不科学,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尽管如此,现实中仍有不少人或多或少沾染着主观、武断的习气。有的父母自诩“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无视孩子的兴趣禀赋,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规划人生;有的人总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不愿静心思考,动辄乱贴标签、传播谣言,频频陷入误区;有的年轻人笃信读书无用论,以偏执替代奋斗,结果一事无成……对个人而言,主观臆断、自以为是可谓成功的天敌;对社会而言,这又何尝不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因子?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为官从政亦是如此。制定发展蓝图,假若一味躺在经验上睡大觉,难免思想僵化、故步自封,贻误发展机遇;破解民生难题,假若只会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鞋上不沾泥、身上不沾尘,就可能酿成决策失误;决战脱贫攻坚,假若盲目跟风、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结果只能是水土不服,好心办了坏事……哲人有言,“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是隐藏在每一个人身边的破坏者。坚持从群众中来,立足最真切的实际,干事创业才能找寻到真正的良方。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看尽“寿客金英”,怎可知黄花也可遍地金?跳出教条的藩篱、突破程式化思维,多察实情、多听心声,拥抱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把握的将是多元多变的实际,赢得的则是更有价值的人生。